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我可能錯了 | 每年都要拿出來重讀的書

2023/10/03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Photo by zhang kaiyv

Photo by zhang kaiyv

最近在各大書店排行榜不斷看到這本書,我也早就買了電子書放在待讀清單裡,但是卻一直沒有選到要讀這本,我想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書名一開始不是這麼吸引我,《我可能錯了》乍看之下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然後書本敘述是有關森林僧人的故事,什麼瑞典每30個人就有1個人看過這本書最動人的生命體悟,讓人不免覺得他在誇大其詞,結果沒想到看完之後覺得:他真的沒有誇大其詞耶!這本書真的很值得一讀。

作者比約恩是瑞典的經濟學家,畢業後就進入大企業工作,工作短短幾年,就在即將成為這間跨國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前,結果他卻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當起森林僧人,出家17年後又還俗回到瑞典。當我看到一半覺得好喜歡這個人的時候,卻發現他在2022年1月已經因為漸凍症過世了。到底是怎麼樣的心路歷程可以在一生中做出這麼多驚人的決定?

比約恩還俗之後寫下他在17年出家期間發生的有趣故事以及感受到的體悟,雖然是僧人所寫,但完全沒有要傳教的感覺,甚至連他都說自己是一個非常不擅長冥想的人。他說在這17年修練中,他學到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句話也呼應書名『我可能錯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我就跟大家分享比約恩的故事,以及幾個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很有感觸的地方。

比約恩的故事

高中畢業後,比約恩就跟大部分的學生一樣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從事什麼工作,他選擇與爸爸相同的人生道路,就讀經濟學系。在學期間他表現良好,23歲還沒拿到畢業證書就找到工作,26歲已經被外派到西班牙,即將成為國際連鎖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他擁有的一切在多數人眼中看起來很成功,但他卻知道自己很不快樂。他覺得自己每天都在裝腔作勢,假裝自己對經濟有興趣。但他內心卻是想著:我覺得不舒服,想到要工作讓人很焦慮,永遠在質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好?別人是不是會看穿我其實沒這麼厲害?我做得不好而且對工作內容一點興趣都沒有。

比約恩強烈的想要找回內心的寧靜,想起之前讀過的書,書中提到冥想可以幫助我們接觸到自己的智慧,決定跟著一起做兩次正念呼吸,他沒有體驗到什麼神奇的重大感受,他只是暫時把注意力從焦慮的事情上轉移到更簡單的事情:他的呼吸,稍微得到一點平靜。就在這時候,一個像是直覺的聲音從內心的寧靜處浮現,像是一股衝動,告訴他:是該往前走的時候了。於是他決定聽從內心的聲音,隔天就提出辭呈。

出家

故事並沒有戲劇化到「於是他隔天就踏入寺廟」這麼誇張,後來他先出門旅行走遍世界,還經歷戀愛又失戀,最後來到泰國北部一間寺院參加一個月的冥想課程。每一次的冥想大概是45分鐘,比約恩身為曾經的高階經理人,相信自己非常明理、理性、有判斷力,要控制自己的思想應該很簡單吧?沒想到他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才四天就受不了而逃離那所寺院。後來他一直在想,到底自己不能忍受的是哪一部分?艱苦的環境、差勁的伙食都不是問題,最難的竟然是要不分心的面對自己喋喋不休的抱怨念頭,開始感受自己想法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的想法這麼多,根本靜不下來。由於他真的很想體驗平靜的心理狀態,於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又回去那個小寺院,完成四周的課程。

四周冥想課程結束後他就回到瑞典繼續早晚冥想,了解自己的內在,也閱讀大量關於佛教的書籍,其中一本提到泰國東北部的一作寺院,裡面的佛教是屬於森林僧人派,於是他跟媽媽說,他要去森林修行了。

在泰國寺院的日子,每天主要活動除了冥想之外,也有像是接待參觀者、打掃、整修寺院等例行工作。待了七年後,比約恩決定回到歐洲,到英格蘭寺院修行。因為佛教在英國不像泰國這麼盛行,他們在村子化緣時不見得這麼順利,寺廟很多體制也不像泰國創始寺院那麼完整,所以比約恩作為其中比較有經驗的比丘,他開始接手越來越多行政工作,讓他壓力越來越大。

還俗

在英國寺院又待了七年後,比約恩搬到瑞士另外一間寺院,在這裡他再也不用擔任「寺院執行長」的工作,可以放心去關照客人,為他人提供幫助。這裡的寺院生活有更高度的自由,而且也很現代化,甚至還能上網、聽MP3,他在瑞典的好朋友甚至錄了一個100首歌的CD,某天,在他登山健行時,聽見其中一首歌,他就像被開啟開關一樣,不由自主扭動屁股。

某一次,就在他一樣坐在自己房間裡冥想,安住在覺察時,內心那個聲音又出現了:該繼續前進了。他嚇了一跳,因為他本來已經下定決心這輩子都是披著僧袍的僧人,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身分,但是這個聲音跟20年前在西班牙聽到的聲音一樣,讓人無法忽視。他沒有馬上行動,而是沉靜了六個月的時間思考這件事,畢竟他已經46歲了,他人生中大多數的身分都是僧人,離開寺院不知道會有多麼的茫然跟痛苦啊。即便知道了這些,比約恩還是決定放手一搏,勇於面對不確定性,並相信自己在過去20年修行累積的信任資本能帶著他度過這一切。既然已經在安全的環境中學會放下念頭,練習選擇自己注意力目標的能力,那麼進到現實世界中想必這個技能也能帶領他,支持他。

他寫了一封信給各個寺院的比丘跟比丘尼朋友,還有以前遇到過的老師,告知他們他即將還俗的決定,以及對自己的信心。他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回到瑞典

回到瑞典後,儘管家人跟朋友給予他滿滿的支持跟體諒,但現實環境還是比他想像的困難,畢竟出家17年沒有花過錢,回到社會後發現整個社會出奇看重金錢,他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找到錢來生活,也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角色是什麼,他還患有免疫疾病,必須與健康問題搏鬥,種種困境讓他罹患臨床上的憂鬱症,生活一片黑暗。當時的他甚至拒絕其他人的幫助,只想要孤立自己,害怕自己會把黑暗傳染給別人。他也覺得非常羞愧,自己花了大半輩子練習理解自己,結果怎麼連自己都無法拯救呢?

他說:真正焦慮過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相信自己當時的念頭,那就危險了。即便身邊可能有十幾個親切的朋友們陪著你,告訴你這會過去,但是你沒有看到過去發生,然後你還是在黑暗裡。

還好以前練習過的冥想跟修行提供小小的救命稻草,他還是可以透過冥想找到一個休息喘息的地方,雖然不是每次都這麼順利的轉移注意力,但他終究撐過去了,花了18個月。一年半後,他慢慢踏出房門,開始接受公開演講,教授時長不一的冥想閉關,他找到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有東西可以貢獻,也慢慢找回自己。身為老師,他也會聆聽身邊他人的故事,並且給予關注跟支持,這讓他覺得很開心,也因此遇到一生的摯愛伊莉莎白。相處不久後他們就決定結婚。

漸凍症

2018年,比約恩因為身體肌肉快速衰退與不受控制的顫抖,他去了神經科就診,並確診ASL,也就是俗稱的漸凍症。通常確診後有三到五年可活。

聽到這個消息的他一邊感到深受打擊,一邊仍保持冷靜,以溫和態度看待這件事。他最悲傷的是不能跟親愛的妻子一起老去,也不能看著孫子出生長大,但同時他也非常感謝這個世界給了他很多很好的機會,可以坦然的說自己一輩子非常正直、誠實的過生活,讓他可以沒有遺憾的面對死亡。

這個消息,當然讓他跟他的妻子都非常的痛苦,不過他們還是一起找到面對的態度,他們不願意接受醫生的悲觀預測,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麼樣。過去的17年他接受的訓練告訴自己「如何不去創造想像中的未來,以及不相信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這些經驗,也幫助他面對那些災難性、他最害怕的想法:想像自己未來將坐輪椅且不能言語、不能自主吞嚥的樣子。他反而注意到自己有一種非常想要好好活著的感覺,比起陷在悲傷裡,他試著盡可能讓自己的生活正常化,不要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或是病人,不管在他寫這本書時或是確診之後的所有時候,他都試圖告訴大家,我在這,我活得很好。最後的日子剛好遇到新冠病毒疫情,他必須一直隔離在家,也花很多時間陪伴最愛的家人,最終在2022年1月離世。

當下的智慧

你的人生中有沒有偶爾覺得很衝動,想做一件事的時候?想歸想,但是又有幾次真的會付諸行動呢?

比約恩的一生非常精采,做了好幾個一般人會稱為「勇敢」的決定,像是他在西班牙體驗到的感受,有些人說是「跟著感覺走」,有些人會說是「直覺」,比約恩喜歡稱他為「當下的智慧」。不過我們怎麼稱呼他都沒有關係,重點是,那不是什麼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存在每個人心裡的能力,而我們要學會的是如何能夠意識到這件事並善用他

想一想也不奇怪,最了解自己的人當然就是你自己,雖然我們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所有想法,但內心深處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很正常吧?如果大家仔細感受的話就會發現,平常其實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自發產生很多想法,(明天要記得打電話給客戶、今天朋友說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大部分是無意識的,有些想法很零碎,當然也有些想法充滿智慧(也許今天跟媽媽講話太兇了,媽媽只是關心我)。只是現代生活太容易向外尋求答案,Google這麼方便,讓我們幾乎不再聆聽自己的聲音。

再加上外部的幸福因素非常顯而易見,像是事業有成的形象或是華麗的物質生活,都大聲吸引你的注意力,讓人不由自主產生追尋的慾望,想要成為別人眼中成功的樣子。當然不是說追尋外在的成功有什麼問題,如果這也是你心裡想要的目標,那麼努力追尋目標當然很好。只是跟外部因素相比,內在的聲音小聲很多,如果不特別注意聽的話,很容易就被我們忽略。所以偶爾也需要靜一靜,聆聽微小的內在聲音,思考「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如果外部目標根本不是你想要的,你的內心就會產生矛盾、焦慮與不滿。就像比約恩當高階經理人時,他事業有成,領有高薪、配車、配房甚至有私人秘書,這都是人人稱羨的物質生活,但因為跟他內心渴望的東西不同,所以他非常不快樂。

所以聆聽內在的聲音並非不理性,應該說,內在的聲音本身就包含著理性,他已經跟著你很久了,你要做的只有格外專注的聆聽。

與念頭的相處之道

比約恩第一次到泰國寺院參加四周的冥想課程時,只待了四天就受不了而逃離了寺院,後來他回想自己之所以覺得冥想這麼痛苦,是因為那是他第一次發現自己原來有這麼多「念頭」,這些念頭就跟馬戲團表演一樣有自己的流程,時不時打斷吸氣吐氣的循環,根本靜不下來。而且有些念頭很負面,讓人憤怒、讓人難過(比如說你剛結束一段感情時,有關前男/女朋友的事情會一直自動跑出來),想到要跟這些痛苦的念頭相處就有一種想逃開的感覺。

事實上,只要我們活著,就會有思維能力,腦袋自動出現這些未經審查的想法,一點都不奇怪,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只是有些人有覺察,有些人一輩子都覺察不到。就像他在西班牙冥想而改變自己的那15分鐘,也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念頭。重點其實不是念頭很多很煩,而是你留意到這些念頭之後,要怎麼應對

一旦你意識到自己開始想個不停,就代表你有能力觀察這些念頭,然後可以決定要怎麼對付他,你可以告訴自己:「啊,原來我這麼煩都是因為想到這些事」,然後你可以選擇不要再想了,轉移注意力到其他地方,比如說做幾個深呼吸,而且用心感受吸氣跟吐氣的感覺,像呼吸這樣的身體體驗可以暫時提供內心一個療癒的充電喘息空間;

也可以決定不要繼續相信自己的念頭,因為念頭有一部分是你的想像,不管他是好的還是壞的,你都不能控制大腦要冒出什麼念頭,『我們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念頭,但我們能選擇用什麼方式助長念頭』,所以有時候你會覺得「我什麼都做不好」、「我一定會失敗」,這種無來由的念頭本身不會帶來痛苦,相信「念頭等於我」才是影響心情的原因。當你不再無條件相信這些念頭的時候,你就給了念頭一些空間。

像我平常只要跟其他人有不愉快的對話,就很容易在心裡重播對話內容,然後擔心別人還在生我的氣,但是前幾天當我意識到自己又在糾結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如果我不要完全相信自己的念頭呢?對方說不定根本沒有在生氣,也許這件事真的沒有這麼嚴重,何不試試看深呼吸幾次呢?要是我真的很在意,我也可以鼓起勇氣跟對方坦白呀!很神奇的是,這樣想之後真的就不再糾結了。

沒有「應該」

另一個念頭引發的痛苦就是想控制一切,覺得事情「應該」怎麼進行,當比約恩剛到英國寺廟的時候,因為英國寺廟相對泰國寺廟成立的時間短很多,很多體制都不像泰國創始寺院這麼完整,光是每天在早上的分工上就需要花很多時間討論,比約恩來自最嚴謹的寺院,他非常看不慣這一切,覺得事情都沒照規矩執行、流程也應該要再精簡用心才對,這種煩躁的感覺讓它心浮氣躁,覺得大家沒有做好「應該」做的事。

後來他開始負責寺院的行政工作,還包括接待訪客和回覆電子郵件跟電話,事情越來越多,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覺得自己有必要控制好所有的事情,確保事情順利進行。當時在寺院裡的比丘尼看出他的不開心後提醒他:有能力處理並不代表要控制。這個提醒讓他宛如提壺灌頂,他以為自己知道全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是當現況不如意時,腦中就冒出那種「應該如何如何」的想法,好像全世界都應該照他的規劃執行。

我們是不是常常在生活中也有這種念頭呢?覺得事情「應該」這樣發展、其他人「應該」做好自己的工作,種種的應該源自於我們認為自己的想法都是正確的,並且想一定程度控制「未來」,之前介紹的書中有說過,想控制未來,某種程度就會造成焦慮,因為未來本身是充滿不確定的,面對不確定的事我們就會感到害怕,所以我們做計劃並假裝能夠掌控未來。這並不是說做計劃不重要,做計劃是很正確的事情,大家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規劃自己的人生,但是做計畫的同時也要記住,做計劃跟認為自己所有計劃都必須實現是兩回事

當我們因為事情沒有照著腦中所想的「應該如何如何」而感到氣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怪罪別人,「媽媽不應該那樣說、另一半應該要懂我、政客應該要做出更好的決定」,畢竟責怪別人比較簡單,不過說實話,別人有他的自由,他沒有必要為了讓你開心就照著你的想法做事吧!

這些「應該」當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我應該再更聰明、更勤勞、更努力、更成功、更苗條、更有錢一點。所有的「應該」都不是真的,就連對自己的「應該」都沒有必要相信。你可以默默聽自己講完這些話,然後回頭告訴他:『謝謝你的反饋。我們再聯絡。』

如果我們真的有時候不小心陷入執著怎麼辦?也許意識到的當下還沒辦法馬上叫自己放輕鬆,但你可以試著練習下面的動作:先用力握緊拳頭,然後再鬆開成張開的手掌,把這個動作當成一個提醒,握緊的時候就好像我們整個人也緊繃,而放鬆的時候也代表我們放開一些控制、放掉自己太執著的事情,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在比約恩學會放手之後發生了什麼事呢?回到瑞典並從憂鬱症漸漸走出來之後,他並沒有試著控制未來的方向,他只是分享別人可能會喜歡的事,機會自然一件一件來,他開始接到了公開演講、閉關教學、Podcast、電視與廣播節目的邀請,對他來說,這條路一直都是放掉控制,由信任所引導的。在一定程度的計劃之下,不過度操控情事,信任這個世界的安排,也信任你自己。

我可能錯了

回到書名《我可能錯了》,這句話本身隱含了兩個智慧在裡面,一個是你永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所以要隨時謙虛的記住你有可能是錯的;另外一個意義是,即便你真的相信自己是對的,但是對錯有這麼重要嗎?

《我可能錯了》這句話是由一位住持在一個夜晚講座上教給大家的話,他說:「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的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這句話就是「我可能錯了。」

不過要在怒氣沖沖、最需要說這句話的時候,真的說出口這句話真的非常困難,比約恩就說連他在跟妻子吵架的時候,妻子用這句話提醒他,他反而氣噗噗地回嗆妻子「是可能錯了。」

難歸難,但是認真想一下,你會不會真的是錯的呢?畢竟我們有時候真的會高估自己以為的事情,覺得充滿自信,一旦我們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就會變得很難學習,也會變得太固執難以接近,比如說,當我們跟一個覺得自己很聰明的人聊天,這種人應該超難聊的吧,因為他只想表現自己什麼都知道,也沒打算好好聽你說話。而智慧是比聰明更高的一個層級,有智慧是相信自己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明白自己不知道,所以顯得謙虛。

接受自己「我可能錯了」並不是一件輕鬆自然的事,但是是可以做到的。這句話也對應了另外一個住持說過的話:「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不管你是對的還是錯的,事情都不見得照你期望的發展,而在對錯之外,也許有更重要的事情存在,像是你跟對方的情誼、或是你接受更多可能性的機會。

結語

看完這本書之後,覺得完全是我誤會他了,它的書名取得很好,原來錯的是我QQ最近剛跟大家分享過《冥想正念手冊》,那本書也是由一位還俗的僧人所寫,主要是在分享冥想的技巧跟感受,而這本書同樣由還俗的僧人所寫的書帶來的感受卻完全不同,《我可能錯了》是比約恩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後一本,但是它讀起來真的非常舒服,覺得他很會說故事,故事中透露一種平靜的感覺,讀了很舒服。

尤其是最後幾個章節描寫他得知自己罹患漸凍症的心路歷程,可以看得出他很難過,也很絕望,但同時卻沒有絲毫的抗拒。罹患漸凍症會讓他漸漸無法自理生活,連刷牙、換衣服都有困難,我完全沒有辦法想像要面對這種未來的心情,沒想到他竟然讚美自己的身體,謝謝他的身體很辛苦的為他打一場仗,他跟自己說,如果你接下來又有一個動作做不來,我也絕對不會生你的氣,讀到這邊時我真的太震驚了,但他也有為此做了一些說明,他說在他的處境下,有些事情明顯已經變得不太重要,比如說以前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花很多時間討好別人,這已經不重要了;怪罪自己的身體或是怪罪命運的安排顯然也是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每時每刻活在當下,然後關注最親近的人,並且成為自己的朋友、親切地對自己說話、給予自己耐心跟幽默感。

他說的道理非常簡單明瞭,但我們卻常常忘記,其實不管有沒有生病,這些本來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對周遭的事情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對周圍的人少一點討好,多一點關心。

花絮:一窺寺院生活

正式出家

泰國的佛教傳統非常普及,那邊的僧人在每天太陽破曉時就會出門化緣,當地人民也非常樂於布施一些食物。森林僧人的生活完全是靠周圍村民的支持。

決定正式出家後,寺院並不會馬上幫你剃頭髮、賜法號,因為有很多人住進去幾天後就會發現「這跟想像的不一樣」而離開。踏進寺院的前三天屬於猶豫期,規定比較寬鬆,如果超過三天你的決心還在的話,就要剃光頭,表示你是來真的。幾個星期後,寺院會舉行一個簡單的小儀式,他們就成為「淨人」,是穿著白袍的居士,又過三個月,他才會成為「沙彌」,並得到自己的法號。

賜法號儀式由住持兼導師主持,他們會翻閱一本所有泰國寺院都能找到的書,根據你在星期幾出生顯示你可以考慮的法號,每天有幾百個法號可以選擇,導師會負責選一個他認為合適的。比約恩的法號是「納提科」,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當沙彌一年後,所有人也都認可你,才能成為真正的比丘,這個階段代表你選擇更嚴格的戒律約束。

隨著時間演進,佛教已經發展出很多教派,泰國的森林僧人也有自己的一套規範,他們已經不再遵循佛陀制定的修行規範,森林僧人的生活就是專注在冥想、樸實跟道德,住在森林高腳屋,睡在草蓆上,一天只吃一餐,也完全不經手金錢。每天主要的活動就是冥想。

僧人的日常

我們大概可以猜到僧人每天應該很早起床,到底有多早呢?每天凌晨三點鐘聲會想起,所有僧人會在半小時後在其中一間禪堂集合,他們會對著佛像跪拜,然後唱誦。佛陀在35歲開悟之後有長達45年的時間分享自己的發現,他會回答群眾的問題。比丘和比丘尼會用背誦的方式傳送這些話語,也就是他們唱誦的內容。每天清晨破曉前,僧人離開寺院開始化緣,他們光著腳,五到六個人一隊排成一列,默默穿過各個村莊,願意給他們一些食物的村民通常會在路邊等著或是從房子裡大喊請他們稍等。化緣的東西可能是水果、米飯、蛋、熟時或是甜點。所有的食物都是共用的。寺院的食物總是很充足,而且綽綽有餘。當地人也都可以來寺院用餐,甚至多餘的捐贈物也會轉送。

早上八點是他們一天唯一的一餐,上午九點半結束之後僧人們會有「自由活動時間」這段時間很多人大部分在行禪,也就是行走的冥想,你也可以靜坐冥想、做瑜伽、打太極、學習、閱讀、寫作、聊天、打掃、洗衣服、小睡片刻。下午三點到五點專門用來工作,包括寺院裡的一些建設、清潔或是草木照料等等。下午五點有一個簡單的午茶跟咖啡時間,從早上過後除了水之外他們就禁食了,所以甜甜的熱飲非常受歡迎,有時候他們的導師也會坐下來跟大家上課,談談哲理。傍晚六點半到七點左右他們會起身洗自己的杯子,晚上八點半大家又會聚集禪堂,重複跟早上差不多的程序:跪拜、唱送梵唄、冥想。通常九點左右會就寢,不過每周一到兩天導師會在晚上講課,上床就寢的時間就會接近十點。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156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