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的藝術(The Art of Noticing)》

Cyan-avatar-img
發佈於Bookshel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羅伯.沃克(Rob Walker)為專欄作家與記者,並同時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藝術創作碩士班(Products of Design MFA Program)。書寫的領域包含設計、科技、商業、藝術及其他各種主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The New Yorker、《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生活駭客》(Lifehacker)。著有《你購入,你相信》(Buying In)、《來自紐奧良的信》(Letters from New Orleans)、《重要物品》(Significant Objects)等作品。
《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 131 個練習(The Art of Noticing: 131 Ways to Spark Creativity, Find Inspiration, and Discover Joy in the Everyday)》(2020)

《觀察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想像力的 131 個練習(The Art of Noticing: 131 Ways to Spark Creativity, Find Inspiration, and Discover Joy in the Everyday)》(2020)

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人事物,每分每秒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網路的普及和全球化的趨勢,更讓我們無法只關注於可及的生活範圍。注意力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身上最稀缺的資源。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可是,世界上有太多的聲光繪影,伺機誘導著我們,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地,拱手交出我們的注意力。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實際上卻是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觀察的藝術》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人生萬一不曉得要做什麼,那就留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差不多就會有頭緒了。
— 繪本作家艾美.克蘿思.羅森朵(Amy Krouse Rosenthal)

注意力恐慌

令人意外的是,原以為是因為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生活資訊過載,才讓現代更關注於注意力分散的議題。事實上,早在 20 世紀初,就有哲學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批判:

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 1903 年就抱怨過,現代生活的刺激讓感官麻木,我們變得呆滯、漠不關心,無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在 20 世紀中後期,也有作家和經濟學家提出對注意力匱乏的擔憂:

作家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在 1950 年代《生活》(Life)雜誌上感嘆,露天廣告看板、霓虹燈廣告、各種令人皺眉的廣告,正在把美國的自然景觀變成公路旁的長條狀分心景象。
經濟學家司馬賀(Herb Simon)在 1971 年警告:「大量的資訊造成了注意力潰乏。」

以生活在現代的人的視角往回檢一百年前的生活,可能會認為過去生活中的雜訊量級與今日完全無法比擬。但是,每個時代裡都有注意力匱乏的現象,顯示出的是一種人類發展向前的過程 — 在人類不斷推進文明時,生活在每個當下的人,或許從來都沒有適應的一天。

以絕對的方式衡量,過去的資訊量可能微不足道,可是對於當下的人來說,他們生活的每一刻,都是當時文明發展的尖端,相比於過去又多了更多的東西,注意力也因此被進一步地分散。這個現象到了今天依然相同,我們也生活在每一個發展浪潮的尖端,不斷在順應和不順應之間嘗試取得平衡。

「#害怕錯過」(#FOMO)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流行話題,大談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沈迷於⋯⋯流行話題。

刻意關注

當周遭的事物皆無所不用其極地想爭奪我們的注意力,唯一取回掌控權的方式,就是刻意地感知並鍛鍊我們的觀察力。作者列舉了許多令人莞爾但是非常有效的建議,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談論關於逛博物館時我們該看什麼。

有一項建議是「除了藝術品本身,什麼都研究。」像是藝術家妮娜.卡查多莉安(Nina Katchadourian)曾發起一項「搜集灰塵」(Dust Gathering)的計畫,在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提供語音導覽,主題完全集中在博物館的灰塵,例如:灰塵積在哪裡、誰負責清理灰塵、博物館如何消滅灰塵等等。

博物館在光線設計、空間佈局、動線安排等方面的精心策劃,目的都是想將參觀者的注意力引導到展示品身上,這似乎暗示著參觀人,藝術品之外的東西全都不值得去看。與其像打卡踩點般,用手機和相機走馬記錄來過的證據,不如試著以有趣特別的方式,去發掘那些被日常忽略的藝術瞬間。

博物館擁有特殊的情境,是一個適合訓練和拓展自己觀察能力的地方,因為在進入博物館時,參觀人通常會帶著即將看見藝術品的預期,每樣東西就會看起來都像是藝術品。例如在 2016 年有人在博物館地上擺上一副眼鏡,結果很快就吸引了一群參觀者圍觀拍照,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其實只要能打開我們的感官,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藝術。

用心留意,是唯一能確保洞察力的方法,也是我們對抗強權的唯一武器。你無法對抗你看不見得事物。
— 記者米雪爾.迪恩(Michelle Dean)

貢獻時間

我們可能會認為每天已經有太多事要做,沒辦法好好休息放鬆,更別說還要花時間去觀察平常不會注意的東西。有趣的是,一群管理學者著手研究這個問題後,提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解決辦法 — 分一些時間給別人。

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得到的指令是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另一組則是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煮飯、寫信、幫鄰居忙、撿公園垃圾等等。接下來,兩組人被問到他們做的事如何「影響到自身對於時間荒的感受」。研究人員得到的研究結果是,「相較於把時間用在自己身上的人,把時間用在別人身上的人,感覺擁有更多時間。

研究人員認為,奉獻時間給他人會增加「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感受,這是一種「有辦法做到所有該做的事」的罕見感受,並且帶來成就感;相反的,劃掉個人待辦事項不具備這樣功效,是因為在劃掉的當下會同時提醒你在清單上其他還沒有完成的事情。

作者建議我們可以試著思考,我們能把時間捐贈到哪裡?哪些人有可能因為哪件事需要你的時間?想一想認識的人,或是問問別人有沒有什麼點子,評估得出的各種可能性,並採取行動。


作者在結尾提到,這本書提到的練習與思考作業,目的是幫助我們決定想要在乎什麼,連帶決定想關心哪些人事物,把心力用在上頭。書中的建議和練習,只是一小部分探索世界的可能方式,真正想傳達的核心精神是關於「在乎」— 以這些例子作為啟發,每個人都能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觀察的藝術。

我們的生活體驗等同於我們注意的事物,不論是有意選擇或習慣性為之。
—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延伸閱讀

  • 《創作者的藝術之路(The Artist’s Journey)》(2022)by Kent Nerburn
    • 作者在創作路上走過三十年的歲月,從為錢所苦的掙扎、遭受拒絕的苦澀滋味、靈感的遍尋不著,以及對心靈的自我追求,為走在藝術的漫漫長路上的創作者提供願景、慰藉、及勇氣 — 這樣的生涯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若有勇氣選擇這條路,你便有榮幸開啟一場特別的人生冒險。
  • 《Bored and Brilliant》(2017)by Manoush Zomorodi
    • 中文書名可譯為《越無聊,越開竅》,在《觀察的藝術》中被提及,但是目前還沒有中文翻譯稍嫌可惜。這本書解釋,我們必須讓大腦擁有「無聊」的空間,讓思緒得以馳騁,才能醞釀出靈感和創意。但是,現代人卻極力想要避免無聊,隨時滑著手機來逃離現實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yan Salon
25會員
81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Cyan Salon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30
重新思考閱讀和分享的本質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23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描寫死亡的顛峰之作」。相較於托爾斯泰其他知名作品如《戰爭與和平》,或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僅僅用了四萬字極短的篇幅,將死亡來臨的焦慮,以及生命無法重來的悔悟,歷歷在目地傾淌出來。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2025/03/16
故事中所有的角色,都圍繞著 Runway 雜誌總編輯米蘭達的世界打轉。米蘭達的苛刻,不只壓迫著公司裡的員工,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公司之外、處於員工生活圈的其他人。這部作品銘心地刻畫出職場上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安德莉亞因工作而紊亂的生活,牽動了眾多讀者和觀影者的共鳴,關於那些難以啟齒的職場辛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卻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Thumbnail
我們將注意力投入到什麼地方,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依順著各方期待的窮忙生活,雖然會製造出充實的錯覺,卻讓我們無暇探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記錄了作者收集的一個個小或大的刻意觀察練習,幫助我們有意識地感知到注意力投入的地方,重新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權,才能用心地體驗生活,好好地活著。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Thumbnail
你的視線選擇看見我,將你帶到我的視線裡,於是我們目光交會。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每個觀看的方式背後,都是為了尋求共鳴,成就獨特的觀看。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所謂有意識的生活,是在他人的決定影響我們之前,為自己做主的本事。釐清超載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設計你想要的人生。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以溫和、輕鬆的方式專注於目標的重要性,並提到如何透過觀想和視覺化使目標成為現實。文章中還包含了一些心靈提升的作者獨特見解和經驗分享。在文章的末尾,作者還提到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資訊,並呼籲讀者點讚和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以溫和、輕鬆的方式專注於目標的重要性,並提到如何透過觀想和視覺化使目標成為現實。文章中還包含了一些心靈提升的作者獨特見解和經驗分享。在文章的末尾,作者還提到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資訊,並呼籲讀者點讚和追蹤。
Thumbnail
唯有透過藝術思考,我們才能掌握變化的瞬間,進而改變時代、顛覆眾人的價值觀,創造新的典範。
Thumbnail
唯有透過藝術思考,我們才能掌握變化的瞬間,進而改變時代、顛覆眾人的價值觀,創造新的典範。
Thumbnail
最近讀了一本書: 《觀察的藝術》(Rob Walker),讓我想要重啟荒廢(或說能力基本缺失)的觀察能力。這幾年深受眼疾所苦,甚至到了一個驚慌的地步:常常閉著眼睛學習適應黑暗無光的世界。 我的「悲劇小劇場」連帶也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如此多值得我凝視並為之動容的景象,我不想懊悔自己一再錯過……於是
Thumbnail
最近讀了一本書: 《觀察的藝術》(Rob Walker),讓我想要重啟荒廢(或說能力基本缺失)的觀察能力。這幾年深受眼疾所苦,甚至到了一個驚慌的地步:常常閉著眼睛學習適應黑暗無光的世界。 我的「悲劇小劇場」連帶也讓我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如此多值得我凝視並為之動容的景象,我不想懊悔自己一再錯過……於是
Thumbnail
★你需要的不是學更多,而是開始鍛鍊觀察力!
Thumbnail
★你需要的不是學更多,而是開始鍛鍊觀察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