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的成年子女照顧者,都是在無意間、措手不及下,擔負起照顧家中父母或是長輩的工作,若一開始在有工作的情況下,可能在職場與照顧之間兩頭燒,但也有的是隨著被照顧者的狀況漸差,不惜辭去工作成為全職的照顧者,這時候怎麼會有心思想到要”照顧自己”,但有研究顯示,照顧者在逐漸適應照顧生活,與被照顧者的情況趨於穩定之際,多數的照顧者會自己找到喘息的方式,例如:喝杯咖啡、出去公園走走,甚或是找朋友聊天。
但多數照顧者每每提及照顧經驗時,總是邊搖頭、邊無奈,彷彿自己與被照顧者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繩子,將兩者牢牢的綁在一起,似乎只有等到其中一方離世才能解開。這樣的人際關係我認為是嚴重的關係失守,因為照顧者本身不論什麼原因無法卸下照顧的責任,但在過程中多數人會因為憂鬱纏身,或是自律神經失調,導致身體或心理產生病症,因此,長照悲歌的社會新聞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人際關係的失守有許多種,在知名心理諮詢師蘇絢慧的一本書中提到有十種類型,身為照顧者的我,認為自己優先符合作者提到的第1種類型”自我犠牲者”,其特徵是:這類人的個性是盡忠職守、事事過於負責,對於”責任感”產生一種偏執,完全犠牲自己也要達成他人的期待,總習慣把別人的事攬在自己身上,寧願犧牲自己也要達成他人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