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農業價值再造,以歪果的再生計畫為核心,「果嶼」由黃子軒和其他四名夥伴共同創立,他們的創業起源可以追溯回大學畢業製作,在一次南部田野調查中,他們跟著朋友的爺爺奶奶一起造訪了火龍果農地。
他們發現在火龍果的採收過程中,農夫會將水果分為兩類。一類放到籃子裡,另一類則被丟棄在田地,而這些被丟棄的水果並非壞掉,只是因為外觀不符合市場對完美水果的要求,無法進行正常販售,因此被稱為「歪果」。
「我們當時看到這樣的情境覺得很痛心,所以我們決定切入農業這一塊,結合我們系上所學的企劃、商業、設計也好,希望透過一點小小的努力,幫助這些歪果重新進入到市場裡面 ,給他們一個重生的機會,這是我們的出發點。」
「我們取名果嶼,希望是個富含水果的島嶼。」創辦人黃子軒用堅定、平穩的聲音開啟了這次的訪談。
沒有靠顧問幫助,卻成功於就學期間拿到募資計劃,為品牌奠定了好的發展基礎,而關於創業的起點,說來很有趣,子軒說大四在做畢製時就決定不要只是做企劃、議題式,希望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不只是一個消費效果,而是能延續下去的商業模式,於是萌生利用歪果製成的果乾,實際拿去市場上執行、試錯,結果真的於那年12月進入松菸誠品,達成團隊小小的里程碑,懵懵懂懂簽下一年的約。
畢業後在不能與百貨違約,戶頭還有些許存款的情況下,衝動又冒險的一句「那我們來創業看看?」 開啟了果嶼的創業之路,而這時團隊也從五人變成了兩人。
「該說慶幸嗎?還好最後只剩下我跟子筠。」子軒真情流露的坦誠。
前三個月不斷地在燒錢,看著戶頭的錢慢慢減少,創業前半年到一年幾乎是沒有拿薪水,事實是賺到的錢就是不夠付薪水,還必須付擔房租、物料、工讀生等等,那段時間真的非常痛苦。
「我選擇創業,就必須承擔這份風險,接受沒辦法有穩定薪水可以拿,雖然不知道先苦後樂最後會不會到樂,但順序就是這樣,才能慢慢穩定、擴大,並創造更多效應。」
在創業一片哀苦下繼續不斷地嘗試,所幸遇到了各種轉機,例如:參加誠品的少年頭家市集,獲得了台北市政府的補助計畫等等,子軒開始思考並重新調整心態,將遠大目標拆成細小階段,讓創業這回事的滿足與動力得以延續。
對於一起共事的夥伴最後無法一起創業,子軒不避諱的分享著當初的心情,語氣中透露些許無奈卻充滿著果敢:「當然有不捨難過,可是創業這件事情是畢業後的階段,每個人對於人生志向會有不同選擇,有人可能繼續求學、有人希望出國、有人選擇去自己的行業,或可能覺得這是一個沒辦法穩定的未來,寧願選擇相對穩定的工作,這是無可厚非的事,當時對我們來說就是試著堅持下去,給自己一定的緩衝期,如果沒辦法達到頂多就是收掉而已。」
談到創業這幾年最難忘的事,莫過於在創業初期時遇上對品牌來說最盛大且重要的兩個活動-松菸廣場市集、雜學校的展覽,兩個活動間只相差一天,人力吃緊的情形下,又同時接到了當兵的通知,所有事情像纏住的毛線,理不出一個頭緒,當時在兵營中沒辦法參與到所有事件卻時時為了品牌掛心的經驗,子軒侃侃而談、情緒激昂的分享著,對夥伴的感謝都表露在表情內。
「品牌就跟一個人一樣,果嶼六歲了,他成長到這個時段,也是應該要被一些人看見了。」
創業初期,果嶼主要以販售伴手禮為主,在百貨公司美食街、市集攤位上受到外國遊客的歡迎,每一次都迅速售罄。然而,新冠疫情突然爆發使旅客大幅減少,業績砍到剩一成不到,不僅無法吸引顧客購買,還需要承擔百貨公司櫃位租金的負擔,那一整年甚至到一年半又是另個痛苦的過程,也讓他們開始思考、佈局 B2B 永續計畫,讓商品不要再只是賣給一般消費者,而是可以提供原物料 、異業合作、客製化包裝,甚至是禮盒採購等等。
談起轉型時到現在的穩定期,以及是如何觸擊到下一波客群時,子軒笑著分享說:「全部打掉啊!」「一開始創業的時候,一定會去描繪自己的TA是誰,但都跟我們實際接觸到的完全不一樣,所以那時候的策略就是一定要實體接觸、做記錄,抓到自己的輪廓,我們不希望別人定義果嶼只是一個果乾、果醬品牌,而是不同的產品都是所謂的理念承載體,希望能透過理念、好的故事,甚至不同承載體串起更多不同的人,所以後來有了果醬、果乾水、紅酒包...,每一個產品線的客群都有所不同,這也是我們的目的,希望能藉此延伸、將觸角伸至不同客群。」
至今果嶼六歲了,回首當時看似遠大卻逐漸達成的目標,子軒直言當初把品牌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目標是存活下來,沒有存活下來一切都只是一場夢;第二個目標就是穩定的現金流;第三個目標是所謂擴大規模,擴大規模之後希望就可以發揮品牌的影響力,這是第四步,也就是最後一步。
而子軒認為目前品牌發展應該是到了穩定,介於擴大中心,還在努力往發揮影響力大步邁進中!
相較於一般同年齡的同學,子軒一畢業就創業捲起袖子成為老闆,沒有經歷過其他的在公司被受雇者或是勞動者的身份,談起對於看待創業這件事的想法,子軒想了想說:「因為創業所面對到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第一次遇到,要有面對一切失敗的勇氣,不用討好所有人的底氣,所以最重要的我覺得是心態。」雖然沒有經歷過正職工作,但學生時期就做過不少實習和兼職,摸索過不同領域,參過藝術拍賣、藝文空間佈展,甚至銷售過手機殼,林林總總都帶給子軒不同的養分及啟發。
我們不禁好奇,究竟當老闆的人要怎麼達成 work life balance,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子軒最後則理性分析,一開始都想得很美好,可以規劃自己的生活和時間,然而現實是全要看公司的收益,只要公司還在成長期,就會有沒有辦法休息的時候,他們曾經店休了一週只為了出完所有中秋節的爆量訂單,每天工作到兩三點,六點多又起床繼續,睡不到三四個小時的日子持續了好一陣子,直到現在才為了心靈健康,規定且強迫自己去休息,更彈性的運用靈活時間,讓生活在靠攏興趣多一些,慢慢取回平衡點。
果嶼是一哩第一個採訪的創業者,當時帶著也有點想要做什麼的心,戰戰兢兢進行第一次的品牌採訪,而子軒就像一位讓人不自覺卸下心防的前輩,溫柔、沉穩的分享著果嶼的一切,聽著子軒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勇敢不怕失敗的心態,在訪談過程中得到了很多鼓舞。擁有正向的心態、敏銳的洞察,外加想好了就做的執行力,我想,這就是子軒能成為創業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