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正道(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生命就是這樣,

剎那剎那不停地向前流去,

而未來會怎樣,
則跟我們現在做什麼有直接關係。

所以現在就是在寫劇本,
自己就是導演,然後未來自己去演出。

因此在撰寫下ㄧ世的腳本的時候,
不要把自己塑造成悲劇的主角,

一定要是一個歡歡喜喜、吉祥如意、
莊嚴聰慧、善根豐厚的人。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P193L10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 ~ P195L8 敬重學處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4a&st1=1458&af2=84b&af3=85a&et3=989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辛一、認定道而連結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第二、修持何等道而能滅除生死。

如《親友書》中所說:「縱然頭上或衣服突然著火,也應當棄捨滅火的行動,而專心修道,因為再沒有比去除後有更迫切、緊要的事了。應以修持戒定慧三學,證得寂滅、無垢的涅槃果位,如此才能成辦永離輪迴,到達無老死,無地水火風日月的解脫彼岸。」


辛二、真實抉擇分五:

(1)三學數量決定 (2)三學次第決定 (3) 三學的自性 (4) 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5)宣說戒學

(1)三學數量決定分三:

①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② 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③ 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① 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心未定者為令得定.謂三摩地或名心學。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因此,應當修學寶貴的三學之道。

一、 戒、定、慧三學,其數目決定,以下由觀待調心次第、觀待證果、以及觀待斷惑三方面,說明三學數目決定之理。

(一) 觀待調心次第而三學數目決定。

心思散亂者,惟有靠戒學,能令心不散亂。其次,心不安定者,惟有靠定學,亦稱「三摩地學」或「心學」,能令心得安定。復以心尚未解脫於無明者,而惟有靠慧學,能令心獲得解脫。修行者只要依循著戒定慧三學而修,終其一切修法都能獲得究竟圓滿。


② 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二) 觀待所證之果而數目決定。

持戒的果報,可得欲界人、天二種善趣;毀戒的結果,則是墮入三惡趣。定學的果報,可得色界、無色界二種善趣。至於慧學的果報,即是解脫。

總其三學所生的妙果,不外增上生和決定勝二者。增上生又包括欲界和上界二種善趣,而能生此二趣之因乃分別由戒學與定學所攝。決定勝,包括聲聞緣覺的解脫,和佛陀的一切種智,此能生之道則由慧學所攝。

以上觀待調心次第和觀待證果而三學數目決定的道理,是按照《本地分》的觀點而說的。


③ 觀待斷惑次第而數目決定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三) 觀待斷惑次第而數目決定。

歷代祖師先覺們從斷除煩惱的觀點,也承許為三種:(1) 依「戒」破壞煩惱 (粗分)。(2) 依「定」降伏煩惱現行 (細分)。 (3) 依「慧」斷盡煩惱種子。從所斷煩惱來看,也必須修習三學。

由此,戒定慧三學數量確定,無庸增或減。


(2)三學次第決定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此中尸羅是為根本.餘二學處從此生故。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二、三學不只數量確定,次第也是決定的─先戒、次定、次慧。

《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示這個道理:「最初依止戒學,使心安住於善法中;次依定學,使心獲得安樂寂靜;後依慧學,遠離惡見,才能和聖見相應。」三學中,又以戒學為根本,定慧二學是從戒學而產生的。有了戒學作基礎,才能得到安樂寂靜的定心。心得定後,才能見到諸法實相,而成就慧學,現證無我正見,遠離人我二執惡見。


(3) 三學的自性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此中戒學.圓滿六支.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三、戒定慧三學各別的性質。

如《梵問經》所說:「應該圓滿六支戒學,獲得四種樂住(定學)成就,最後通達四諦十六種行相,得清淨圓滿智慧。」

(一) 戒學的圓滿六支為:(1)安住淨戒(2)守護別解脫律儀(指比丘戒),由(1)、(2)二支獲得解脫出離的根本。(3)軌則圓滿 (4)所行圓滿,由(3)、(4)二支圓滿,則戒律清淨,不會被人譏毀。(5)於小罪見大怖畏,這支是防止戒律的缺損。(6)受學所有戒律的學處,這支能真正依止正知見,而能清淨無顛倒持戒。這六支具足,持戒定能圓滿。

學習筆記:
能圓滿戒學的六條:
1. 要以出離心為根本意樂來領納戒體(受戒)
2. 以出離心守護戒律,這裏特別指到聲聞乘的"別解脫律儀",以嚴格持首,遠離煩惱,以求出離輪迴為要。
3.4 於平時行住坐臥及往來行動等,都應具威儀、攝心不放逸。一來警策自己不被煩惱染著,一來為世豎立清淨的出家人威儀,出離的清靜幢相,令世人景仰及修福。
5. 於小罪見大怖畏,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師父說:你時時有了這個準備了以後,大的就防得住了!
6.受學學處:師父說:要學,要好好地學! 好好地努力去學。學了以後,你才曉得如何是對、如何是錯 ─不顛倒。你有了這個不顛倒,然後呢,這個才能夠圓滿,這個是戒。透由清淨圓滿六條,就能跳出三有得到解脫。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二) 定學就是心學,四心住即是四靜慮或四禪定。透過定學的四禪定,於現世中能獲得身心安樂,稱為「樂成就」。

(三) 慧學指通達四諦十六種行相。「於四」的「四」是指苦、集、滅、道四聖諦,「各四行」即每一諦都各有四種行相,分別是苦諦有無常、苦、空、無我四相;集諦有因、集、生、緣四相;滅諦有滅、靜、妙、離四相;道諦有道、如、行,出四相。通達四諦十六種行相,斷除一切顛倒執著,即是慧學。

補充圖表:資料來源—藏密網

【四諦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徹見四諦真理,更進而達頂位,須觀四諦十六行相,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

  茲將四諦十六行相列表說明如下:

raw-image
raw-image



(4) 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如果一般只宣講中士道的話,就會針對三學內容做詳細的解說,然而本論主要在引導修學者進入上士道,所以定學和慧學將會在上士道奢摩他和毘缽舍那中廣釋,在此就不多做解釋了,這裡只略說學戒道理。

(5)宣說戒學 分三:① 護戒的功德 ② 不護戒的過患 ③ 如何學修(下堂課內容)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

① 護戒的功德

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如《大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戒是險惡三有道糧。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此處簡略宣說學戒的道理。學戒之初,須先數數思惟持戒的勝利,至心生起並且不斷增長對持戒的歡喜心,然後受持。如《大涅槃經》所說:「戒是趣入一切善法的階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樹木花草的所依一樣;戒是一切善法的前導,如同大商主是所有商人的前導一般;戒是一切善法的勝幢,猶如帝釋天的法幢摧破魔軍,徹底斷除一切惡因惡果。戒是治療一切罪惡大病的藥樹、戒是透脫三有險道的資糧、以及摧伏煩惱怨敵的利劍;戒是驅除煩惱毒蛇的明咒、也是度越罪惡大河的橋樑。」

龍猛菩薩亦云.「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應如思惟。

龍猛菩薩也說:「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依處,就像情世間與器世間都依止於大地一般。」《妙臂請問經》中說:「如同一切莊稼依附大地,沒有災害而得生長。同樣的,一切殊勝善法皆依戒而生,再以大悲水澆灌,才能長出圓滿的菩提果。」應該這樣反覆地思惟。

② 不護戒的過患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如比丘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但如果受戒之後不好好守護,則其過患亦非常嚴重。如《比丘珍愛經》中說:「有的人因戒而安樂,有的人因戒而痛苦,這其中的差別,在持戒的人得安樂,毀戒的人就受苦。」這是說,受戒成安樂還是成痛苦,取決於是否守護學處。因此,在思惟持戒功德之後,也應該仔細思惟不護戒的過患,尊重戒律學處。


師父心靈對話:

  1. 聽師父說故事:金山活佛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4b&st1=1293&et1=1519
  2. 子路聞過則喜? 怎麼看待別人的批評 ?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4b&st1=1026&et1=1293
  3. 說我們現在所以輪迴的原因,根本是什麼?要斷除它需要三樣東西是哪三樣?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4b&st1=525&et1=721
  4.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師父說:你時時有了這個準備了以後,大的就防得住了! 為什麼?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4b&st1=1588&af2=85a&et2=193
  5. 修行人為何"病了也歡喜" ?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4a&st1=1458&et1=1698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廣論摸象-消文整理
33會員
77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2024/09/10
修行要能夠每時每刻 洞悉到自己的心靈在發生什麼事情, 並且善於引導自己的心走向正確的方向, 不停地棄暗投明。 學習覺照的第一步, 要先打擊最粗猛的煩惱。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2024/09/10
修行要能夠每時每刻 洞悉到自己的心靈在發生什麼事情, 並且善於引導自己的心走向正確的方向, 不停地棄暗投明。 學習覺照的第一步, 要先打擊最粗猛的煩惱。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2024/09/04
要修行就要向內心鬥煩惱。 鬥煩惱的時候要當勇士,用盡最後一分力氣,也不要向煩惱屈服,死也要死在求取無上菩提的路上。 打定主意堅持到底就可以了,不要中途退怯。 煩惱是很厲害、很不好對治的,但是只要你不退,它就會退。 每天在佛前發誓非常重要,因為誓言會成為內心一種強大
Thumbnail
2024/09/04
要修行就要向內心鬥煩惱。 鬥煩惱的時候要當勇士,用盡最後一分力氣,也不要向煩惱屈服,死也要死在求取無上菩提的路上。 打定主意堅持到底就可以了,不要中途退怯。 煩惱是很厲害、很不好對治的,但是只要你不退,它就會退。 每天在佛前發誓非常重要,因為誓言會成為內心一種強大
Thumbnail
2024/08/16
一旦開始聽法,我們聽到師父的法音的時候就會直接注意到「聖教」,聖教在說什麼呢?這個就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問題了,聖教在說的就是一個解脫生死的問題。—廣海明月0343
Thumbnail
2024/08/16
一旦開始聽法,我們聽到師父的法音的時候就會直接注意到「聖教」,聖教在說什麼呢?這個就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問題了,聖教在說的就是一個解脫生死的問題。—廣海明月0343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 , 都有不同的緣份不同的原因 , 為何有的人是多采多姿 , 有的人卻坎坷多變 ,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得看法 , 老子曾說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同樣是聽到一個道裡,有的人聽到那刻就悟道了, 就起來親
Thumbnail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 , 都有不同的緣份不同的原因 , 為何有的人是多采多姿 , 有的人卻坎坷多變 ,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得看法 , 老子曾說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同樣是聽到一個道裡,有的人聽到那刻就悟道了, 就起來親
Thumbnail
日常師父的叮嚀: 所以這個世間你了解了,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 往往有人說弄弄不行, 要退轉去了。假如退轉去安樂的話,我第一個退轉,我絕對不願意跑得來受這個罪。因為我現在了解得清楚、明白,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現在你雖然苦,你拼命努力就有跳出苦的機會。
Thumbnail
日常師父的叮嚀: 所以這個世間你了解了,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 往往有人說弄弄不行, 要退轉去了。假如退轉去安樂的話,我第一個退轉,我絕對不願意跑得來受這個罪。因為我現在了解得清楚、明白,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的。現在你雖然苦,你拼命努力就有跳出苦的機會。
Thumbnail
"為學日益"是要我們學習,那"為道日損"是要我們不作為嗎?
Thumbnail
"為學日益"是要我們學習,那"為道日損"是要我們不作為嗎?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但,不爭不是躺平啃老,是精進自己,不再與人爭論是非對錯。 不論是家庭工作,很多時候事緩則圓,不決定也是一種決定。當下若有情緒,任何決定都是錯。 經典中一段記載,引人深思。 「世尊,你如何渡過(輪迴的)暴流呢? 「朋友,不滯留也不掙扎,我便渡過暴流。
Thumbnail
現在身體上、事業上或者內心有什麼樣的痛苦,都在受報,都在遭受你過去生所做的種種的型態、錯綜複雜的業報。所以,做人有什麼好驕傲?有什麼好沾沾自喜的?做人的時候就是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想要還債,不斷地想要去做好事、重新做人,不斷地想要能夠修到佛淨土去,這就是最珍貴的事情。
Thumbnail
現在身體上、事業上或者內心有什麼樣的痛苦,都在受報,都在遭受你過去生所做的種種的型態、錯綜複雜的業報。所以,做人有什麼好驕傲?有什麼好沾沾自喜的?做人的時候就是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想要還債,不斷地想要去做好事、重新做人,不斷地想要能夠修到佛淨土去,這就是最珍貴的事情。
Thumbnail
以前總覺得人定勝天,逆勢而為。但生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很多時候會覺得不知道自己現在是順行還是逆行,只覺得自己浸泡在世界的恆河之水,一身濕透,卻不知道自己方向在哪裡。流年流月流日給出清楚的意象,告訴自己生活的「勢」,而自己決定生活的「態」。
Thumbnail
以前總覺得人定勝天,逆勢而為。但生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很多時候會覺得不知道自己現在是順行還是逆行,只覺得自己浸泡在世界的恆河之水,一身濕透,卻不知道自己方向在哪裡。流年流月流日給出清楚的意象,告訴自己生活的「勢」,而自己決定生活的「態」。
Thumbnail
具有通達德性的人,無所不包容,一切都依自然大道而行。「道」若做為物體,那麼就是恍恍惚惚沒有形狀可言。惚惚恍恍,其中又似乎有相。恍恍惚惚沒有形體可得,但是當中又似乎有物可循。 深遠而玄妙,其中有精華。從今日到古代,它的名稱從來就存在,好讓人得以閱覽萬物的開始。
Thumbnail
具有通達德性的人,無所不包容,一切都依自然大道而行。「道」若做為物體,那麼就是恍恍惚惚沒有形狀可言。惚惚恍恍,其中又似乎有相。恍恍惚惚沒有形體可得,但是當中又似乎有物可循。 深遠而玄妙,其中有精華。從今日到古代,它的名稱從來就存在,好讓人得以閱覽萬物的開始。
Thumbnail
從與弟子的互動與言談,不僅從學生身上學習,也更了解孔子之道。
Thumbnail
從與弟子的互動與言談,不僅從學生身上學習,也更了解孔子之道。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Thumbnail
【了凡四訓】原文 (積善之方) 【原文】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辯。 從此篇文章學習、分析自己觀念、言行是真善假善?! 會發現世俗中的善惡大都是荒謬的假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