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這樣,
剎那剎那不停地向前流去,
而未來會怎樣,
則跟我們現在做什麼有直接關係。
所以現在就是在寫劇本,
自己就是導演,然後未來自己去演出。
因此在撰寫下ㄧ世的腳本的時候,
不要把自己塑造成悲劇的主角,
一定要是一個歡歡喜喜、吉祥如意、
莊嚴聰慧、善根豐厚的人。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本週進度:P193L10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 ~ P195L8 敬重學處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4a&st1=1458&af2=84b&af3=85a&et3=989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辛一、認定道而連結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第二、修持何等道而能滅除生死。
如《親友書》中所說:「縱然頭上或衣服突然著火,也應當棄捨滅火的行動,而專心修道,因為再沒有比去除後有更迫切、緊要的事了。應以修持戒定慧三學,證得寂滅、無垢的涅槃果位,如此才能成辦永離輪迴,到達無老死,無地水火風日月的解脫彼岸。」
辛二、真實抉擇分五:
(1)三學數量決定 (2)三學次第決定 (3) 三學的自性 (4) 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5)宣說戒學
(1)三學數量決定分三:
①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② 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③ 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①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為令得定.謂三摩地或名心學。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因此,應當修學寶貴的三學之道。
一、 戒、定、慧三學,其數目決定,以下由觀待調心次第、觀待證果、以及觀待斷惑三方面,說明三學數目決定之理。
(一) 觀待調心次第而三學數目決定。
心思散亂者,惟有靠戒學,能令心不散亂。其次,心不安定者,惟有靠定學,亦稱「三摩地學」或「心學」,能令心得安定。復以心尚未解脫於無明者,而惟有靠慧學,能令心獲得解脫。修行者只要依循著戒定慧三學而修,終其一切修法都能獲得究竟圓滿。
② 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二) 觀待所證之果而數目決定。
持戒的果報,可得欲界人、天二種善趣;毀戒的結果,則是墮入三惡趣。定學的果報,可得色界、無色界二種善趣。至於慧學的果報,即是解脫。
總其三學所生的妙果,不外增上生和決定勝二者。增上生又包括欲界和上界二種善趣,而能生此二趣之因乃分別由戒學與定學所攝。決定勝,包括聲聞緣覺的解脫,和佛陀的一切種智,此能生之道則由慧學所攝。
以上觀待調心次第和觀待證果而三學數目決定的道理,是按照《本地分》的觀點而說的。
③ 觀待斷惑次第而數目決定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三) 觀待斷惑次第而數目決定。
歷代祖師先覺們從斷除煩惱的觀點,也承許為三種:(1) 依「戒」破壞煩惱 (粗分)。(2) 依「定」降伏煩惱現行 (細分)。 (3) 依「慧」斷盡煩惱種子。從所斷煩惱來看,也必須修習三學。
由此,戒定慧三學數量確定,無庸增或減。
(2)三學次第決定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此中尸羅是為根本.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二、三學不只數量確定,次第也是決定的─先戒、次定、次慧。
《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示這個道理:「最初依止戒學,使心安住於善法中;次依定學,使心獲得安樂寂靜;後依慧學,遠離惡見,才能和聖見相應。」三學中,又以戒學為根本,定慧二學是從戒學而產生的。有了戒學作基礎,才能得到安樂寂靜的定心。心得定後,才能見到諸法實相,而成就慧學,現證無我正見,遠離人我二執惡見。
(3) 三學的自性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此中戒學.圓滿六支.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三、戒定慧三學各別的性質。
如《梵問經》所說:「應該圓滿六支戒學,獲得四種樂住(定學)成就,最後通達四諦十六種行相,得清淨圓滿智慧。」
(一) 戒學的圓滿六支為:(1)安住淨戒(2)守護別解脫律儀(指比丘戒),由(1)、(2)二支獲得解脫出離的根本。(3)軌則圓滿 (4)所行圓滿,由(3)、(4)二支圓滿,則戒律清淨,不會被人譏毀。(5)於小罪見大怖畏,這支是防止戒律的缺損。(6)受學所有戒律的學處,這支能真正依止正知見,而能清淨無顛倒持戒。這六支具足,持戒定能圓滿。
學習筆記:
能圓滿戒學的六條:
1. 要以出離心為根本意樂來領納戒體(受戒)
2. 以出離心守護戒律,這裏特別指到聲聞乘的"別解脫律儀",以嚴格持首,遠離煩惱,以求出離輪迴為要。
3.4 於平時行住坐臥及往來行動等,都應具威儀、攝心不放逸。一來警策自己不被煩惱染著,一來為世豎立清淨的出家人威儀,出離的清靜幢相,令世人景仰及修福。
5. 於小罪見大怖畏,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師父說:你時時有了這個準備了以後,大的就防得住了!
6.受學學處:師父說:要學,要好好地學! 好好地努力去學。學了以後,你才曉得如何是對、如何是錯 ─不顛倒。你有了這個不顛倒,然後呢,這個才能夠圓滿,這個是戒。透由清淨圓滿六條,就能跳出三有得到解脫。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二) 定學就是心學,四心住即是四靜慮或四禪定。透過定學的四禪定,於現世中能獲得身心安樂,稱為「樂成就」。
(三) 慧學指通達四諦十六種行相。「於四」的「四」是指苦、集、滅、道四聖諦,「各四行」即每一諦都各有四種行相,分別是苦諦有無常、苦、空、無我四相;集諦有因、集、生、緣四相;滅諦有滅、靜、妙、離四相;道諦有道、如、行,出四相。通達四諦十六種行相,斷除一切顛倒執著,即是慧學。
補充圖表:資料來源—藏密網
【四諦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徹見四諦真理,更進而達頂位,須觀四諦十六行相,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
茲將四諦十六行相列表說明如下:
(4) 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如果一般只宣講中士道的話,就會針對三學內容做詳細的解說,然而本論主要在引導修學者進入上士道,所以定學和慧學將會在上士道奢摩他和毘缽舍那中廣釋,在此就不多做解釋了,這裡只略說學戒道理。
(5)宣說戒學 分三:
① 護戒的功德 ② 不護戒的過患 ③ 如何學修(下堂課內容)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① 護戒的功德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如《大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此處簡略宣說學戒的道理。學戒之初,須先數數思惟持戒的勝利,至心生起並且不斷增長對持戒的歡喜心,然後受持。如《大涅槃經》所說:「戒是趣入一切善法的階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樹木花草的所依一樣;戒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如同大商主是所有商人的前導一般;戒是一切善法的勝幢,猶如帝釋天的法幢摧破魔軍,徹底斷除一切惡因惡果。戒是治療一切罪惡大病的藥樹、戒是透脫三有險道的資糧、以及摧伏煩惱怨敵的利劍;戒是驅除煩惱毒蛇的明咒、也是度越罪惡大河的橋樑。」
龍猛菩薩亦云.「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應如思惟。
龍猛菩薩也說:「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依處,就像情世間與器世間都依止於大地一般。」《妙臂請問經》中說:「如同一切莊稼依附大地,沒有災害而得生長。同樣的,一切殊勝善法皆依戒而生,再以大悲水澆灌,才能長出圓滿的菩提果。」應該這樣反覆地思惟。
② 不護戒的過患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如比丘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但如果受戒之後不好好守護,則其過患亦非常嚴重。如《比丘珍愛經》中說:「有的人因戒而安樂,有的人因戒而痛苦,這其中的差別,在持戒的人得安樂,毀戒的人就受苦。」這是說,受戒成安樂還是成痛苦,取決於是否守護學處。因此,在思惟持戒功德之後,也應該仔細思惟不護戒的過患,尊重戒律學處。
與師父
心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