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教學力》的重要名詞解釋整理

重讀《教學力》的重要名詞解釋整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白天,還是繼續鑽研課程共備的引導脈絡。

為了不失信於日更計畫,還是嘗試把讀到的內容整理出來。

會分享一些在課程發展中有重要作用的概念、名詞,我解讀後嘗試重新白話解釋它們的意義。


(內容出自《教學力》、《提問力》、《提問力實踐指南》,比上篇的概念為本好讀,推薦~)


▍專家思維


或稱概念透鏡、大概念,它是知識背後的邏輯脈絡,不同領域間共通的原理原則。


從「學習者」角度,可以讓學習者帶著過去個人的智識來理解新的學習單元,使學習的「遷移」得以發生。


從「課程設計者」角度,它像是課程發展的黏著劑,把零碎的事實、知識用特定的邏輯串接,形成課程內容與學習者過去及未來知識系統架接的方法。



▍關鍵理解


專家思維運用在此單元內容的視角,包含要探究的現象以及背後的意義,或可用「專家如何看待世界」來撰寫。



▍課程的三個階段


每個單元可以被分成三個階段:導入、建構、深化。


「導入」是邀請學生參與課堂的起始活動,也應該在此時確立學生的起點行為。


「建構」是課程目標實現的主要階段,透過提問建立鷹架,輔助學生漸能長出我們期待的能力。


「深化」是鞏固學習意義的關鍵時間,設計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應用新習得的能力、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提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大課程」與「小課程」的發展脈絡有所不同(這是我自己微調後的版本)


「大課程」(整學期、多週數的課):


釐清狀況(理念、核心概念、資源、學生狀況…等)→確認目標→設計表現任務(與評量方式)→規劃主題脈絡→規劃課程架構(含:學習目標、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學習活動、檢核點…等)


「小課程」(一個單元的細緻教案、少週數的課):


釐清狀況(思考五個問題:需求、專家思維、內容、思考脈絡、產品價值)→設計具體流程(含關鍵提問,分為三階段:導入、建構、深化)→設計教材

avatar-img
逗點的沙龍
56會員
69內容數
想記錄:替平凡劃上「逗點」,追尋心之所嚮;為繁忙打個「逗點」,上路去旅行。 我發現文字的力量驚人,文字可以敦促人思考、文字可以觸發新的想法、文字可以引導思考的深度,更迷人的是,還可以擴展思考的影響力--這是我開始寫、持續寫的原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逗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在這次與陳育霖教授的對話中,我們探討了自信、壓力管理、情緒以及教師在社會中的角色。
近期一篇曼報整理關於MIT教授的文章引起熱議,但是筆者讀起來卻無感。《文化地圖》這本書中談到說服的藝術,解答了無感的原因,也提供重要的提醒與啟發。
5/5文化地圖
你是否困在選擇困難的障礙中?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的經歷,包括如何克服選擇困難和從一本書獲得的啟發。
5/5《選擇的弔詭》
在寫完《焦慮時,我會做的10件療癒小事》系列文之後,我想坦白,其實我焦慮時並不總能做那10件療癒小事,也常會癱軟無力或情緒過激。第11件的小事,是一定要與你分享,最重要的那件。
這是一篇介紹焦慮時可以做的10件療癒小事的文章,包括畫禪繞畫、斷捨離、優化工作流程、開啟空白頁,把想法隨性化為文字、逛逛 Google Map等。
本文對於《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一書進行深入的文獻筆記整理,重點整理出13條教師在設計概念為本的課程時的重要提醒。
在這次與陳育霖教授的對話中,我們探討了自信、壓力管理、情緒以及教師在社會中的角色。
近期一篇曼報整理關於MIT教授的文章引起熱議,但是筆者讀起來卻無感。《文化地圖》這本書中談到說服的藝術,解答了無感的原因,也提供重要的提醒與啟發。
5/5文化地圖
你是否困在選擇困難的障礙中?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的經歷,包括如何克服選擇困難和從一本書獲得的啟發。
5/5《選擇的弔詭》
在寫完《焦慮時,我會做的10件療癒小事》系列文之後,我想坦白,其實我焦慮時並不總能做那10件療癒小事,也常會癱軟無力或情緒過激。第11件的小事,是一定要與你分享,最重要的那件。
這是一篇介紹焦慮時可以做的10件療癒小事的文章,包括畫禪繞畫、斷捨離、優化工作流程、開啟空白頁,把想法隨性化為文字、逛逛 Google Ma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