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炎炎暑假,我在方格子和臉書同步執行了我的日更寫作計畫。
上一篇文,我先獨立拉出分享了日更計畫帶給我的滿滿收穫(日更寫作帶給我的5個意外收穫—— 每個都好珍貴!)如果你有點懷疑這麼做的價值,那歡迎你看看我的體會!
這篇文則打算把感性面收起,比較理性地檢視這個計畫的執行狀況,做個正式地結束。
(註:下文寫於八月底,因為一些生活事件,所以延至今日才發)
統計時間:8/23止,計畫起始日:7/10
篇數:28篇(含這篇)
字數:(應該就是很多,但沒有快速統計的方法,數字出來也是自爽效果居多,就不算了)
單篇最高按讚數-臉書:102
單篇最高轉發數-臉書:3
單篇最高觀看數-方格子:9681
單篇最高愛心數-方格子:46
獲轉載:商周、台大刊物
檢核:達成✔
嚴格說來,行為是達到了,但有些天使用了小偷懶方法,墊了一些比較容易寫的文,沒有每天深挖思考。所以,還沒有機會看看當自己被逼急了,可以硬逼出什麼樣的內容。又或者,「犧牲品質,換來身心的平衡狀態」,就是我的價值選擇?
.
檢核:稍有達成✔
發現自己的書寫、表達能力,並沒有因為過去缺乏演練而生疏很多,只是我一直以來沒給自己空間好好論述。但相對地,好像也沒看到自己「很意外的」能力進步。
有找到一些數位寫作可以使用的作法,也接觸到幾個很強的數位寫作大神,擁有持續進步的標竿參考。
.
檢核:達成✔✔
要寫文輸出的壓力,真的會迫使人盡量把握每一個流過的想法、每一場際遇,甚至主動去拉進與人的關係、去探問與對話,收獲更多的靈感。
(小遺憾:當初沒有用OKR認真設定目標)
除了在宣示文中提過的主要期待,我心中還有一些想像,但可惜最後沒有做到。
這件事,在方格子沙龍的經營上特別有感。
常看到各文章的數據有劇烈落差,單篇高流量也不容易把讀者留下來。
相對之下,以前的文章流量雖然低,但主題明確、相關文章連發,讀者轉追蹤的比率就高很多。
其實,把自己換成讀者的立場,也能理解,確實會更想追蹤那些深入耕耘某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創作者。
.
這不知道算不算奢望?哈!
雖然現在有固定的創作時段,但是每次要開始創作,還是好像受責任的驅使,而不是家常便飯。
.
在剖析數位寫作的那篇文章中,曾提到數位寫作的最大優勢是「簡易且快速獲取數據」。
但我還沒有辦法很理性地看待數據,並把它轉化成寫作上有意義的資訊。
相對地,這段時間我選擇先呵護自己的創作慾,更勝過寫出爆文。
這點,是我至今仍感覺自己是數位寫作新手的原因,也是若有下一步,我想鞭策自己努力的目標。
這週剛好看到SEO專家他怎麼整理數據,雖然沒有分享更具體地怎麼使用數據,不過我覺得也算是一個開始的架構了。
作為理工人,要去想辦法判讀數據可能不是難事,難的是能夠誠實地開始這麼做。
另一方面也覺得,目前我的寫文,傾向以當天的靈感是什麼就開始寫。
這種沒有規劃的開始,也很可能是數據沒有辦法發揮更多價值的原因。
不過,這又回歸到同個問題,究竟我想要耕耘什麼主題?
經過了兩個月,還是沒有很掌握到。
利用接下來的休息時間,等等「下個靈感」的出現吧。
.
之前看到一個很喜歡的創作者分享,他認為創作的重點是白話,就好像你在對某個人說話一樣。
這樣大家才能順順看下去。
而這個人,要很具體,不是一個範圍,如20~30歲的職場女性這種,而是更具體地,「某一個人」。
像是他設定的對象是「自己的老婆」,這幫助他避免在文中說教、吊書袋,更容易寫出親近的文字口吻,也比較好預設讀者的知識範圍。
這次計畫中,我只有幾篇文有嘗試這麼做,其他都偷懶地,讓習慣引領手指去敲擊出內容。
現在想來,挺想練習把這樣的寫作思維,轉變成我的新習慣!
.
我現在的文章,很常會有大、小標題,但這不等於金句。
厲害的人,他的標題就是金句。
或者在內文中,總會有那一兩句,即使沒有加上下引號,也讓人讀完印象深刻,甚至琅琅上口。
金句的有無,會很大程度影響這篇文是否被存在腦海中。
否則就像那些厚厚的「工具書」,大家總覺得實用,想著用到時再來看就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對於文章缺乏金句的覺察,是寫到最後幾篇時,才忽然AHA發現的。
就在之後的寫作,來努力看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