存得了錢的跟存不了錢的人,差別在於原生家庭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跟一位疫情以來就沒見面的朋友聊天,她說她最近買房了;我覺得很驚訝的是她之前是花錢不看價錢,想花錢就花錢的那種人,是有什麼樣的原因會讓她想到要買房呢?

原來她說之前跟一些職場上的大姐聊天,她說她這一整年沒存到什麼錢,大姐說以你這樣的狀況,一定要買房子才能存得到錢。朋友說我身上沒什麼錢怎麼買房呀?大姐說真心想買的話一定買得到,於是就開始帶朋友去看房子,後來她們看到一棟預售屋在土城捷運站附近,反正剛蓋的房子只要先付二個月約3萬元的錢,她覺得自己還付得起就下訂了;最近房子要交屋了她就要開始找銀行貸款了。

我很恭喜朋友她買到房子,因為對單身熟女來說,其實買房子的意義也不在於投資或是資產,而是安全感;不管投資理財顧問說得再天花亂墜,說什麼房子是負債而不是資產,或是買房對生活品質會產生影響,但是對台灣人來說,有房子就是一種安全感。朋友說妳想要凍卵還是買房?我說當然買房嘍!為什麼不是叫男生凍精而是要女生凍卵呢,這個有點不公平,那不如就順其自然吧!

所以買房這個行為會讓我朋友強迫儲蓄,這對她來說也是個好方法!像她這樣無法存錢的女生,她的原生家庭也是沒有在存錢的,我朋友的父母60多歲了也是還在租屋過日子,也可能是因為他們住的地段房價也太貴了所以也無法買了,但如果說她的爸媽在朋友剛出社會時,就有教朋友說你要開始存一筆定存的話,或是標會,那麼朋友可能也就會懂得好好的開始存錢。


我的朋友們在理財方面分兩種,一種是好好存錢類型的,一種是存不了錢類型的;乖乖存錢的朋友很多都是比較省,她們在生活方面都是挑著比較省的東西來吃用,對於要花很多錢的活動比較不敢去參加,所以在某方面,她們是過著比較無趣的生活,因為他們都是要存夠了錢才敢去玩。

另一種朋友則是會去體驗人生,吃好的穿好的,穿得光鮮亮麗,而且出入高級的場所,假日的時候一定是出去玩打卡的;但是經常聽到這樣的朋友說她們沒有存錢,所以其實夜深人靜的時候她們回想自己的人生會覺得自己怎麼一無所有。

我覺得人可以平衡一下嗎?可以有存錢但是也有人生嗎?

身上有一筆存款是真的比較有安全感,但是當安全感達到某一個程度之後,其實是可以學會好好花錢去享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直存一直存都沒有在享受人生,存到最後變得窮酸了。


我有一個很有錢的親戚,是在航空公司任職高官,但他出國到歐洲或是需要付小費的國家時,他是不付小費的。

是的,亞洲人是不習慣小費文化,我也不喜歡小費文化,但是當你到一個國家旅行時入境隨俗,怎麼融入當地文化也是一種學習;你懂得如何優雅地付出小費是人生的一種歷練,就算我在國內不是個有錢人,我也會在需要付小費的國家付出小費,算是對不同國家文化的一種尊重。當你在付出小費時你會覺得我是個somebody,服務生會很開心,你也很開心,這時候的交流是一種富足的交流。

更何況親戚是帶著小孩出去的,所以小孩學到的會不會是家長的一個窮酸行為呢?但也是因為這親戚是這麼的節省,所以他可以存到很多錢吧!這也是親戚跟我們之間的不同點。但是親戚己經有錢到幾乎可以財務自由了,其實就不必那麼節省,是時候應該要好好學習怎麼花錢的。

但是這位親戚的小孩就是真的有在存錢以及投資買基金的,所以他們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其可取之處。

 

我的爸媽也是那種不會存錢的爸媽,因為自從我有印象以來,我的家人都一直是很窮一直處在舉債的狀況,所以造成我的理財模式也是跟我的爸媽很像。

而我的弟弟們也是都沒有在存錢的,但是有可能娶到對的老婆會理財,懂得先幫弟弟把錢存起來,才打破了這個舉債的生活印記。所以我覺得家庭的教育對小孩的理財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不管賺得再多,如果你沒有固定的習慣把錢存起來的話,需要使用大筆錢的時候就必須要用借的了。 

不過我們現在長大了,怎麼理財的習慣是可以自己學習的,只要越早覺醒,有許多的課程會教我們怎麼存錢理財,並且不會犧牲到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要破除那種存錢就會失去生活品質的想法,同時規劃好享樂帳戶以及安全感帳戶,才能得到可以安心玩以及不用擔心怕沒錢的平衡生活。

59會員
204內容數
在家工作的平面設計師,喜歡孤獨大過熱鬧,一直在尋找自己的生活節奏,很喜歡帶筆電在咖啡店寫作;有許多的心情以及故事想寫出來分享,寫下來才會覺得踏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