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文章,每一次在新的標準橫空出世的時候,總會先要打壓一下現存的王者,表示自己才是最強最棒的標準。這很正常,越多標準參與,會讓這個市場變得更加競爭。因此,被好幾套標準同時選中的個股,其不敗金身可以維持的時間也就越久。不過,不要忘記要運用反向思考的角度來思考一下,假如這些當紅的個股要被換掉了,接下來要如何操作呢?
第一種,還是關注一直維持在榜上的常勝軍,既然能夠常勝,代表有相當的競爭優勢存在著,自然可以列入投資清單中。
第二,被淘汰下去的個股,到底是真的營收不佳還是被錯殺,如果股價因此下跌,或許會有適合的買點浮現。
第三,有可能被換上來的個股,只要營收好,不被換上來是不可能的,股價也有可能因為被ETF大幅買進而水漲船高。
第四,跟上榜無緣的好個股,雖然沒有被ETF列入持有清單中,但其實是還沒被關注到,是不是能夠成為價值投資者的標的呢?
並不是要掌握所有的上漲機會,也沒有必要要每天出手,除非是想要做當沖或是極短線交易的投資人,否則過於頻繁的交易,是沒有太大實益的。不過,實際練習還是要有必要的,必須要去實際買入後,才能真正考慮接下來要如何操作?因此,定時的出手是有必要的。固然沒必要需要一直更換投資的標的,但也不可能僅抱著幾檔投資標的而完全不做其他打算。這其中的調節,會需要實際上去操作後才能知道。就像知道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有多好玩,沒有實際上去玩的話是不知道的。而且在實際去遊玩後,才能知道自己要玩到什麼樣的程度,不一定要投入幾百個小時去遊玩。
因此,當看到月營收增加時,就可以同類型看看其他個股是不是也是同樣的狀況?例如原本看好一檔金融股,因為上個月營收不錯。結果看到其他的金融股也都是如此,那這樣是不是還有買入的必要呢?甚至考慮去買入上個月營收成長幅度最大的個股,代表當下該檔的業績最好?把自己考量的各種可能性攤開來整理,以免發生情況太多反而不想思考,還是跟隨著投資專家的意見買入,這樣就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了,這樣十分可惜。本來,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能夠買入的個股檔數就是很有限的,即使精挑細選後都不能保證可以檔檔獲利。
因為有挑選的那種難以抉擇的痛苦,才會認真選出適合自己買入的個股。雖然後頭還有可以什麼都不做的被動性ETF與主動型基金可以當作自己的依靠,但還是想要建立專屬於自己的簡易交易系統,等同是自己製作釣竿來釣魚,可以幫助自己篩選出適合自己投入的標的。月光覺得,以各種指標來挑選個股,其實是一件有趣的事,因為自己親手選出的個股,可以讓自己的選股思維越來越清晰,尤其是在長線交易及一次僅投資十檔以下的前提條件下,慢慢挑選後再出手,一點都不會太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