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構思:從理論到實踐的靈感探索】

【如何有效構思:從理論到實踐的靈感探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為一名研究員,我時常面對需要構思的挑戰。構思,正如和菜頭老師在《成年人修煉手冊》中所描述,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想像力運用。而且,構思不僅依賴靈感,它還需要訓練和方法的支持。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如何透過兩種珍貴的靈感,進行有效的構思,並將它們應用於我的研究工作中。


▋構思:理順與未知的靈感


和老師提到,有兩種值得珍藏的靈感:


1. 一種是你可以順流而下,逐步打通所有關節。

2. 另一種則是未知的,但它充滿著發展的潛力。


這兩種靈感在我的研究中,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


▋順流而下的靈感


這類靈感讓我聯想到我博士時期的研究——**強盜演算法(Bandit Algorithms)**。


強盜演算法是統計學與演算法的結合,它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尤其在有限資源下做最佳決策的問題上。


在深入研究這一領域後,理論上的積累讓我在閱讀新研究時,如同順流而下,感覺思維通暢無比。構思一個新的理論框架變得自然且流暢,彷彿已經找到了每一個關鍵節點的最佳解答。


這種「物我合一」的感覺,不僅讓研究過程變得愉悅,也提高了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的效率。


▋充滿未知的靈感


相比之下,第二種靈感則更加神秘,但它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我博士後的研究主題——**數據協作(Data Collaboration)**,正是這樣的領域。


在數據協作中,涉及到**數據隱私(Data Privacy)**、**合成數據(Synthetic Data)**、以及**生成式機器學習(Generative Machine Learning)**等前沿話題。儘管具體的發展方向目前還不明朗,但我感覺到,這個領域的未來潛力無窮,充滿著無限的探索空間。


這種靈感充滿著冒險性和不確定性,但正是這樣的特質,驅動我持續深入研究,去發掘那些潛藏的機會與現象。


▋構思的心態訓練


構思並不僅僅是等待靈感降臨,它更是一種需要鍛鍊的心態與方法。


當我們能夠養成一套可行的構思模式,我們就能擺脫對運氣的依賴。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持續穩定地在現實中實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僅僅依賴瞬間的靈感爆發。


總結來說,研究是一個不斷運用靈感、構思、實踐的過程。強盜演算法鍛鍊了我的理論思維,而數據協作拓展了我的應用範疇。透過這兩種靈感的結合,我不僅能順利地打通研究中的每個關節,也能勇敢探索未知的領域。


這就是研究的迷人之處——它始終充滿了挑戰與發現。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碩士、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無論是論文寫作的反覆修改,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還是投稿後的拒稿信,這些挑戰往往讓人感到沮喪。但若要真正從這些挫折中成長,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方式,就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對事不對人 研究工作,
「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是X到Y之間一個“中介 Mediator”。」 「X到Y不經過M的效應叫做“直接效應”,經過中介M的效應叫"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假設中介M不動,看X對Y剩下的效應是多少。」 「間接效應,是指讓中介M變動不讓X變動。」 這段討論,節錄
選擇來美國念碩士,不僅是學術上的進階,更重要的是為職場鋪路。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理想的行業,關鍵就在於你如何選擇課程、提升相關技能,以及理解業界需求。 這裡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精確的選擇: ▌先了解職場需求 在選擇碩士課程之前,先花時間在 LinkedIn 或相關求職平台上,搜
自從2017年搬到美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持續拜訪的好書店。 結果發現,美國的書店體驗與我所熟悉的亞洲文化相去甚遠。 ▋美國書店的困境 初到美國時,我拜訪了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驚訝於那裡的大量小說展示區。 在亞洲,我習慣的是書店裡的書籍類型多元,而不僅僅
當前AI工具,如Perplexity,正逐漸改變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資訊蒐集與內容生成方面。其具備的Citation功能,更是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並驗證相關文獻,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簡便且有組織。這些功能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吸收,也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新內容,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 ▌快速擷取重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身的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往往會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參考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解法終究是針對他人的需求與環境設計的,未必完全適用於自己的研究項目或個人情境。過度依賴這些他人的方案,會導致學生在實踐中缺乏主動性與自我探索的精神,
對於碩士、博士在學學生來說,研究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無論是論文寫作的反覆修改,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還是投稿後的拒稿信,這些挑戰往往讓人感到沮喪。但若要真正從這些挫折中成長,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對事不對人」的反饋方式,就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對事不對人 研究工作,
「如果X導致M,M又導致Y,那麼M是X到Y之間一個“中介 Mediator”。」 「X到Y不經過M的效應叫做“直接效應”,經過中介M的效應叫"間接效應"。」 「直接效應,是假設中介M不動,看X對Y剩下的效應是多少。」 「間接效應,是指讓中介M變動不讓X變動。」 這段討論,節錄
選擇來美國念碩士,不僅是學術上的進階,更重要的是為職場鋪路。畢業後能否順利進入理想的行業,關鍵就在於你如何選擇課程、提升相關技能,以及理解業界需求。 這裡有幾個步驟可以幫助你做出更精確的選擇: ▌先了解職場需求 在選擇碩士課程之前,先花時間在 LinkedIn 或相關求職平台上,搜
自從2017年搬到美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持續拜訪的好書店。 結果發現,美國的書店體驗與我所熟悉的亞洲文化相去甚遠。 ▋美國書店的困境 初到美國時,我拜訪了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驚訝於那裡的大量小說展示區。 在亞洲,我習慣的是書店裡的書籍類型多元,而不僅僅
當前AI工具,如Perplexity,正逐漸改變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資訊蒐集與內容生成方面。其具備的Citation功能,更是幫助我們快速定位並驗證相關文獻,讓知識的取得變得更簡便且有組織。這些功能不僅加速了知識的吸收,也讓我們能夠專注於創造新內容,提升個人的認知能力。 ▌快速擷取重
1. 過度依賴他人的解法,忽略自身的探索與實踐: - 許多研究生在進行專題或研究時,往往會花大量時間搜尋「最佳解法」或參考前人的經驗。然而,這些解法終究是針對他人的需求與環境設計的,未必完全適用於自己的研究項目或個人情境。過度依賴這些他人的方案,會導致學生在實踐中缺乏主動性與自我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