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解說象形字時,「木」字常被舉為例子,它的上半部份畫出樹木的枝幹,下半部份畫出樹木的根部,有了枝幹和根部就是完的樹木。「木」部字理所當然地作為各類樹木專名,並廣泛地應用在各種木製品上。以下選一些與「木」有關的字稍作解說。
「柔」字容易讓人聯想到「溫柔」、「柔軟」等詞語,可是「柔」字為何會與堅硬的「木」有關?原來木材相對起其他柔軟的材質雖然較為堅硬,但不同木材互相比較時,也能分出其中的軟硬度差異。例如橡木、柚木就是木材中較硬的一類,而檜木、松木、杉木則屬於木材中較軟的一類,「柔」字就是由「矛」作為聲符,「木」作為形符,專門指稱較軟的木材。後來柔軟、和順的意義才引申至木材以外的對象。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爿」字就是「片」字反過來書寫。不過,「爿」字的甲骨文卻與「木」字不太相似,這源於許慎撰寫《說文解字》時面對的材料有限,可能在戰國後期,「爿」字已演變成與「木」字的左半邊很接近。

「爿」字的甲骨文像一張豎起的牀,畫出牀面和牀腳。「牀」字是以「爿」為聲符,「爿」本身就有「牀」的意思,再以「木」為形符,組成的形聲兼會意字,表示「牀」通常以木頭為原材料。從《說文解字》開始,就把「牀」字視為正字,宋、元、明、清的字典辭書都有沿用,並注明「床」是俗字。到了民國時期,「床」字定為正體,「牀」字反而成為了異體,頗為耐人尋味。現今有「爿」作為部件的字,大部份都是以「爿」為聲符,如「將」、「牆」、「狀」、「壯」等,都與「牀」無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