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植物在有氮肥時根瘤數目就會下降?

為什麼植物在有氮肥時根瘤數目就會下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些植物(如豆科)會與土壤中的細菌(如根瘤菌)形成根瘤(nodule)來幫助植物獲取氮,這個現象在清朝(1873)時就被王筠發現了。後來透過許多人的研究發現,這一類的植物在土壤中氮素(如硝酸根、銨離子)不足時,會分泌類黃酮素來吸引能固氮的細菌過來形成根瘤。


雖然根瘤可以供應植物氮素,但是要形成與維持根瘤,植物也需要消耗養分。對於自營生物來說,消耗多餘的養分是絕對不可以的。因此,對於要形成多少的根瘤、要不要形成根瘤,植物是非常計較的。


過去的研究就發現,植物會調節根瘤的數目。在百脈根(Lotus japonicus)裡,當根與根瘤菌建立共生關係、形成根瘤之後,根就會分泌CLE-RS1與CLE-RS2兩個多肽並送到植物的莖與葉(shoot);在莖與葉,則有HAR1負責接收這兩個信號,然後莖與葉的細胞分泌細胞分裂素(cytokinin)來抑制更多的根瘤形成。


但是,在共生關係建立以後,如果土壤中的氮素濃度上升到足夠時,植物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時候,植物的根瘤會開始衰老(變綠或變黑)。到底是什麼機制讓根瘤衰老呢?


來自澳洲的研究團隊,為了要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用LORE1反轉位子在百脈根中建立了一個突變株庫。然後,他們先讓這些植物在正常環境下長3週,再讓這些突變株在高濃度的硝酸鹽(10mM KNO3)下生長2週,找尋在這樣的狀況下,仍然有相當比例的粉紅色根瘤的植物。


正常情況下,因為高濃度硝酸鹽會抑制根瘤的固氮功能,導致根瘤變綠、變黑,而不是粉紅色。所以,只要根瘤仍然保持粉紅色,就代表這個植物一定有什麼基因變了,使得它在不缺氮素的狀況下,還繼續養著根瘤。


結果,他們找到了一個突變株,這個突變株被他們命名為FUN(fixation under nitrate,在硝酸根下仍固氮)。分析之後發現,FUN是一個bZIP型轉錄因子,它有一個DNA結合域與一個感應域,且這個基因在根瘤中表現量很高。


由於它的DNA結合域具有白胺酸拉鍊(Leucine zipper),通常這樣的結構可能會跟金屬離子結合,所以研究團隊就用一些金屬離子來測試。結果他們發現FUN會與鋅(Zn2+)與錳(Mn2+)結合,但對鋅的親和力比較高。


進一步的測試發現,當鋅離子濃度高時,FUN會形成不具活性的纖維結構;等到鋅離子濃度降低,FUN蛋白又會恢復活性。


恢復活性的FUN蛋白的功能是什麼呢?研究團隊發現,FUN蛋白會促進根瘤衰老的相關基因(如NAC094HO1等)開始表現,而這些基因就會促進根瘤衰老,讓植物自己的固氮作用下降。


但是研究團隊要找的是在高濃度硝酸鹽下還能養著根瘤的植物,FUN蛋白的功能好像無關啊?研究團隊發現,當土壤中硝酸鹽濃度增加時,根瘤中的鋅離子濃度會下降。鋅離子濃度下降就會讓FUN蛋白活化,然後就會啟動根瘤衰老。


所以,透過間接偵測硝酸鹽的濃度,植物可以決定要不要啟動根瘤的衰老。但是,為什麼硝酸鹽濃度上升,根瘤中的鋅離子濃度就會下降呢?這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了!


參考文獻:


Lin, J., Bjørk, P.K., Kolte, M.V. et al. Zinc mediates control of nitrogen fixation via transcription factor filamentation.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607-6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2會員
598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