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也怕犯錯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重新讀了自己在三年前寫的文章,當時是寫下對於學程式語言的學習與反思,不過仔細想來,那時的反思用於現在實習職涯諮詢的過程,其實仍然有類似的反思與收穫。

面對學習一件新的事物,很難不帶著過往的經驗與心態去看待。

但也因為當時有把想法寫下來,所以現在回頭來看,默默發覺自己有在前進中,也算是另類的自我鼓勵。


首先,沒有正確答案

當時在學習程式語言時,透過各種作業和實作,我發現雖然期待產出的最終結果看似簡易,但背後其實可以使用很多種框架和邏輯來達成。

和過往接受教育的經驗比起來,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

對比正在練習的職涯諮詢,面對個案,可以運用不同的理論框架來了解個案的情況,並且進行拆解。從基礎的金三角原理,到更加抽象的敘事理論,都能夠拿來做為跟個案對話的根據。也會因為諮詢師的個人風格,而使得相同的理論框架,帶出不同的對話體驗。


慢慢來,比較快

依據過去的學習經驗,自己很容易啟動埋頭苦幹的模式,除了工作之外,剩餘的時間會成天跟著要學習主題泡在一起。

但也有逐漸發現,「量」對於「質」的影響有限,如果想持續提升學習的品質,會需要借助更多元的方法,而不是埋頭苦幹。

在學寫程式時,多少都會遇到作業卡關,而卡關很容易讓自己的內心產生「沒解決這個問題,我就不吃飯、不睡覺等等」的執念,結果變成熬夜,但未必能完成原定的目標,有時甚至還停在原地,把身體也搞壞。

在練習職涯諮詢時,除了課堂與實習規定的兩個個案,為了更加熟悉整個諮詢的歷程,我另外找四個個案同時進行練習,希望透過強度更高的訓練,來提升諮詢能力。

但沒想到,在正職工作之外,同時進行六個個案,而且六個人遇到的挑戰完全不一樣,反而讓自己在某幾次對談之前,都會很苦惱地翻著先前的筆記,想著這禮拜該怎麼辦。

雖然最終都有找到方法,來推進諮詢的進展,不過一但想到,起初自己還貪心地在思考要不要增加個案數量,就不禁汗顏。

在學習初期,還是慢慢來,比較快,因為不會為了講求速成,而使得自己的身心過於疲乏,造成學習品質的下降。


持續面對錯誤

由於走入職場近九年,隨著經歷的增加,對於自己犯錯的容忍程度變得更低,因為錯誤本身產生的影響會連動到所處的環境、單位、關係人等等,而這個觀念不只深根於在職場裡的我,也制約跳脫職場的自己。

對於寫出的程式碼跑不動,或是看完題目不曉得如何著手拆解,會開始覺得「嗚嗚嗚我怎麼不會、我怎麽會寫錯」,起初是在內心上演小劇場,次數多了以後,慢慢感覺到這樣的反應好像也是個議題,議題久了不處理,會變成問題,於是內心開始多了「錯就錯吧、不會就學啊、去弄懂它、搞定它」諸如此類的語句。

後來花了幾週轉念,不斷告訴自己:對於不熟悉的工具或方法需要頻繁練習,允許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有犯錯的彈性,而不是追求一次到位。甚至在每次要開始 coding 前,會對自己說出「你可以犯錯」來做為提醒。

在面對職涯諮詢時,可能因為本業是人資,有大量的面試需求,有時候對於一些小細節,會來回進行釐清與驗證,而這成為進行諮詢的風格,直到與我演練的同學反饋,還有督導的提醒,我才發現錯把過多的時間放在細節,而忽略了掌握輪廓的必要,使得個案分享了未必會用到的資訊,浪費了對方時間。

在收到回饋的當下,我對自己其實有不小的埋怨,因為未來的個案們可能只會出現在自己面前一次,他們不一定會像練習的個案,跟自己對話三到六次。

直到「讓每個介入都能看見好的成果」這句來自督導的關鍵提醒,讓我轉換關注,從對自己的埋怨,變成思考要如何有效意識到慣性與盲點。

也因此,我沒有因為害怕或厭惡曾犯的錯,使得在後續的互動過程中變得畏縮,反而因為找到新的關注點,調整了自己的思路與做法。


總結

沒有正確答案、慢慢來比較快,還有持續面對錯誤,這三個我在三年前寫程式體會過的反思,用在今日的諮詢仍然受用。

先前曾出現的習慣,至今時不時地還會冒出來,只是換了個場景與對象。

正因為如此,持續寫下自己的學習,並且規律地進行反思,然後把比較大或是尖銳的那些拿去跟心理諮商師聊,是自己一直維持的習慣,未來也會持續進行下去。

除了期待能藉此提升自己的學習與思考之外,在面對偶爾吵雜的腦袋與內心,能夠更加穩定地和他們同在,接受每一個面向的表現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3會員
26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瑪的職涯筆記 的其他內容
一句話的力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被接住的需要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願意放棄的自己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封信,給 24 歲的你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五個提問,重新塑造自我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