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惘似乎是每個人一生無可避免的過程,我們都曾因迷惘而深陷其中,小至自身價值,大至人生規劃,各階段的迷惘型態也不盡相同,如何與迷惘共處、如何看待迷惘這件事,成了如今社會上的一個重要顯學。
韶沁是一位在藝術產業深耕的工作者,蓓蓓則是一位有著與跨國企業媒合能力的CRM,兩人的相似之處,皆是氣質獨特的細膩敏感,與對藝文產業的熱愛,因工作上的緣分而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擁有敏銳觀察力的兩人,除了相約參與藝文活動、討論展演的話題,彼此間也經常分享生活中的大小故事,包含自身對於迷惘的經驗與感悟。
迷惘的議題太過廣袤,韶沁和蓓蓓與我們從自身人格特質的切角開始談起。 「想太多!」兩人幾乎異口同聲的談論著,同樣性格纖細的兩人,這是她們對自我人格特質再貼切不過的形容詞。
小時候韶沁經常被大人說自己想太多,表現得體卻總讓人摸不透她的心思,甚至覺得她性格奸、心機重、城府深。似乎在大人的世界裡,敏感細膩是一個不太被鼓勵的特質。也許是生性嚴肅乖巧,韶沁覺得自己是一位在他人眼中無聊的小孩。「畢竟外向的孩子特別能吸引注意吧!」韶沁語氣淡然,臉上卻若有所思地苦笑著。
憶起每個階段的自己,韶沁接續著分享,自己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樣貌,並不總是安靜內斂,也有外向且充滿領導魅力的時候,也許與父母皆是教師的關係有關,不變的是她從小就是一位極端的完美主義者。對於過去的她來說,比起對自身性格的探究,她更經常花時間思考著該呈現什麼樣的面貌才會受別人喜歡?該如何完美扮演生命中不同的身份角色?
「我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幾乎在每個階段都會不斷地進行自我叩問,久而久之,便再也無法負荷如此極端狀態的自己了。」大二時的病況成了一個契機,提醒著韶沁緩下腳步,去面對長久積累下的自我課題,也因此挖掘了許多令她感到迷惘的議題。
談論起令她深刻的迷惘經驗,韶沁其實不太記得了,有可能是刻意地遺忘了那些複雜難解的事,但她知道自己的情緒其實還停留在那裡。而一談起情緒,記憶便漸漸地舒展開來。
「大二時我當上了系學會幹部,忙碌的生活加上追求完美的性格,導致當時的自己有點憂鬱傾向。除了自己性格的敏感細膩外,我也架構了一個需要符合的框架,然而這個框架深究下來,卻源自於社會所期待的標準,我卻不自知。當我達不到自己所設定的標準時,便無法肯定自己,腦中時不時地會冒出一些對自己充滿傷害性的言語。」她的倔強與不輕易放棄的性格,使得自己成了高自尊的載體,不願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脆弱與無能,韶沁聲音透露出一絲絲的壓抑,默默地道出一句:「學會懦弱這件事情好難。」
設限於自我價值的迷惘與社會的期待,韶沁的迷惘也體現在人生許多階段性的抉擇中。畢業後的韶沁雖應屆申請了研究所,當時的她卻於對未來的方向十分迷惘,面試時,教授一眼便看穿她的躊躇,建議她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思考自己的方向。教授的話猶如晨鐘,讓韶沁決定先踏入職場積累相關經驗。
將步調放緩的韶沁,回首當時拚盡全力的自己,發現她當時面對生活總是一絲不苟,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空白的縫隙,似乎總有某種焦慮的驅力推動著她,生活中只要哪裡出現一道光她便會全力去追尋,即使她也不確定那道光是不是自己所嚮往的未來。應該要達到什麼樣的成就?應該要站在什麼樣的位置?每一件事都應力求盡善盡美。總有這樣的念頭不斷地縈繞在她腦中。
與韶沁的狀況不同,關於自己容易想太多的性格,蓓蓓反而曾十分地厭棄過自己這樣的特質,覺得自己容易因生活中一些細微的刺激而使自己情緒波瀾,內耗自己精神的同時,也考驗著她的心理狀態。
談論起這些困擾,令她感觸最深的莫過於經常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迷惘的經歷。蓓蓓與我們頗析起自己的性格,從以前到現在,她並非那種特別善於交友的人,也了解自己其實不太需要過多的社交。積極的她,在每個階段也都會為自己設立想達成的目標,因生性敏感容易受他人干擾,於是下意識地降低自己的社交量,然而也因為如此,過去校園中的同儕總覺得蓓蓓是位難相處,眼中只有升學任務,勵志考進前三志願的無趣學生。
她評論著當時的自己:「或許當時的我根本沒有任何吸引力,所以別人也不想靠近吧。」類似的經歷,升上了大學後也發生了。
成為大一新鮮人時,蓓蓓便決心要出國當交換學生,開拓自己的視野。精進課業追求理想的同時,對人際關係的重視與花費的時間相對降低許多,然而她發現,當自己壓力大感到失落時、獲得肯定而充滿成就感時,無人能分享及理解的孤獨感成了一種迷惘,明明追尋卓越是種篤定的快樂,她卻踏實地體驗著孤獨所帶來的不適。在自我實現與社交需求的衝突下,她不禁開始懷疑,自己至今為止所有的選擇,究竟是否正確。
「或許我有比一般人還堅固的自我支持系統,但其實我還是有人際支持的需求,但過去的自己總會忽略這樣的訊息,總告訴自己是自己太不堅強了,才會需要他人的陪伴。」蓓蓓淺淺的笑了一下,語氣無奈的說道,似乎也為當時的自己感到心疼。
這樣困擾且自溺的狀態伴著蓓蓓好長一段歲月,從國外交換回來後,她便下定決心開啟自我覺察的旅程。首先,她透過閱讀大量的心理學書籍與文章,並與學校的諮商老師及朋友,討論其中的理論與心得,發現敏感與細膩,其實是一個十分中性的特質,造成她困擾的同時,事實上也為她帶來許多美好的經驗。例如,她能在學校的創作中,快速地發掘出不同的創作觀點;在與他人合作時,也能及時地抓到對方表達的核心議題與情緒,使自己能夠立即地調整溝通模式,事半功倍的完成許多任務。現在的蓓蓓漸漸地接納了自已這些特質,甚至連自我介紹也都會大方的介紹自己是位敏感細膩的女孩!
聽著蓓蓓的分享,韶沁似乎也想起了自己在職場上碰到的一些人際經驗。如今的她做著喜歡的藝術研究工作,每天都感到快樂且充盈,然而工作上的政治生態卻使她感到迷惘,喜歡的工作不能單純地喜歡,討厭的人際生態又不能置之不理,出社會後,職場中的人際關係也考驗著她的智慧。
蓓蓓與韶沁最後分享到,漸漸地長成一名成熟的大人後,她們慢慢地能更加從容地面對每一場社交,於是發現社交充其量只是一種選擇而已,然而這種選擇簡單卻也不易,「人際關係」就因爲是場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遊戲,所以充斥著許多複雜的情感連動,認知到太多的變因是自己不可控的,唯有將自己的需求擺在首要,了解並接納自己的特質,選擇優先照顧自己需求,才能從人際關係中的迷惘與困頓中走出,做出自己合適的「選擇」。
蓓蓓與韶沁排解迷惘的方式一個向內觀看,一個向外探尋。內向的韶沁眼神發亮地說:「文學!文學是現代人最需要的東西,那些無以言喻的感受,堵塞的情緒,能從文學中得到寬慰及同理。」從文學的世界充電後,便擁有直面自己脆弱的能量,可以用力的難過與哭泣,接著為自己設立難過與沈澱的停損點,擬定計畫,最後大步的朝目標邁進。
迷惘的心情,大多數人都是感到茫然且焦慮的,而蓓蓓卻持有不同的看法。回首過去,面對那些令人困擾且迷惘的議題時,那位十分純粹且投入其中的自己,是人生中很珍貴美麗的階段。外向的蓓蓓也分享了她排解迷惘的方法:「我很喜歡將自己至入大自然中,與大自然接觸可以幫助我脫離煩惱與思緒的糾纏。找找身邊離自己最近的綠地,抬頭看看天空,深呼吸慢慢地找回平靜,整頓好再繼續回到生活。」
她們談笑分享著自已對於迷惘的心得,歡快的氛圍帶動了原先稍顯沉悶的話題,彷彿能看到她們已與過去和解,並深深地擁抱每階段的自己。從個性、自我價值乃至人際議題,韶沁與蓓蓓透過對自我一層層的抽絲剝繭,將自己不同時期的迷惘如實呈現於我們眼前,與她們的對談,促使我們面對迷惘有了不同層次的見解,相信未來不論迷惘將以何種樣貌出現,如今的她們都有能量將之轉譯成人生的養分。
其實我認為迷惘不會消失,人生的路程中總會有著不同面向的迷惘、矛盾、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迷惘?以及學會即使面對迷惘,仍能靠自己找到方式排解,並與之共處。
我始終相信,縱使是走向遠路,只要不停下的前進著,終將會到終點,且能看見更多不同的旅途風景,慢慢來比較快,我們並沒有錯過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