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我接到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徐掌瑛的邀約,到漢聲廣播電台「幸福小書籤」節目分享《老公寓》。這是2012年在小兵出版的少兒小說,至今已經12年了,雖然它不是暢銷書,也沒有得獎,神奇的是至今仍在書市活著,沒有絕版。
上節目前我為了喚醒記憶,重讀了一遍《老公寓》,竟然感動得淚流滿面!
我覺得這本書是為了生在貧窮中、無法得到爸媽良好照顧的孩子而寫的,在我的生活中,是有一個如此失敗落魄的父親原型,這個沉溺於酒精與賭局的爸爸有個12歲的兒子李騰良,這男孩的外表、性格都是我虛構的。
騰良爸爸積欠租金,父子倆被房東掃地出門,還好此時旅居在外的姑姑伸出援手,將繼承的娘家公寓免費給哥哥居住。於是騰良轉學了,他很高興,因為新同學不知道他自認為的「黑」歷史~~家裡窮、功課不好。
倔強的騰良早就想要撕下身上的負面標籤、重新做人,所以他更用功讀書,放學後也故意繞遠路,不希望讓同學看到他住在破舊的老公寓裡。他也拒絕拿多餘的營養午餐回家當晚餐,寧願天天吃泡麵。這是一個12歲男孩想改變命運,當下能盡的最大努力,他希望自己長大以後不要跟爸爸一樣,變成一個「沒用」的男人。
這間老公寓,是爸爸跟姑姑從小成長的老家,雖然年久失修,但房子內隱藏著爸爸小時候的痕跡與記憶……這橫跨了30多年的共同生活空間,變成父子間的「心靈通道」,小說的結局是好的,想知道騰良與爸爸是如何和解與得救的,請來看《老公寓》。
我年輕時很熱衷參與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看了很多家庭故事,發現許多孩子會「繼承」父母的命運。當然,命運繼承跟遺傳基因不同,沒有必然性,而是出於後代的選擇。但親子間的糾葛牽連有太多屬於潛意識層面,往往是當事人無法覺察的,起因是孩子小時候在心裡做了一個決定:我愛爸媽,所以我要像他們一樣。
一個表面上討厭爸媽的叛逆孩子,可能正用另一種隱晦的方式在愛著他們,長大後擁有跟父母類似的人生故事,甚至更糟,這是「我願與你同在」的變形版本。當然,這種愛是沒辦法帶來救贖的,只能兩代同垮,但願有更多深愛父母的孩子知道「愛」的正確打開方式――愛是讓我們愈來愈好,而不是大家一起沉溺在沼澤裡,愈陷愈深。
在《老公寓》裡,有一個神秘的小孩大樹,他是酗酒父親的「良知」化身。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一個虛構故事,所以父親的良知可以具象化、讓兒子看到,救了自己也救了兒子。現實生活中哪有可能?一個不被善待、常常被父母情緒勒索、要錢、要幫忙收拾殘局的小孩,看到的都是爸媽貪嗔癡的樣子,要如何相信他們「有良知」?
我的體悟是,如果父母沒有良知,沒辦法生下小孩。這個良知不是善良的知見而已,而是等同於佛家說的「佛性」或是道家說的「道」,生命是靠著這股良善的力量推動,才能夠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的生出來。
生出小孩又無法善待孩子的父母,當然也有良知,只是他們的良知被層層貪嗔癡的小我慾望遮蔽,他們忘記了自己投胎當人、生孩子的初衷,才會呈現出如此不堪的樣子。
所以,孩子要成全父母的良知、還是他們的慾望小我?這兩種選擇對於孩子的未來至關重大~~後者會複製爸媽的命運,前者才能開創自己的命運。
在《老公寓》中,騰良後來得到了很多正面支持,樓下拾荒的鄰居劉婆婆曾提醒他:「就算爸爸不記得了,但你要幫他牢牢記住小時候勇敢的自己,這就是魔法。即使我們是平凡人,也有可使用的魔法,你可以試試看,當你這樣看爸爸的時候,爸爸會變得怎麼樣。」
這不是鼓勵子女忽略現實,把父母惡劣的行為看作是良善的,惡終究是惡,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但我們可以幫爸媽記得他們的良知,選擇延續父母生孩子的初衷,優先把自己的生活顧好,而不是傾其所有,滿足父母無底洞的慾望。我以為,這才是真正的孝順。
在華人世界裡,孝順議題是很多成年子女的困擾,尤其是出生在父母有狀況的高風險家庭裡,孝順善良的子女特別受折磨。
我想對這樣的孩子說:沒錯,你有一個比較沉重的議題,但不代表此生沒有機會過幸福的生活。請向古聖先賢好好地學習智慧,讓自己保有一顆明智的心,能在難堪難受的時刻中保持辨識力與反省力,知道怎麼做對自己好、也對爸媽好。你必然要忤逆他們不合理的要求、承擔不孝的指控,但這就是你回饋他們生養之恩的方式~~成全他們的良知,讓家庭悲劇在你面前止步,從你開始,為自己與下一代創造幸福的新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