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也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沒事去健身房動一動流流汗,學學語言跟追劇。但不代表我不喜歡社交,我還是保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回首過去不懂時的心態,此時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內向又何仿,口吃又何仿,他都是我的一部分。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菜鳥自由譯者的生活
2會員
8內容數
菜鳥自由譯者的生活的其他內容
2024/06/30
在台灣這種傳統的教育下,我們是乎都把忍耐都做美德,吃虧就是占便宜奉為聖旨。但出社會後,我發現這兩個道理在我眼裡看來都是害人不淺的觀念。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代表會跟人吵架,為何要讓自己吃虧不舒服還要說服自己接受?這在我眼裡看起來真的完全不合理,套用在人際關係上也是一樣的。在年紀增長過程中,要適時分辨什麼是

2024/06/30
在台灣這種傳統的教育下,我們是乎都把忍耐都做美德,吃虧就是占便宜奉為聖旨。但出社會後,我發現這兩個道理在我眼裡看來都是害人不淺的觀念。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代表會跟人吵架,為何要讓自己吃虧不舒服還要說服自己接受?這在我眼裡看起來真的完全不合理,套用在人際關係上也是一樣的。在年紀增長過程中,要適時分辨什麼是

2024/05/30
在台灣的教育下,大家好像都不是很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覺得表達感受是很丟臉的。一直到我碩一時有幸得到獎學金去紐西蘭姐妹校交換時,Home媽每天早上都跟我道別說:Sweety ~Good day!那時我才明顯感受到以前電視上大家說的東西文化方差異之大。短期交換完回到日本後,日本那股壓抑的感受加上要會讀

2024/05/30
在台灣的教育下,大家好像都不是很會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覺得表達感受是很丟臉的。一直到我碩一時有幸得到獎學金去紐西蘭姐妹校交換時,Home媽每天早上都跟我道別說:Sweety ~Good day!那時我才明顯感受到以前電視上大家說的東西文化方差異之大。短期交換完回到日本後,日本那股壓抑的感受加上要會讀

2024/05/14
我是個很愛做計畫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先上網查詢並作功課才會行動。但,最近聽Podcasts節目中有一集提到:「其實這也是我們這麼網路世代的方便下帶來的隱憂,因為很多人變得因此不敢冒險因為一定要掌握事情的全貌才敢行動,反而被科技控制。」這段話很有趣,也讓我這幾天我也反思了很多事情。確實我好像也有一

2024/05/14
我是個很愛做計畫的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先上網查詢並作功課才會行動。但,最近聽Podcasts節目中有一集提到:「其實這也是我們這麼網路世代的方便下帶來的隱憂,因為很多人變得因此不敢冒險因為一定要掌握事情的全貌才敢行動,反而被科技控制。」這段話很有趣,也讓我這幾天我也反思了很多事情。確實我好像也有一

你可能也想看














例如,外向者喜歡說話,內向者卻喜歡透過文字細細的溝通;外向者喜歡一大群朋友熱熱鬧鬧,內向者只喜歡一兩個好朋友深入的交流。
若將自身的能量形容為電池,外向者充電的方式是約一群朋友去KTV高歌,但這對內向者而言卻是極度消耗能量,只會讓他最後精疲力盡。

例如,外向者喜歡說話,內向者卻喜歡透過文字細細的溝通;外向者喜歡一大群朋友熱熱鬧鬧,內向者只喜歡一兩個好朋友深入的交流。
若將自身的能量形容為電池,外向者充電的方式是約一群朋友去KTV高歌,但這對內向者而言卻是極度消耗能量,只會讓他最後精疲力盡。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我想要交朋友,但沒辦法接受常常跟朋友聚會,這樣行得通嗎? 」帶著困惑問身邊較年長的研究所同學。忘記當年同學回答的內容,印象中聽完他的想法,還是難有結論。不想放棄在交友和保有自我間的平衡,這些年我持續探索友誼的各種可能,在失敗中,越來越看清楚內向者交友之路。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在別人的帳號裡看見他們多采多姿的生活,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少了點什麼。我這個人可以說相當兩極,在很好的親朋好友面前總是能玩得非常開,而與頻率不合的人相處則基本上不發一語,把握每一個不說話的時刻,不論是其他人實在讓自己沒有興致,或是自己太內向的關係。
許多親朋好友說過我是很乖的人,基本上不會違背他

在別人的帳號裡看見他們多采多姿的生活,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少了點什麼。我這個人可以說相當兩極,在很好的親朋好友面前總是能玩得非常開,而與頻率不合的人相處則基本上不發一語,把握每一個不說話的時刻,不論是其他人實在讓自己沒有興致,或是自己太內向的關係。
許多親朋好友說過我是很乖的人,基本上不會違背他

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

從小我算是個內向的人,內向到上台會發抖的程度,內心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劇場,加上有口吃又很在乎別人的想法,常常把自己搞的很累。經過了這幾年的自我啟發跟探索,其實內向又如何?他就是我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好像都會定義一定要外向活潑。人的個性很多種,我如果自己都覺得不好,憑什麼要別人接受我。這幾年接受自己之後

有時會遇到一些人,會讓我很想感嘆怎麼我們的個性可以差這麼多,講話的方式跟我就像是平行時空的人,唯一能溝通的點就是我們都會講中文。
不知道自己是發生甚麼事,可以在熱情奔放的同儕之間變得像一個悶騷的老頭子(?),跟其他人的講話風格、穿著都不一樣。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應該說是因為相較於身邊同學,

有時會遇到一些人,會讓我很想感嘆怎麼我們的個性可以差這麼多,講話的方式跟我就像是平行時空的人,唯一能溝通的點就是我們都會講中文。
不知道自己是發生甚麼事,可以在熱情奔放的同儕之間變得像一個悶騷的老頭子(?),跟其他人的講話風格、穿著都不一樣。這樣講可能有點誇張,應該說是因為相較於身邊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