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文化如何塑造Google的成敗之道 ? - 《浪潮之巔》讀書筆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圖源:https://www.pymnts.com/

圖源:https://www.pymnts.com/


近來在得到app上閱讀了吳軍先生寫的《浪潮之巔》,這本書深刻剖析了科技公司在網路時代的興衰歷程。

書中談及多家科技公司,而我選擇了Google部分來閱讀,因為Google對當今文明影響重大,我很好奇Google先前的成功是如何做到的?為什麼如今的Google反倒沒有過去的成就了?

再加上吳軍本人曾在早期的Google任職過,可以更真實地了解情況。


因此,本文由三個面向來精簡了解Google:其成功的原因、如何看待公司的衰退與死亡,以及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不多說了,我們先進入主題吧。


一、Google成功的三個關鍵


1. 技術優勢


Google的成功始於其革新的網頁排名演算法,大大提升了搜尋質量,奠定了市場基礎。隨後,Google在Gmail、安卓系統、Google地圖等業務上的技術創新,使其在不同領域迅速獲得市場優勢。


當進攻的一方如果能快速推進並把對手打得措手不及時,它不需要防禦自己的側翼,這被認為是閃電戰的精髓。在商業競爭中,進攻常常也是最好的防守,Google從小到大一直貫徹這個原則。當Google在規模很小時,遭受很多比自己大的公司的圍攻,死守是沒有出路的。因此,它把自己放在一個挑戰者的位置,不斷挑戰對手,也挑戰自己。



2. 管理藝術


Google的團隊精神,在當時也是頗為難見的,Google的創始人曾經說過:「Google不是我的公司,不是拉里和謝爾蓋的公司,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公司。而每一個人也實實在在地把自己當成公司的主人,而不是雇員。」在這個基礎上,Google實行了一種自下而上的群眾路線。與大多數公司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它將日常運作改成自下而上的。


Google鼓勵每一個員工開動腦筋,提出自己能夠發展公司的想法。當然,一個公司需要有一個統一的目標,不能任何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於是自下而上的想法就要匯集到管理層討論。因此,Google在招攬人才上,要求每一個人都有很高的水準、很高的自覺性和很高的熱情。因此,Google必須嚴格挑選每一位員工,而不能魚龍混雜地先招進來一大堆人,然後讓主管們去發揮自己的「管理藝術」。


Google一直宣傳團隊精神,但並不要求個人無條件服從團隊,因此在Google內部換來換去很常見。早期的Google則更讚賞和發揚個人英雄主義,而非員工只是個螺絲釘。


3. 創始人的格局


佩奇和布林在創辦Google時,專注於長期目標,堅持技術創新和用戶至上的理念,而不是急於賺快錢。這種高遠的格局使Google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在Google初創時,由於Google搜尋的品質優良,很多公司都想要買下Google,成為自己的技術資源,但創始人佩奇並沒有那麼做。書中提到:「佩奇是位心比天高的人」,他絕不會因為只圖個快錢就跑了的人,而是有更高的目標,這種格局也體現在佩奇的不同決策中。


例如,佩奇深深體會到,廣大最終用戶(網民和廣告主)才是為Google帶來生意的人。Google的產品針對廣大用戶並滿足他們最基本的需求,既不像IBM那樣針對企業,也不像蘋果那樣針對精英。


Google透過在工程技術的優勢和市場擴張的努力,再加上自己比微軟更適應網路的商業模式,牢牢地把握了已有的市場份額,而且還在逐年增加。然而,發展新的業務常常會受到另一個IT規律的限制,那就是基因決定論。


比如,一家以搜尋引擎起家的公司,可能會在搜索技術和數據處理方面有很強的基因優勢,但在嘗試進入其他業務領域時,可能會遇到基因上的限制,無法輕易成功轉型。那麼Google創始人佩奇是如何避免基因決定論日後對Google帶來的負面影響呢?


二、Google如何看待衰退與死亡?


佩奇從安卓部門成功的經驗看到了希望。佩奇發現這個部門是從外面收購的,並未太受到Google工程師文化(以技術為先)的影響,其創始人安迪·魯賓在裡面植入了一種和Google基因並不衝突卻略有區別的基因。因此,佩奇覺得在一個大公司內部有必要保持某些部門相對的獨立性,希望可以在某些新的公司裡能夠孕育出新的企業文化。


因此,Google將自己這個非常響亮的公司名稱改為Alphabet(字母表的意思),將現有的業務一分為二,將原有的主要業務,包括搜索、廣告、YouTube和安卓等,交給皮柴(Sundar Pichai)負責,它們合在一起沿用Google這個名稱。然後將正在開展的新業務,包括Google風險投資、Google資本、X實驗室、Google醫療Calico、無人駕駛汽車Waymo等獨立出來,由佩奇直接負責。


那麼,為什麼佩奇會想出這個方法呢?這就要說到他的人生觀了。


他曾經說到:「萬物都會面臨死亡,但有一個生物不會死亡,就是海蜇。這種海蜇在正常情況下和其他生物沒有什麼不同,都會生老病死,但是如果刻意用針去刺激它,它會長出新的細胞,然後當母體死亡時,新的細胞會發育成完整的海蜇。」


Google CEO 佩奇當然也知道Google也會有死亡的那天,因此希望Google能不斷創造新的產品部門,將公司拆分成多個小部門,這些小部門就如同那隻海蜇新發育起來的細胞,它們最終能夠脫離母體而生存長大,延續Google的基因與生命。


這就像一些人身體雖然死亡了,但他的精神仍然留存在人們的心中,當想起某件事時就會想到那個人,好像這個人還活著一樣。又或者他的文字和事跡對社會、世界造成了影響,也是一種延續生命的方式。


古人有所謂的「三不朽」,即是立德、立功、立言。這三者分別指的是:樹立高尚的品德、建立卓越的功業、留下不朽的言論。首先要先追求立德、立功,對現世造成影響,但如果立德、立功難以實行,才選擇立言,至少自己的著作能夠流傳後世,成為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寶貴財富。


佩奇的做法像是試圖在現世建立延續Google基因,並獨立發展的不朽Google。


三、Google的成敗蕭何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Google的成功在於依靠強大的工程師文化,以技術為先,不斷地主動進攻市場,先取得先發優勢。Google不斷挑戰自我,始終保持在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但正是因為過度強調工程的基因和工程師文化,Google很多原本很有前途的項目,包括Google眼鏡和人工智慧,都是只開花不結果。


例如,Google、微軟以及中國的華為這類公司以工程師文化為主,會注重技術上的研發投入,熱衷於做出技術好的產品,但有些時候,產品體驗卻做得不算好。在書中,作者提到:「有點把工程師捧上天的Google,在滿足企業級客戶需求方面,明顯做得不如亞馬遜好。亞馬遜提供了更好的雲端服務和價格,而且客製化配合公司的工作,於是很多公司自然就選用亞馬遜的服務。」


亞馬遜會為一些公司專門配備一個20人的工程團隊,幫助解決與計算相關的所有問題。連Google自己的員工創辦的公司都不使用Google的雲端計算服務,說明Google的雲端計算相比亞馬遜有了大問題。


可以說,Google依靠純正的工程師文化和技術基因起家,並且在競爭中長期無往不利。但是也因為這個基因太強大,令Google缺乏靈活性,缺乏在新領域的適應性,造就了在2016年之後的Google較無創新性。或許Google在拆分成數家獨立的公司後,在某些新的公司裡能夠孕育出新的企業文化。這種做法有助於各個部門在相對獨立的環境中發展,適應市場變化,尋找新的增長點。


回到自身的發展上,一開始我們需要像Google的主要業務「搜尋服務」一樣,依靠主要技能來作為日後資本的累積和起始點。等到主要技能成熟之後,我們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積累的資本和資源來探索新的領域,並嘗試將這些新領域與原有的核心技能相結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小結


Google的成功在於其技術優勢、管理藝術和創始人的高格局。它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員工高素質是其成功的基石,團隊精神與個人英雄主義的結合使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度依賴技術基因也帶來了挑戰,尤其在面對新業務的擴展時,缺乏靈活性和適應性成為其短板。


Google創始人佩奇對公司的未來有著深刻的見解,他通過拆分公司、保持部門獨立性來應對未來的挑戰,試圖讓Google像海蜇一樣不斷自我更新,延續生命力。這種策略不僅是對公司未來的一種保護,也是對創新文化的一種延續。


而回到個人,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該在核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尋找新的增長點,並保持對市場和技術變化的敏銳洞察力,並且透過Google的管理和創始人,可以知道上下級間溝通的重要,以及師法的格局要高。

avatar-img
18會員
45內容數
【生之道】一個傳遞中華文化的中介者,提供中華傳統文化智慧之思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生之道 ShengZhiDao 的其他內容
在複雜的事中,找到本質。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核心。本質找到了,事情也就好解決了。或許,這就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解決能力!
面對生命的長河,你是否曾在時間的腳步中迷失方向?在逆境與迷惘的路途上,你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讓我們從蘇東坡在黃州孤獨時光中找尋答案,他如何在寂靜的寺廟與繁忙的田野間,重塑自我,創造出歷久彌新的作品,重新理解「時間」。
在探討限制與自由的辯證中,孫悟空的「緊箍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視角。透過吳軍老師的矽谷來信,我們得以窺見這位神話英雄如何將束縛轉化為成長的契機。緊箍咒,一直被視為孫悟空的痛苦來源,卻在故事的演進中,逐漸演化成他的助力。
在大一中,你是否感到對未來充滿迷茫,不知如何找到真正的興趣? 我將分享我從對城市生活的憧憬到面臨科系抉擇的迷茫,再到轉學考中文系的孤獨之路。 這篇文章或許能為你解答在大學生活中的迷惘,並啟發你如何勇敢面對職涯抉擇,追求真正的自我發展。
在大學迷茫時,我們是應該追逐學歷與科系,還是尋找真正熱愛的領域? 本文是一位大二生分享自身心路歷程,從曾崇拜頂大到轉學考失敗後發現學歷非絕對。文章呼籲大學是廣泛探索的場所,真正改變是實質解決問題,而不是學歷與科系的高低。每次選擇都是優化,持續進步。以「長跑型學習者」觀點看待,強調實質學習機會的關鍵。
歷史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讀歷史?歷史人物,為我們人生轉折提供了哪些啟示?這些問題背後,是歷史所教導的生活智慧與人生價值。讓我們一同探索,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的記憶,更可以認識自己、觀察時代脈動。
在複雜的事中,找到本質。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核心。本質找到了,事情也就好解決了。或許,這就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解決能力!
面對生命的長河,你是否曾在時間的腳步中迷失方向?在逆境與迷惘的路途上,你是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讓我們從蘇東坡在黃州孤獨時光中找尋答案,他如何在寂靜的寺廟與繁忙的田野間,重塑自我,創造出歷久彌新的作品,重新理解「時間」。
在探討限制與自由的辯證中,孫悟空的「緊箍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視角。透過吳軍老師的矽谷來信,我們得以窺見這位神話英雄如何將束縛轉化為成長的契機。緊箍咒,一直被視為孫悟空的痛苦來源,卻在故事的演進中,逐漸演化成他的助力。
在大一中,你是否感到對未來充滿迷茫,不知如何找到真正的興趣? 我將分享我從對城市生活的憧憬到面臨科系抉擇的迷茫,再到轉學考中文系的孤獨之路。 這篇文章或許能為你解答在大學生活中的迷惘,並啟發你如何勇敢面對職涯抉擇,追求真正的自我發展。
在大學迷茫時,我們是應該追逐學歷與科系,還是尋找真正熱愛的領域? 本文是一位大二生分享自身心路歷程,從曾崇拜頂大到轉學考失敗後發現學歷非絕對。文章呼籲大學是廣泛探索的場所,真正改變是實質解決問題,而不是學歷與科系的高低。每次選擇都是優化,持續進步。以「長跑型學習者」觀點看待,強調實質學習機會的關鍵。
歷史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需要讀歷史?歷史人物,為我們人生轉折提供了哪些啟示?這些問題背後,是歷史所教導的生活智慧與人生價值。讓我們一同探索,歷史不僅僅是過去的記憶,更可以認識自己、觀察時代脈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已經很難再靠「一招半式打天下」!在這不斷加速、變化的時代,曾經的成功策略許多都不再管用。從《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我提取出一些突破階段瓶頸的例子,適用於組織或個人運用於管理與創意的參考方向。(▼ 系統思考圖解,掌握僵化瓶頸的本質原因) ❍ -- 打破僵化,管理也需要進化
Thumbnail
本文介紹《Google 模式》一書,本書由 Google 執行長 Eric Schmidt 及產品部副總 Jonathan Rosenberg 合著。該書以 Google 內部觀點,探討公司文化、商業策略、人才、部門決策、部門溝通、創新等主題。本文分享了推薦閱讀理由、書籍介紹以及個人讀後感想。
Thumbnail
這是本2012年出版關於IT產業的書。讀者可以透過作者吳軍獨到的觀察與見解,對高科技浪潮中的起落興衰、歷史脈絡有更深刻的體會與了解。
Thumbnail
近期 Google 搜尋引擎API機密文件的外流事件,絕對是近期震撼數位行銷世界的一大頭條,其內容揭示了一些有關 Google 搜尋結果生成原理的重要細節。今天本男爵就來跟各位聊聊這其中獲得的寶貴洞察,或許會對您在設計網站內容時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有天我讀了一些關於google公司的文章,谷哥內部的離職工程師也大爆料(其實也不算爆料,內部早就很多人說過),說谷歌以往喜歡大膽實驗。 那天我想找文章是因為谷歌要收掉podcast 最終就是證明谷歌除了靠廣告賺錢還真的沒其他收益 我以前用的軟體也曾經被谷歌說收就收。我個人身為使用戶覺得很好笑,
Thumbnail
這本書是舊版重出, 原書名為Google創投認證! SPRINT衝刺計畫: Google創投團隊教你5天5步驟, 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它起初來自Google內部的工作手冊, 設計師納普在Google工作時, 他是一個流程狂, 很喜歡改受團隊工作流程, 剛好Googl
Thumbnail
先舉一個負面的例子舉例給大家聽,A公司曾經想要擴大公司的經營版圖,於是找來六位非常優秀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從留美、英、德博士,學有專精,甚至有雙博士,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的人,來參與這個企劃的工作。 A公司希望企劃小組,研究出是有什麼可以更加發展A公司的版圖,拓展A公司品牌,打開A公司
Thumbnail
技​​術飛速發展時代,數位化投資對所有產業來說,已是關鍵決策。根據McKinsey的調查顯示,大部份的企業數位化轉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預期成效。Faisal Hoque在《REINVENT》書中指出,企業數位化轉型無法全面成功,問題不在技術,在企業領導者思維。所以超級數位化時代,必須先重塑業務轉型。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企業組織在數位轉型上所需要理解的變革要素,並強調了數位化帶來的創新及促使組織持續生存的關鍵。作者談到了數位成熟度的概念以及數位長的角色對於組織的重要性。書中也提到轉型為敏捷組織是企業必經之路。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已經很難再靠「一招半式打天下」!在這不斷加速、變化的時代,曾經的成功策略許多都不再管用。從《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我提取出一些突破階段瓶頸的例子,適用於組織或個人運用於管理與創意的參考方向。(▼ 系統思考圖解,掌握僵化瓶頸的本質原因) ❍ -- 打破僵化,管理也需要進化
Thumbnail
本文介紹《Google 模式》一書,本書由 Google 執行長 Eric Schmidt 及產品部副總 Jonathan Rosenberg 合著。該書以 Google 內部觀點,探討公司文化、商業策略、人才、部門決策、部門溝通、創新等主題。本文分享了推薦閱讀理由、書籍介紹以及個人讀後感想。
Thumbnail
這是本2012年出版關於IT產業的書。讀者可以透過作者吳軍獨到的觀察與見解,對高科技浪潮中的起落興衰、歷史脈絡有更深刻的體會與了解。
Thumbnail
近期 Google 搜尋引擎API機密文件的外流事件,絕對是近期震撼數位行銷世界的一大頭條,其內容揭示了一些有關 Google 搜尋結果生成原理的重要細節。今天本男爵就來跟各位聊聊這其中獲得的寶貴洞察,或許會對您在設計網站內容時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Thumbnail
有天我讀了一些關於google公司的文章,谷哥內部的離職工程師也大爆料(其實也不算爆料,內部早就很多人說過),說谷歌以往喜歡大膽實驗。 那天我想找文章是因為谷歌要收掉podcast 最終就是證明谷歌除了靠廣告賺錢還真的沒其他收益 我以前用的軟體也曾經被谷歌說收就收。我個人身為使用戶覺得很好笑,
Thumbnail
這本書是舊版重出, 原書名為Google創投認證! SPRINT衝刺計畫: Google創投團隊教你5天5步驟, 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它起初來自Google內部的工作手冊, 設計師納普在Google工作時, 他是一個流程狂, 很喜歡改受團隊工作流程, 剛好Googl
Thumbnail
先舉一個負面的例子舉例給大家聽,A公司曾經想要擴大公司的經營版圖,於是找來六位非常優秀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從留美、英、德博士,學有專精,甚至有雙博士,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的人,來參與這個企劃的工作。 A公司希望企劃小組,研究出是有什麼可以更加發展A公司的版圖,拓展A公司品牌,打開A公司
Thumbnail
技​​術飛速發展時代,數位化投資對所有產業來說,已是關鍵決策。根據McKinsey的調查顯示,大部份的企業數位化轉型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預期成效。Faisal Hoque在《REINVENT》書中指出,企業數位化轉型無法全面成功,問題不在技術,在企業領導者思維。所以超級數位化時代,必須先重塑業務轉型。
Thumbnail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企業組織在數位轉型上所需要理解的變革要素,並強調了數位化帶來的創新及促使組織持續生存的關鍵。作者談到了數位成熟度的概念以及數位長的角色對於組織的重要性。書中也提到轉型為敏捷組織是企業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