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天,還是繼續鑽研課程共備的引導脈絡。
為了不失信於日更計畫,還是嘗試把讀到的內容整理出來。
會分享一些在課程發展中有重要作用的概念、名詞,我解讀後嘗試重新白話解釋它們的意義。
(內容出自《教學力》、《提問力》、《提問力實踐指南》,比上篇的概念為本好讀,推薦~)
或稱概念透鏡、大概念,它是知識背後的邏輯脈絡,不同領域間共通的原理原則。
從「學習者」角度,可以讓學習者帶著過去個人的智識來理解新的學習單元,使學習的「遷移」得以發生。
從「課程設計者」角度,它像是課程發展的黏著劑,把零碎的事實、知識用特定的邏輯串接,形成課程內容與學習者過去及未來知識系統架接的方法。
.
專家思維運用在此單元內容的視角,包含要探究的現象以及背後的意義,或可用「專家如何看待世界」來撰寫。
.
每個單元可以被分成三個階段:導入、建構、深化。
「導入」是邀請學生參與課堂的起始活動,也應該在此時確立學生的起點行為。
「建構」是課程目標實現的主要階段,透過提問建立鷹架,輔助學生漸能長出我們期待的能力。
「深化」是鞏固學習意義的關鍵時間,設計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應用新習得的能力、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提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
「大課程」(整學期、多週數的課):
釐清狀況(理念、核心概念、資源、學生狀況…等)→確認目標→設計表現任務(與評量方式)→規劃主題脈絡→規劃課程架構(含:學習目標、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檢核點…等)
「小課程」(一個單元的細緻教案、少週數的課):
釐清狀況(思考五個問題:需求、專家思維、內容、思考脈絡、產品價值)→設計具體流程(含關鍵提問,分為三階段:導入、建構、深化)→設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