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4|為什麼你應該注意論據的可靠性?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是X到Y之間一個“中介 Mediator”。」


「X到Y不經過M的效應叫做“直接效應”,經過中介M的效應叫"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假設中介M不動,看X對Y剩下的效應是多少。」


「間接效應,是指讓中介M變動不讓X變動。」


這段討論,節錄自萬為綱老師的精英日課2[1],引發我對「為什麼」的重新思考。


對於這類關於「為什麼」「中介」「直接效應」「間接效應」的概念,


當初接觸是在博士四年級的時候,修了一門「因果推論 Causal Inference」的課。


回答「為什麼」其實非常困難,因為或許存在許多原因是觀察不到的,


又或者是我們看到的現象並沒有足夠的資訊去完整回答「為什麼」。


而回答到什麼程度,才真的是完成回答了「為什麼」這個問題呢?


其實這個標準也是見仁見智,但至少人要知道「一個命題不只有對或錯,還有對的程度這個灰色地帶」。


如果只有接受數學訓練,而沒有關於機率方面的文化,


那麼人容易覺得一個命題就只有對還是錯,


於是就變得喜歡找矛盾,然後用矛盾來否決他人的意見,沾沾自喜。


然而,實際世界上的事情,尤其是在數學看起來是兩相矛盾的事情,


往往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而且出現矛盾世界也不會毀滅。


對於世界上的事情,更好的理解方式是活用機率思維,


了解一個命題其實是有「正確的程度」的。


也就是說,你要相信一件事有多可靠,你需要注意到「論據」有多可靠。


例如喝牛奶是不是健康呢?你可以從親友那邊的經驗來判斷,


你也可以閱讀營養學指南,你也可以從你自己喝牛奶的經驗來判斷。


而不同的論據,都會對「喝牛奶健康」或「喝牛奶不健康」產生不同的「正確的程度」,或者說「可信的程度」。


你後來會發現,其實事情的對錯不是最核心的,


而是事情在聽眾心理被理解的模樣,以及聽眾對其深信的程度,


決定了事情的意義與價值,促進人的行動。


以這個角度,學習各種學問,都只是在掌握更多的,


說服人,讓人以你的意志去做事,的技巧而已。


Reference

[1] 万维钢$\cdot$精英日课2 - 《为什么》 7 : 为什么必须回答为什么

369會員
1.2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選擇來美國念碩士,不僅是學術上的進階,更重要的是為職場鋪路。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理想的行業,關鍵就在於你如何選擇課程、提升相關技能,以及理解業界需求。 這裡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精確的選擇: ▌先了解職場需求 在選擇碩士課程之前,先花時間在 LinkedIn 或相關求職平台上,搜
自從2017年搬到美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持續拜訪的好書店。 結果發現,美國的書店體驗與我所熟悉的亞洲文化相去甚遠。 ▋美國書店的困境 初到美國時,我拜訪了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驚訝於那裡的大量小說展示區。 在亞洲,我習慣的是書店裡的書籍類型多元,而不僅僅
當前AI工具,如Perplexity,正逐漸改變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資訊蒐集與內容生成方面。其具備的Citation功能,更是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並驗證相關文獻,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簡便且有組織。這些功能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吸收,也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新內容,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 ▌快速擷取重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身的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往往會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參考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解法終究是針對他人的需求與環境設計的,未必完全適用於自己的研究項目或個人情境。過度依賴這些他人的方案,會導致學生在實踐中缺乏主動性與自我探索的精神,
1. 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忽略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很多博士生在選定研究主題後,會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像是沉浸在某個狹窄的學術領域中。然而,這樣做很容易讓他們錯過跨學科合作的機會。例如,數學與統計、物理與電機等領域之間的互通性極強,但許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跨學科合作不僅可以拓寬學術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補充資料優化筆記連結】 ── 1. 符合學術需求的連結策略 2. 深化研究理解 3. 提升論文寫作效率 對於碩士和博士生而言,筆記系統的使用不僅僅是管理資訊,而是優化研究思維的工具。補充資料成為筆記連結的核心,能幫助你在進行研究時更有效地組織資料,深化主題理解,最終提升論文
選擇來美國念碩士,不僅是學術上的進階,更重要的是為職場鋪路。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理想的行業,關鍵就在於你如何選擇課程、提升相關技能,以及理解業界需求。 這裡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精確的選擇: ▌先了解職場需求 在選擇碩士課程之前,先花時間在 LinkedIn 或相關求職平台上,搜
自從2017年搬到美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持續拜訪的好書店。 結果發現,美國的書店體驗與我所熟悉的亞洲文化相去甚遠。 ▋美國書店的困境 初到美國時,我拜訪了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驚訝於那裡的大量小說展示區。 在亞洲,我習慣的是書店裡的書籍類型多元,而不僅僅
當前AI工具,如Perplexity,正逐漸改變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資訊蒐集與內容生成方面。其具備的Citation功能,更是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並驗證相關文獻,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簡便且有組織。這些功能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吸收,也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新內容,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 ▌快速擷取重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身的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往往會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參考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解法終究是針對他人的需求與環境設計的,未必完全適用於自己的研究項目或個人情境。過度依賴這些他人的方案,會導致學生在實踐中缺乏主動性與自我探索的精神,
1. 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忽略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很多博士生在選定研究主題後,會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像是沉浸在某個狹窄的學術領域中。然而,這樣做很容易讓他們錯過跨學科合作的機會。例如,數學與統計、物理與電機等領域之間的互通性極強,但許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跨學科合作不僅可以拓寬學術
【碩博士生如何透過補充資料優化筆記連結】 ── 1. 符合學術需求的連結策略 2. 深化研究理解 3. 提升論文寫作效率 對於碩士和博士生而言,筆記系統的使用不僅僅是管理資訊,而是優化研究思維的工具。補充資料成為筆記連結的核心,能幫助你在進行研究時更有效地組織資料,深化主題理解,最終提升論文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人會不會常常就會有先入為主觀念,或者做法跟你不同時,覺得另一個人做的就是不對 是不是越在意就越不看不慣,是慣性影響了我們,還是另一個人突破了,而我們還是照舊的方式來進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可否和未來人有關?和根源有關?
Thumbnail
《我的想法所導致的後果,並非只有我單獨承受》 引言:今天的觀念解釋了你之所見何以不只影響你一個人 你會發現,思想層次的觀念有些時候會出現於知覺層次的觀念之前;而有時候,先後順序又正好相反。因為次序本來就無足輕重。思想及其結果實際上是同步的,因為因與果一向是不分的。
Thumbnail
經由主客觀立場的解析,闡明絕對立場與相對立場的差異,並透過舉例將其合併與分解,便可以得出主客觀的影響以及如何成長改進,切換視角發現來源,如果不能產生奇異點,那就太浪費能量了。
Thumbnail
"一事三面相" 每個故事通常可能會有三個面相: 1. 你以為的 2. 他們認為的 3. 事實 謠言就是讓這三個面向混亂順序,就可以在校園、職場、生活、投資等等人性多的社群 利益跟情感也是由這三個面向混亂而擴大跟捨離 所以,別聽到一件事就相信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人會不會常常就會有先入為主觀念,或者做法跟你不同時,覺得另一個人做的就是不對 是不是越在意就越不看不慣,是慣性影響了我們,還是另一個人突破了,而我們還是照舊的方式來進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可否和未來人有關?和根源有關?
Thumbnail
《我的想法所導致的後果,並非只有我單獨承受》 引言:今天的觀念解釋了你之所見何以不只影響你一個人 你會發現,思想層次的觀念有些時候會出現於知覺層次的觀念之前;而有時候,先後順序又正好相反。因為次序本來就無足輕重。思想及其結果實際上是同步的,因為因與果一向是不分的。
Thumbnail
經由主客觀立場的解析,闡明絕對立場與相對立場的差異,並透過舉例將其合併與分解,便可以得出主客觀的影響以及如何成長改進,切換視角發現來源,如果不能產生奇異點,那就太浪費能量了。
Thumbnail
"一事三面相" 每個故事通常可能會有三個面相: 1. 你以為的 2. 他們認為的 3. 事實 謠言就是讓這三個面向混亂順序,就可以在校園、職場、生活、投資等等人性多的社群 利益跟情感也是由這三個面向混亂而擴大跟捨離 所以,別聽到一件事就相信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