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禱告為什麼是真實的?(下)

22 禱告為什麼是真實的?(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宗教經驗屬實的第二個印證是作為普遍心理現象。談到心理學,許多基督徒聞之色變,並會擺出防衛姿態。這可能是因為翻開今天的心理學教科書,我們會發現書中所引用的心理學大師,不乏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神為中心的人文主義者;所闡述的心理學理論大多基於演化論,甚至是排除上帝存在的自然主義世界觀。但其實,心理學思想不都否定宗教經驗的真實性,關心靈性的心理學家也大有人在。

榮格(Carl Jung)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今天但凡涉獵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人,都一定會接觸過他所建構「陰影」、「原型」、「集體無意識」等重要概念。榮格生於一八七五年的瑞士,父親在這個改革宗傳統的大本營擔任牧師。他從小在教會長大,對屬靈的事情感興趣,可惜父親無法有效地培育他的靈命,加上他喜歡思考、飽讀哲學書籍,成年之後便一直與基督信仰保持距離。在八十五歲高齡離世前的一年半,榮格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一代心理學大師的童年往事、與弗洛伊德等大師之間的八卦、對人類心靈世界的洞見,透過聲音和影像風靡全球觀眾。他在訪問中表示,小時候是基督徒,並且每主日到教會聚會。然後主持人問:「你現在相信上帝嗎?」他淡定地遲疑了,彷彿要為自己整個人生的信仰下一個終極結論:「難以回答呢。我知道,我不需要相信上帝。我知道。」(John Freeman, The "Face to Face" Interview, in C. G. Jung Speak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427-428.)

這位牧師之子措辭曖昧,似乎宣告自己最終離教,對於基督徒而言大概是個不光彩的見證。可是,他經過多年研究,強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宗教經驗無分對錯,是真實存在的,這反而印證宗教經驗,包括基督徒宗教經驗的真實性。在《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榮格先預設心智(mind)的真實性,肯定宗教是人類心智「最古老且最具普世性的表達方式之一」。(頁12)他表示自己過現象學和科學立場,來分析宗教。這種做法所「處理的是情況、事件、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事實』(fact),在此所指的真相(truth)是『事實』而非『判斷』(judgement)。舉例而言,當心理學談到『童女生子』(virgin birth) 的主題時,它唯一關心的是『有此觀念存在』之事實,但它並不討論其他意義下『此觀念是對錯』的問題,該觀念在心理學意義上的真實,僅僅是因為它存在。」(頁13~14)

最後,我們可以透過超驗現實與物理現實的關係,得見宗教經驗的真實性。戴森(Freeman Dyson,1923~2020)是個特立獨行的基督徒科學家。他出生於英國,十五歲領獎學金到劍橋大學修讀數學,二次大戰期間在軍隊服役,協助盟軍有效地轟炸德國。三十歲之前,在沒有博士學位的情況下(之後都沒有)獲著名物理學家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邀請,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從事核子物理學研究,與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共事。戴森早年成名,科研能力超卓,更善用辯才文采,在學界和文化界建制的地盤點起火頭,衝擊固有的思維。由於他得享高壽,直至晚年仍耳聰目明,演講筆耕不輟,可想而知,他的惹火戰績斑斑。

一九八五年,戴森擔任吉福講員,以「多方無限」(Infinite in All Directions)為題,在亞伯丁大學的講堂,以資深科學家的眼光,分享對於宇宙本質、生命本質的獨到見解,進而推論現有的倫理觀和政治生活應該如何改變,才能造福人類福祉。他的講稿在三年後修訂成書,在引言部分先大方表達自己「因為出身和習慣而尚算是基督徒,但並不委身於任何特定的教義」,並自信滿滿地說許多一流的科學家都跟他一樣是基督徒。(Freeman Dyson, Infinite in All Directions, p.5)

戴森在講座中抨擊科學界對自然主義和科學方法的迷信,認為這種迷信忽視宇宙和生命本質的多樣性和當中人類所未知的部分。他認為科學唯物主義(scientific materialism)和宗教超驗主義(religious transcendentalism)並不互相排斥,兩者所針對的物理現實和超驗現實似乎只有程度之別而非性質(kind)之別。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他的創建進一步說,當今天社會科學掛帥,理所當然地肯定物理現實和以其為內容的感官經驗的真實性的時候,也應該肯定超驗現實和以其為內容的宗教經驗的真實性。他簡單說明:「作為物理學家,我研判『物質』(matter)是個不精確的過時概念。簡單來說,物質就是大量粒子聚在一的表現。當我們在粒子物理實驗檢視物質最細微之處,就會發現物質更像活性劑( active agent)甚於惰性物質(inert substance)。物質的活動準確而言是無法預測的,在不同可能性當中做看似任意的選擇。我們在實驗室所觀察到的物質,與我們在自我意識中所觀察到的心智,兩者似乎只有程度之別而非性質之別。」(頁8)

avatar-img
KK傳道神學社科通識課:禱告系列
54會員
125內容數
社會科學經典原著讀,人類學方法切入,基督教神學對話。用民族誌的手法,討論台灣宗教、社會、人文現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可是,基督徒見證、相信禱告的真實性是一回事,我們如何向非信徒、慕道友解釋禱告的真實性,就是另一回事。後者需要說明禱告作為一種宗教經驗是真實的。
華人教會最普遍的佈道口號大概是「信耶穌得永生」,在教會外牆、文宣單張上看得到,在福音園遊會、佈道會活動期間聽得到。但對我而言最「有感」的基督教口號是「信耶穌便當會少了雞腿」。這是我讀中學的時候流傳在同學之間的都市傳說,更大程度是對基督徒開的玩笑。
可是,即使無神論者認同禱告有益身心健康這個作用(作為與基督徒的共同語言),也不代表他們對禱告感興趣,或樂意聽我們分享禱告的經驗,他們與福音似乎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無神論者「缺乏對神明存在的信仰或相信神明並不存在,有時會自認比不可知論者更固執己見」。(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nd ed. (Oxford: OUP, 2005) , s.v. “Atheism.”)
非基督徒可能需信奉其他宗教,他們的世界觀會跟我們不同。以多神論為例。《 牛津哲學辭典》把多神論定義為:「相信或禮拜多個神明。定義什麼是神明並不容易,因此一個看似多神論的宗教,例如印度教,是否真正多神論,或者可見的諸禮拜對象是否被視為一個神明的顯現,往往並不明顯。
薩克斯所描述缺乏共同語言的後果,在跨文化宣教亦然,也符合紐畢真向印度教徒傳福音的經驗。基督徒的大使命是向異教徒見證基督、帶領他們成為基督徒。為了有效實行這個使命,我們必須使用足以與福音對象對話的共同語言。
可是,基督徒見證、相信禱告的真實性是一回事,我們如何向非信徒、慕道友解釋禱告的真實性,就是另一回事。後者需要說明禱告作為一種宗教經驗是真實的。
華人教會最普遍的佈道口號大概是「信耶穌得永生」,在教會外牆、文宣單張上看得到,在福音園遊會、佈道會活動期間聽得到。但對我而言最「有感」的基督教口號是「信耶穌便當會少了雞腿」。這是我讀中學的時候流傳在同學之間的都市傳說,更大程度是對基督徒開的玩笑。
可是,即使無神論者認同禱告有益身心健康這個作用(作為與基督徒的共同語言),也不代表他們對禱告感興趣,或樂意聽我們分享禱告的經驗,他們與福音似乎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無神論者「缺乏對神明存在的信仰或相信神明並不存在,有時會自認比不可知論者更固執己見」。(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2nd ed. (Oxford: OUP, 2005) , s.v. “Atheism.”)
非基督徒可能需信奉其他宗教,他們的世界觀會跟我們不同。以多神論為例。《 牛津哲學辭典》把多神論定義為:「相信或禮拜多個神明。定義什麼是神明並不容易,因此一個看似多神論的宗教,例如印度教,是否真正多神論,或者可見的諸禮拜對象是否被視為一個神明的顯現,往往並不明顯。
薩克斯所描述缺乏共同語言的後果,在跨文化宣教亦然,也符合紐畢真向印度教徒傳福音的經驗。基督徒的大使命是向異教徒見證基督、帶領他們成為基督徒。為了有效實行這個使命,我們必須使用足以與福音對象對話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