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暑假前的一個下午,我穿著白色襯衫淺藍短褲的制服,與三十多位「詩歌班」成員從小學步行十五分鐘到畢業禮拜場地,我們將會在禮拜獻詩。聚會地點是一個大禮堂,位於聖公會在香港創辦的第一所中學校園內。天氣炎熱,汗流浹背,溼透的襯衫和內衣包不住我過重的身軀。進到禮堂,在詩班席就坐,冷氣風口就在我頭上。一陣涼意讓我煩躁的感官冷靜下來,腦海浮現的是老師承諾禮拜後用來犒賞我們的滿桌漢堡和炸雞。我當時沒有想過,接下來草草唱過的詩歌,會銘刻在自己對禱告的觀念和意識當中,在生命長廊中迴盪著;也許上帝以之鼓勵我不斷禱告,安慰我不時躁動的心靈。
禱告良辰!禱告良辰!召我離開世事操心,引我到父施恩寶座,將我心願向父說明。每逢痛苦憂愁時節,我靈得遇安慰救拯;未落試探所張羅網,全虧有此禱告良辰。禱告良辰!禱告良辰!何等快樂?何等歡欣!世界多少火熱之心,盼望良辰時刻再臨!我向救主顯示之處,與眾信者努力前奔,奔到主前,虔誠侍立,靜候再逢禱告良辰。禱告良辰!禱告良辰!如有雙翼,向主飛昇,攜我衷曲,宛轉敷陳,主愛永恆,有求必應。主既詔我時常入覲,賴主宏恩,仰主威信,我便卸去肩頭重擔,靜候再逢禱告良辰。
〈禱告良辰歌〉除了在第三節提到「主愛永恆,有求必應」這對於禱告蒙應允的信心之外,其他歌詞主要描述禱告讓我們在落入困難和試探時得安慰和幫助(第一節);禱告是基督徒熱切期盼,能夠與主親密互動的時光(第二節);我們藉著禱告,把憂傷、重擔交託予信實恩慈的主(第三節)。
牧養初信青少年的時候,我主要使用的教材是由校園福音團契同工撰寫的《iBelieve:初信成長手冊》。本書指出:「禱告是神賜給祂兒女的權柄。禱告是祂兒女貼近神心意的屬靈訓練。」(修訂版2016,頁91)另一本在教會傳統和知識架構方面別具參考價值的教材,是天主教的《Youcat:天主教青年教理》。教材提到:「什麼是祈禱?祈禱是舉心朝向天主。當人祈禱的時候,他就與天主有一個生活的關係。」(2013,頁258)
無論是從小薰陶我禱告生活的〈禱告良辰歌〉或者是今天我用來教導青少年如何禱告的教材,都似乎傳遞一致的信息:禱告的目的是靈命成長,與上帝維持親切而生動的關係;禱告蒙應允固然要將榮耀歸予主,不蒙應允也要感謝祂,畢竟蒙應允的結果不應該是我們禱告的目的(最少不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