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生

音樂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小我就喜歡音樂、也喜歡唱歌,不過這些都只是心裡的願望,不太敢拿它當回事。

一來我不會樂器,也沒錢學鋼琴,二來在唱歌方面差強人意,得不到音樂老師或是家人的肯定。

最早開始學樂器是被一部電視主題曲--「楚留香」所感動,我去買了一支很便宜的兒童塑膠玩具口琴,就這樣一個音一個音地抓,最終讓我將整首歌的音符給抓了出來,算是稍微跨進了音樂的世界。

還好我還有另一個天賦叫「過曲不忘」,意思是一首歌聽過兩三次就能記起來,我用這樣的方式來彌補我在樂理方面的不足,意思是不用看,僅靠聽就能掌握旋律和和弦。

高中開始自學吉他,並在教會伴奏,也開始寫一些歌曲,大學去參加音樂創作比賽,後來擔任教師以後,看到學校的鋼琴孤伶伶地沒有人彈它,所以又開始自學鋼琴起來,後來也寫了歌曲參加一些詞曲創作比賽,並到福音電視台發表原創歌曲,大約十幾年前又到咖啡館駐唱、並在市集和民宿唱歌,還拿了街頭藝人的證照。

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一直對我的歌聲很心虛,它的表現總是時好時壞,其實我一直把我的歌聲當成是一種樂器,特別當歲月經過,我的吉他和鋼琴都有一些功力以後,我的歌聲還是呈現不穩定的狀態,或許是有一些我不了解的原因。

這個不穩定的原因其實和我個人的健康狀態有關,我的鼻竇炎由來已久,常常一風寒感冒就會影響嗓子的狀況,因為連呼吸都不太順暢了,唱歌怎麼會丹田有力呢?

這個因素能改變的幅度不大,我只能找另外的方式來改善,我發現其實一首歌曲有很多調可以唱,雖然我的狀況是如此,還是依然能夠找到一個最適合的調,讓我可以不費力地唱歌。

於是我就開始進行「為歌曲找調」的工作,第一件事當然是嫺熟各種曲調,再來把YT裡面的熟悉的懷舊歌曲的調找出來,並試著和它同步演奏或唱歌,這需要相當高的靈敏度和熟悉度,有些像同步翻譯、時刻不差,和弦要同步演奏比較容易,可是單音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反正我閒閒沒事幹,單音同步後來我就練成了。

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曲調,我先是從C調找到B調,一連找了十二調,後來發現只要副歌高音的部份能夠收放自如,大概就是適合的調了,最後就是自己隨意哼唱的旋律,只要立時把音符抓出來就會找到適合唱歌的調了。

我把我以前的歌本全部拿出來重新抓調一次,發現我以往唱的曲都不是適合我的調,我略略地推想了一下,年紀漸長,有些高音或許唱不上去,所以起唱音會下降個一兩度,不過我後來發現,有些歌曲我之所以唱不好,沒辦法掌握抑揚頓挫到圓轉如意的境界,真的就是起唱音太高或太低,而這些曲調都是吉他本上告訴你的或你自己習慣的,除非你將所有曲調都了解以後,不然你的很多歌曲總是唱得卡卡的,不曉得那裡出了問題?最好的解釋方式就是歌聲有問題,不適合唱歌。

音樂講了那麼多,其實是要講人生,我以往唱歌常用C#、 D或Eb,年青時音準夠高、體力也足,所以即使音高了一些、低了一點也能駕馭自如,不過還是覺得有一些勉強的感覺,到了現在慢慢覺得不同的人事物有他們不同的調門,除非你找到最適合的調門,不然整首音樂聽起來就是不那麼舒服,當然別人我管不到、只能尊重,對我自己而言我發現了一個可能性,那就是一種全觀以後的理解,最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就像我先了解了所有的曲調,最終找到自己最適合的調門一樣,無非就是一種更自在、輕省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就像我的理解---「或許不是唱歌好不好聽的問題,而是曲調的問題」。


avatar-img
新石的沙龍
24會員
398內容數
希望將自己生命中所發生的重要事件,整理成智慧,分享給讀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新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篇文章探討了生活環境在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中的重要性。作者透過自身經歷,分析了不同環境中人際關係的特徵,以及這些環境如何影響身心健康,並且強調在自由、平等、開放的氛圍中,人更能充分展現自我。文章也提及不健康環境的危險,提醒讀者識別有毒的環境與人際關係,以保護自我尊嚴與健康。
這篇文章探討了勇氣與成功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運動員在面對質疑與批評時的心態。以奧運拳擊金牌林郁婷為例,詳述如何在高壓環境中保持專注,轉化外界的負面評價為成長的養分。文章也鼓勵讀者勇於面對挑戰,並強調失敗是通往成功的重要一環。
本文分享了作者從運動員到教練的心路歷程,探討了體育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比賽中運用策略和心理學來取得勝利。文中回憶了作者的運動背景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珍貴體驗,強調了比賽中贏與輸的真諦,以及友誼和尊重在運動中的重要性。
從小我就是一個奇怪的人,不知道是因為天生自然?還是環境的影響? 總之我常常覺得自己「異於常人」,可以呼風喚雨,大概是神仙下凡一類,長大以後才知道!不是神仙,而是神經病。 或許那時的自己需要一種不凡的自信才能撐住對自我的看法吧!我的家裡很窮,老是租破落、甚至是「有故事」的房子,颱風天外面風強雨驟,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創造的格言來激勵自己,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文章中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強調因應挑戰與恐懼的重要性,探討各種格言背後的意義,以及積極的態度對於面對挑戰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亦提及了臺灣奧運選手力求盡力的態度,期望對讀者具有啟發意義,鼓舞讀者成為更好的人。
本篇文章探討了生活環境在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中的重要性。作者透過自身經歷,分析了不同環境中人際關係的特徵,以及這些環境如何影響身心健康,並且強調在自由、平等、開放的氛圍中,人更能充分展現自我。文章也提及不健康環境的危險,提醒讀者識別有毒的環境與人際關係,以保護自我尊嚴與健康。
這篇文章探討了勇氣與成功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運動員在面對質疑與批評時的心態。以奧運拳擊金牌林郁婷為例,詳述如何在高壓環境中保持專注,轉化外界的負面評價為成長的養分。文章也鼓勵讀者勇於面對挑戰,並強調失敗是通往成功的重要一環。
本文分享了作者從運動員到教練的心路歷程,探討了體育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比賽中運用策略和心理學來取得勝利。文中回憶了作者的運動背景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珍貴體驗,強調了比賽中贏與輸的真諦,以及友誼和尊重在運動中的重要性。
從小我就是一個奇怪的人,不知道是因為天生自然?還是環境的影響? 總之我常常覺得自己「異於常人」,可以呼風喚雨,大概是神仙下凡一類,長大以後才知道!不是神仙,而是神經病。 或許那時的自己需要一種不凡的自信才能撐住對自我的看法吧!我的家裡很窮,老是租破落、甚至是「有故事」的房子,颱風天外面風強雨驟,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與高中同學重聚的故事,探討同學會的意義與自身在高中教育體制下的經歷。作者回顧了在升學主義影響下,成績與人際關係的矛盾,並反思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文章中提到自我價值的體現不應僅限於學術成就,也應重視彼此的真誠和支持,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與目的。
這篇文章主要探討作者在成長過程中,利用自己創造的格言來激勵自己,逐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文章中以自身的經歷為例,強調因應挑戰與恐懼的重要性,探討各種格言背後的意義,以及積極的態度對於面對挑戰的重要性。同時,作者亦提及了臺灣奧運選手力求盡力的態度,期望對讀者具有啟發意義,鼓舞讀者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