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底下見過異教人的朋朋們,也許會注意到我時時刻刻都佩戴著掛墜「ᛉ」,而且沒有換過其他飾品——因為那是護符 (amulet) 啊,參考比維京時代(8-11 世紀中)還古老的盧恩銘文 (runic inscriptions)——它們也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盧恩魔法!
眼尖的老朋友們常問起:「所以你 Logo 那個是什麼?」由於每次都是臨時被問,礙於場合不便長篇大論,以至於每每對自己的簡短答覆不盡滿意;所幸直接寫成一篇,往後「問,就是讀!」
這條掛墜本人約莫在異教人 20 歲左右捏出來的;真的是「捏」,因為原料是銀黏土——一種不用硬金工技能就能玩銀飾手作的媒材,塑形後高溫烘焙即可享香噴噴銀製品——因此,不用問哪裡買的,我做的。
但也不代表妳買不到,搞不好異教人只是需要一個無法拒絕的開價而已(?)
自己做的好處就是,殼蟻不用像市售盧恩商品那樣,意義不明地敲一排 24 個盧恩文字;而是能夠好好用盧恩文字表達一點什麼,用相符於盧恩文字的語言。
本文中,這種語言是原始日耳曼語 (proto-germanic) 或原始北歐語 (proto-norse),即以古弗薩克 (elder futhark) 書寫的古斯堪地那維亞語言,後起之秀流行於維京時代的古北歐語 (old norse),是歸於它們底下的支系語言。而我的掛墜上寫著:
ᛚᚨᚢᚲᚨᛉ ᚷᚨ ᚲᚨᛉᚨᛚᚢ
laukaz ga kazalu
過去聊北歐民謠主題,深度報導 Heilung 樂團的單曲〈Anoana〉時有提到「黃金薄幣」(bracteate);其中有盧恩銘文的黃金薄幣約 133 件,其中一件就是異教人抄寫的原件。
盧恩文字被大量刻寫在石碑 (runestone) 上是維京時代以後的事情,在 1-7 世紀之間,盧恩文字通常刻寫於各種物品上;多是寫自己名字,或一些短語、短句。
尤其寫在黃金薄幣上的,往往不會是世俗意義的字詞,亦少見人名;應是作特殊用途,比方說:護符。
異教人抄襲的這件黃金薄幣 (IK 149) 於 5-7 世紀打造,於瑞典南部 (Skåne) 發現,左側一排盧恩銘文刻記著:
ᛚᚨᚦᚢᛚᚨᚢᚲᚨᛉ•ᚷᚨᚲᚨᛉᚨᛚᚢ
laþulaukaz•gakazalu
怎麼我寫在這裡的,跟圖片上不太一樣?因為這裡有「綁定盧恩」(bindrune) 出沒;從前在「古北歐語新年吉祥話:綁定盧恩是一種招財進寶?」講解過,綁定盧恩簡單說就是「把 2 個,或以上的盧恩寫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在這件黃金薄幣上,就是 "ᚲᚨ"(ka)(綁定 2 次)與 "ᚷᚨ"(ga)。
最後,對照異教人的護符,其實就是多了 "ᛚᚨᚦᚢ"(laþu) 這列字而已。底下詳解這些文字是什麼意思。
古北歐語寫作 "lǫð",即邀請、召喚的意思;許多黃金薄幣文物上都有這列銘文,通常放在開頭,用以表達後面接著想要「召請」、「呼喊」、「祈求」的對象。
古北歐語寫作 "laukr",即韭菜、洋蔥,聽起來莫名其妙。
古北歐文化中,這類植物具有神聖意涵,具有性力、繁盛、生命力等衍生意義;或許就如台灣人看待艾草、香茅、桃木那般,它們與「趨吉避凶」之類的意象關聯在一起。(我肯定有誤會,跟東方文化很不熟,諸君加減看懂就好。)
神聖植物的信念一直延續到維京時代,殼蟻從詩歌文學中的隱喻手法 (kenning) 看出端倪;比方說,以下這些全部都是「劍」的修辭暗示,都用上了 "laukr":
古北歐語寫作 "gaukr",應該是指杜鵑鳥,或俗稱布穀鳥;但實際上,這列文字意義未明,「杜鵑鳥」是相對簡單易懂的其中一種解釋。其他假說包含「『戰吼』的狀聲詞」、「模仿其他盧恩銘文的改寫」、「某個人的名字」等。此處暫且先當作「鳥鳴」理解即可。
古北歐語寫作 "ǫl"。跟 "ᚷᚨᚲᚨᛉ" 一樣,猜測它應該是指麥酒、啤酒等發酵飲料的意思。超過 20 件古北歐文物上刻有這列盧恩文字,是目前最有共識跟魔法相關的盧恩文字;在古北歐人眼中,"ᚨᛚᚢ" 似乎帶有避邪、免除惡意的效果。
即使用來指啤酒也不奇怪;雖然在現代人眼裡,啤酒是偏娛樂性質的飲品,但過去卻是珍貴的營養來源。亦於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祭祀、慶典活動中的核心聖物。
由於它的神聖性,也衍伸出「崇敬」、「奉獻」、「聖化」等意涵的揣測。尤其它時常出現在一段銘文的結尾,可能具有祝福整列銘文的意義。
考量到酒精在生理上可誘發致狂喜狀態,逆向聯想就不奇怪了;由於 "ᚨᛚᚢ" 本身具有神聖性,正因此用來稱呼啤酒,這種具有神聖性的物質。
總結以上,異教人護符上寫的是:
繁盛.鳥鳴.聖化
看起來就是什麼都要的鳥語花香豐饒全餐呢,至於 "ᛚᚨᚦᚢ",就捏著掛墜,親口喊出吧!
掛墜從製作完成至今近 15 年,當初為什麼要花重本打造(印象中耗資 2500 新台幣),我也已經想不起來…;但,作為「異教人.ᚢᛁᛏᛁᚢᛅᛣ」的起源與招牌,絕對是情理之內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