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的藝術(The Art of Noticing)》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羅伯.沃克(Rob Walker)為專欄作家與記者,並同時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藝術創作碩士班(Products of Design MFA Program)。書寫的領域包含設計、科技、商業、藝術及其他各種主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The New Yorker、《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生活駭客》(Lifehacker)。著有《你購入,你相信》(Buying In)、《來自紐奧良的信》(Letters from New Orleans)、《重要物品》(Significant Objects)等作品。
《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 131 個練習(The Art of Noticing: 131 Ways to Spark Creativity, Find Inspiration, and Discover Joy in the Everyday)》(2020)

《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 131 個練習(The Art of Noticing: 131 Ways to Spark Creativity, Find Inspiration, and Discover Joy in the Everyday)》(2020)

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人事物,每分每秒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網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趨勢,更讓我們無法只關注於可及的生活範圍。注意力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身上最稀缺的資源。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可是,世界上有太多的聲光繪影,伺機誘導著我們,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地,拱手交出我們的注意力。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實際上卻是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觀察的藝術》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人生萬一不曉得要做什麼,那就留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差不多就會有頭緒了。
— 繪本作家艾美.克蘿思.羅森朵(Amy Krouse Rosenthal)

注意力恐慌

令人意外的是,原以為是因為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生活資訊過載,才讓現代更關注於注意力分散的議題。事實上,早在 20 世紀初,就有哲學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批判:

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 1903 年就抱怨過,現代生活的刺激讓感官麻木,我們變得呆滯、漠不關心,無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在 20 世紀中後期,也有作家和經濟學家提出對注意力匱乏的擔憂:

作家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在 1950 年代《生活》(Life)雜誌上感嘆,露天廣告看板、霓虹燈廣告、各種令人皺眉的廣告,正在把美國的自然景觀變成公路旁的長條狀分心景象。
經濟學家司馬賀(Herb Simon)在 1971 年警告:「大量的資訊造成了注意力潰乏。」

以生活在現代的人的視角往回檢一百年前的生活,可能會認為過去生活中的雜訊量級與今日完全無法比擬。但是,每個時代裡都有注意力匱乏的現象,顯示出的是一種人類發展向前的過程 — 在人類不斷推進文明時,生活在每個當下的人,或許從來都沒有適應的一天。

以絕對的方式衡量,過去的資訊量可能微不足道,可是對於當下的人來說,他們生活的每一刻,都是當時文明發展的尖端,相比於過去又多了更多的東西,注意力也因此被進一步地分散。這個現象到了今天依然相同,我們也生活在每一個發展浪潮的尖端,不斷在順應和不順應之間嘗試取得平衡。

「#害怕錯過」(#FOMO)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流行話題,大談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沈迷於⋯⋯流行話題。

刻意關注

當周遭的事物皆無所不用其極地想爭奪我們的注意力,唯一取回掌控權的方式,就是刻意地感知並鍛鍊我們的觀察力。作者列舉了許多令人莞爾但是非常有效的建議,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談論關於逛博物館時我們該看什麼。

有一項建議是「除了藝術品本身,什麼都研究。」像是藝術家妮娜.卡查多莉安(Nina Katchadourian)曾發起一項「搜集灰塵」(Dust Gathering)的計畫,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提供語音導覽,主題完全集中在博物館的灰塵,例如:灰塵積在哪裡、誰負責清理灰塵、博物館如何消滅灰塵等等。

博物館在光線設計、空間佈局、動線安排等方面的精心策劃,目的都是想將參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展示品身上,這似乎暗示著參觀人,藝術品之外的東西全都不值得去看。與其像打卡踩點般,用手機和相機走馬記錄來過的證據,不如試著以有趣特別的方式,去發掘那些被日常忽略的藝術瞬間。

博物館擁有特殊的情境,是一個適合訓練和拓展自己觀察能力的地方,因為在進入博物館時,參觀人通常會帶著即將看見藝術品的預期,每樣東西就會看起來都像是藝術品。例如在 2016 年有人在博物館地上擺上一副眼鏡,結果很快就吸引了一群參觀者圍觀拍照,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其實只要能打開我們的感官,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藝術。

用心留意,是唯一能確保洞察力的方法,也是我們對抗強權的唯一武器。你無法對抗你看不見得事物。
— 記者米雪爾.迪恩(Michelle Dean)

貢獻時間

我們可能會認為每天已經有太多事要做,沒辦法好好休息放鬆,更別說還要花時間去觀察平常不會注意的東西。有趣的是,一群管理學者著手研究這個問題後,提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解決辦法 — 分一些時間給別人。

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得到的指令是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另一組則是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煮飯、寫信、幫鄰居忙、撿公園垃圾等等。接下來,兩組人被問到他們做的事如何「影響到自身對於時間荒的感受」。研究人員得到的研究結果是,「相較於把時間用在自己身上的人,把時間用在別人身上的人,感覺擁有更多時間。

研究人員認為,奉獻時間給他人會增加「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感受,這是一種「有辦法做到所有該做的事」的罕見感受,並且帶來成就感;相反的,劃掉個人待辦事項不具備這樣功效,是因為在劃掉的當下會同時提醒你在清單上其他還沒有完成的事情。

作者建議我們可以試著思考,我們能把時間捐贈到哪裡?哪些人有可能因為哪件事需要你的時間?想一想認識的人,或是問問別人有沒有什麼點子,評估得出的各種可能性,並採取行動。


作者在結尾提到,這本書提到的練習與思考作業,目的是幫助我們決定想要在乎什麼,連帶決定想關心哪些人事物,把心力用在上頭。書中的建議和練習,只是一小部分探索世界的可能方式,真正想傳達的核心精神是關於「在乎」— 以這些例子作為啟發,每個人都能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觀察的藝術。

我們的生活體驗等同於我們注意的事物,不論是有意選擇或習慣性為之。
—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延伸閱讀

  • 《創作者的藝術之路(The Artist’s Journey)》(2022)by Kent Nerburn
    • 作者在創作路上走過三十年的歲月,從為錢所苦的掙扎、遭受拒絕的苦澀滋味、靈感的遍尋不著,以及對心靈的自我追求,為走在藝術的漫漫長路上的創作者提供願景、慰藉、及勇氣 — 這樣的生涯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若有勇氣選擇這條路,你便有榮幸開啟一場特別的人生冒險。
  • 《Bored and Brilliant》(2017)by Manoush Zomorodi
    • 中文書名可譯為《越無聊,越開竅》,在《觀察的藝術》中被提及,但是目前還沒有中文翻譯稍嫌可惜。這本書解釋,我們必須讓大腦擁有「無聊」的空間,讓思緒得以馳騁,才能醞釀出靈感和創意。但是,現代人卻極力想要避免無聊,隨時滑著手機來逃離現實的世界。
22會員
60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如何聆聽爵士樂》這部作品雖然談的是爵士樂,但是書中沒有任何複雜的音樂技術成分,作者帶著讀者回到音樂的本質「聽」,用聆聽的方式來感受爵士樂的演進、創新與反動,不需要具備任何的音樂知識,也能投入到爵士樂特有的氛圍感染之中。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主要的訴說對象是年輕族群,能在年輕時閱讀到是一種相逢其時的幸運;若是在成為大人後才閱讀到,收穫的則是反思生命歷程的契機,同時意識到自己承先啟後的角色與責任,為自己和年輕世代的未來,鋪上無限可能的道路。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遙遠的公路》一書以舒國治在 1998 年榮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的文章〈遙遠的公路〉為主題,並且收錄其他同時期在美國駕車漂泊的旅行見聞與感觸。這部作品帶著讀者與作者一起跑遍 1980 年代的美國東南西北,相較於繁華的都市,公路途經的許多小城鎮,更能感受到美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的文化和生命力。
身為節目製作人,儘管作者已經做出具有代表性的節目作品,還是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依舊對未來感到迷惘,看不明白自己的追求終究成為了什麼模樣。在樸直不假裝飾的文字背後,是勇氣,也是真情,隨著作者拾起一片片韶光碎羽之際,閱讀人心中原先荒禿的一塊角落,似乎也被柔軟地鋪墊起來。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如何聆聽爵士樂》這部作品雖然談的是爵士樂,但是書中沒有任何複雜的音樂技術成分,作者帶著讀者回到音樂的本質「聽」,用聆聽的方式來感受爵士樂的演進、創新與反動,不需要具備任何的音樂知識,也能投入到爵士樂特有的氛圍感染之中。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主要的訴說對象是年輕族群,能在年輕時閱讀到是一種相逢其時的幸運;若是在成為大人後才閱讀到,收穫的則是反思生命歷程的契機,同時意識到自己承先啟後的角色與責任,為自己和年輕世代的未來,鋪上無限可能的道路。
作者朴贊國是首爾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佛洛姆的認識和研究非常全面,深入淺出地寫下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了解佛洛姆哲學思想的起點。在看完這本書後,如果佛洛姆的任何想法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作者也在最後建議了各種後續的閱讀方向,引領讀者更深入地探索佛洛姆的哲學世界。
《遙遠的公路》一書以舒國治在 1998 年榮獲長榮寰宇文學獎首獎的文章〈遙遠的公路〉為主題,並且收錄其他同時期在美國駕車漂泊的旅行見聞與感觸。這部作品帶著讀者與作者一起跑遍 1980 年代的美國東南西北,相較於繁華的都市,公路途經的許多小城鎮,更能感受到美國這塊廣袤土地上的文化和生命力。
身為節目製作人,儘管作者已經做出具有代表性的節目作品,還是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依舊對未來感到迷惘,看不明白自己的追求終究成為了什麼模樣。在樸直不假裝飾的文字背後,是勇氣,也是真情,隨著作者拾起一片片韶光碎羽之際,閱讀人心中原先荒禿的一塊角落,似乎也被柔軟地鋪墊起來。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並不是一本可以照表抄課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無來由推崇閱讀有多美好的傳教書。相反的,它是一本能夠激發讀者思考閱讀本質、發掘自己和閱讀之間的關係的作品,適合已經有閱讀習慣的讀者,與內心的自我對話來反思閱讀之於自己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雙年展引人注目的部分往往在光環下標示出的焦點,無論是策展人、主題、參展作家也好,有了雙年展的加持,彷彿獲得當代藝術成就的認同。臺灣的陶藝雙年展2004年一開始只有競賽展,競賽的結果由評審團共同決定:從數千件至數百件的作品當中,投票挑選出百件作品,由於評審們都是業界各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即使各自對於美學
Thumbnail
有著千年歷史的河內給人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主要幹道上有很多老樹,蔚然成蔭,鬱鬱蔥蔥,感覺多少減輕了一點滿街車輛帶來的廢氣污染。
Thumbnail
用數據藝術說故事,解構資訊時代的暗黑力量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他們數據我們;我們數據他們。 ~~我們全都數據在一起~~
Thumbnail
「投入這個世界,不要匆匆而過。 」 ——羅伯.沃克《觀察的藝術》 【概要】 這是一本能夠讓你實際應用的書籍,書中提供了131個「練習觀察」的方法,讓讀者能夠實際練習,讓無聊二字從此從字典中消失,親身體會如何透過「觀察」為人生帶來轉變。
Thumbnail
本篇續分享Rob Walker《觀察的藝術》書中的練習。作者從五個面向說明觀察的練習:觀看、感知、去各種地方、與他人連結、獨處。作者提供131種小練習,展現人的感官與思考可以跳脫日常框架的慣性模式,重新發現世界的趣味與驚喜。本文先分享六個我覺得滿有意思,且容易實行的小練習。
Thumbnail
現今當「注意力」成為稀缺的資源,除了各種商業競爭外,也成為自我內在成長與外在分心誘惑的嚴重角力。本篇我分享一本有趣的小書,Rob Walker《觀察的藝術》。作者強調「深度注意力對靈魂有益」。每星期挪出一小時就好,刻意改變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可以帶你逃脫現代人對於生產力與效率的膜拜。
Thumbnail
禮物送來送去,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人都有不同習慣和考量。不過,趁這個機會,幫大家整理一些和藝術相關的禮物名單,也讓今年的禮物有不同的選擇吧!常說「送禮送到心坎裡」,送禮是一門學問。除了設身處地、貼心送到對方心底,讓禮物本身替送禮的人說話,也不失為建立人際關係的好方式。
Thumbnail
記得那曾經轟動一時的天價香蕉藝術品嗎?那件用膠帶貼在牆上,被命名為〈丑角〉的藝術作品,是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創作,2019年以美金12萬的價格售出。
Thumbnail
十二月才剛開始,藝術市場卻已悄然沸騰,12/2-12/3兩天十場拍賣會,一場在紐約、兩場在北京,剩下七場全在香港,且成果不俗。而網路拍賣會的成熟,更讓藏家們在家也可上網輕鬆看拍賣直播並線上下標。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雙年展引人注目的部分往往在光環下標示出的焦點,無論是策展人、主題、參展作家也好,有了雙年展的加持,彷彿獲得當代藝術成就的認同。臺灣的陶藝雙年展2004年一開始只有競賽展,競賽的結果由評審團共同決定:從數千件至數百件的作品當中,投票挑選出百件作品,由於評審們都是業界各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即使各自對於美學
Thumbnail
有著千年歷史的河內給人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主要幹道上有很多老樹,蔚然成蔭,鬱鬱蔥蔥,感覺多少減輕了一點滿街車輛帶來的廢氣污染。
Thumbnail
用數據藝術說故事,解構資訊時代的暗黑力量 我數據你;你數據我。他們數據我們;我們數據他們。 ~~我們全都數據在一起~~
Thumbnail
「投入這個世界,不要匆匆而過。 」 ——羅伯.沃克《觀察的藝術》 【概要】 這是一本能夠讓你實際應用的書籍,書中提供了131個「練習觀察」的方法,讓讀者能夠實際練習,讓無聊二字從此從字典中消失,親身體會如何透過「觀察」為人生帶來轉變。
Thumbnail
本篇續分享Rob Walker《觀察的藝術》書中的練習。作者從五個面向說明觀察的練習:觀看、感知、去各種地方、與他人連結、獨處。作者提供131種小練習,展現人的感官與思考可以跳脫日常框架的慣性模式,重新發現世界的趣味與驚喜。本文先分享六個我覺得滿有意思,且容易實行的小練習。
Thumbnail
現今當「注意力」成為稀缺的資源,除了各種商業競爭外,也成為自我內在成長與外在分心誘惑的嚴重角力。本篇我分享一本有趣的小書,Rob Walker《觀察的藝術》。作者強調「深度注意力對靈魂有益」。每星期挪出一小時就好,刻意改變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可以帶你逃脫現代人對於生產力與效率的膜拜。
Thumbnail
禮物送來送去,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人都有不同習慣和考量。不過,趁這個機會,幫大家整理一些和藝術相關的禮物名單,也讓今年的禮物有不同的選擇吧!常說「送禮送到心坎裡」,送禮是一門學問。除了設身處地、貼心送到對方心底,讓禮物本身替送禮的人說話,也不失為建立人際關係的好方式。
Thumbnail
記得那曾經轟動一時的天價香蕉藝術品嗎?那件用膠帶貼在牆上,被命名為〈丑角〉的藝術作品,是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創作,2019年以美金12萬的價格售出。
Thumbnail
十二月才剛開始,藝術市場卻已悄然沸騰,12/2-12/3兩天十場拍賣會,一場在紐約、兩場在北京,剩下七場全在香港,且成果不俗。而網路拍賣會的成熟,更讓藏家們在家也可上網輕鬆看拍賣直播並線上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