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0車子到底是不是家裡的標配?

0020車子到底是不是家裡的標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早餐時,我和家人討論到設置私人停車場來增加收入的事。這讓我再次思考,車子究竟是資產還是負債。

從資產與負債的角度看車子

我從學會了「資產」與「負債」的概念後,便開始以此標準審視身邊的一切物品。資產,是那些能為我賺取金錢、時間、健康的東西;而負債,則是不斷消耗我資源的物品。根據這個標準,車子究竟屬於哪一類?

早餐桌上我們討論到了設置私人停車場增加收入這件事。隨著車輛數量的增加,對停車空間的需求也在上升。很多土地被建商買去蓋房,但停車位卻成為了一大問題。雙薪家庭往往擁有不止一台車,但車庫只能停一台,剩下的車就必須找地方擠進去。於是,私人停車場逐漸增多,一些人將閒置的家族土地開發成停車場,每月收取1000到1500元的費用。這對於那些不耕作土地的人來說,成了不錯的收入來源。

然而,對車主來說,停車費無疑是一筆額外的開銷。在市區,租一個停車位的費用可能高達2500元,再加上日常油費、保養費、保險費,車子每月的支出逐漸堆積起來。

車子,真的是家庭「必需品」嗎?

雖然對於一些行業,如計程車司機或貨運司機來說,車子是他們的生財工具,但對我這樣只用來上下班代步的人而言,它並不屬於資產。它幫我節省時間、提供方便,但在本質上,它更多地是一項負債,持續消耗著我的資源。

我家的情況更是如此。我爸有一輛30年的老車,至今哩程數還不到6萬,保養得很好。他一直堅持保留這輛車,理由是要用來接送我弟。但實際上,我弟一個月才回來一次,接送距離不過從麻豆到西港,搭計程車單趟300元,來回也不過600元,一年下來7200元就能解決問題。然而,保養一輛車的費用每年遠超過這個數字,還不包含保險和停車的問題。

城市與鄉鎮的對比:車子的必要性

住在郊區,沒有車確實不便。但如果住在市區,特別是像台南這樣的小城市,擁有一輛車反而成了累贅。市區道路狹窄,停車困難,停車費昂貴,開車反倒增加了不必要的煩惱。我甚至佩服那些在市區內開車的人,他們忍受著擁堵的道路和找不到車位的煩躁。相比之下,隨叫隨到的計程車似乎成了一個更方便的選擇。

重新審視購車需求

這讓我不禁思考,擁有車子是否真的必須?就像我家接送我弟的需求,若僅僅是一個月一次,搭計程車就能解決問題,那麼何必要保留那輛車呢?更何況,車子對我爸而言,早已失去了實際用途。或許,保留這輛老車,更多是出於對過去歲月的緬懷,而非實際需求。

結論:購車需理性思考

車子是否應該是家裡的「標配」,應該根據實際需求來決定。如果只是為了少數幾次的使用而購買,這樣的開銷是否真的值得?對我而言,購車的決定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是對生活方式的深思熟慮。與其負擔一輛幾乎不用的車,倒不如選擇更靈活的交通方式。


#與ChatGPT協作

avatar-img
徐曉梅的沙龍
54會員
293內容數
寫作是需要長時間訓練,希望用這個方式,建立每天良好的寫作習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徐曉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的家族經歷讓我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大舅舅因不熟悉教育和建築產業,導致事業失敗;外婆和爺爺則因缺乏法律知識而在土地交易中吃虧。想要避免同樣的錯誤,就必須在自己涉足的領域中精通知識。為此,我選擇使用 Heptabase 來累積知識,幫助我拆解各種複雜概念,形成可視化的資料庫,以便未來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兩年前,作者因想記錄教學與生活而開設粉絲專頁,並獲得許多的鼓勵。隨著行政工作壓力增加,寫作中斷,但內心的書寫渴望從未消失。作者受到「如實紀錄」的啟發,決定放下對完美的追求,專注於記錄真實的生活經驗。如今,作者選擇在不追求流量的情況下,為自己而寫,將書寫作為生活中的日常習慣,找回了最純粹的創作樂趣。
在職場上,「刷存在感」並不是一種炫耀或邀功的行為,而是一種持續確認和傳遞自己專業價值的方式。這種存在感並非單純要求別人看見我們在做什麼,而是透過不斷的對話、確認和專業呈現,讓周遭的人更深入理解我們的工作內容與價值。最近,我聽了一集「大人學」的Podcast,裡面舉了一個理髮體驗的例子,讓我對這個觀點
最近,我頻繁地使用ChatGPT來修改日記。相同的一篇日記,根據不同的指令,ChatGPT能產生多樣化的文章,每篇都質量極高,這讓我不禁讚嘆科技的神奇與強大。 因為我問的問題大致固定,所以我決定將常用的問題整理成「ChatGPT指令模板」。這樣,以後當我想詢問某個問題時,只需複製現成的模板,再稍作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畢竟,能夠在家鄉服務,陪伴爸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我有一個弟弟,他在新北市消防局工作,而我則是台南的教師。弟弟和爸媽一直希望他能調回台南,讓一家人能夠團聚,這似乎是他們一致的願望。然而,每次弟弟回來,我都感覺到家中的氣氛總有些緊張,甚至還會發生爭吵。這讓我十分不解:相處
成功,這個詞在人們心中往往與賺大錢、獲得名望、或是擁有穩定的工作聯繫在一起。然而,成功的真正意義其實遠比這些來得更深刻。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成功並不是一場與他人的較量,而是與自己內心目標的對話,與每一次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有關。 不為他人而活,為自己而拼 回想我的求學經歷,其實我也曾深陷與他人比較的
我的家族經歷讓我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大舅舅因不熟悉教育和建築產業,導致事業失敗;外婆和爺爺則因缺乏法律知識而在土地交易中吃虧。想要避免同樣的錯誤,就必須在自己涉足的領域中精通知識。為此,我選擇使用 Heptabase 來累積知識,幫助我拆解各種複雜概念,形成可視化的資料庫,以便未來能更好地應對挑戰。
兩年前,作者因想記錄教學與生活而開設粉絲專頁,並獲得許多的鼓勵。隨著行政工作壓力增加,寫作中斷,但內心的書寫渴望從未消失。作者受到「如實紀錄」的啟發,決定放下對完美的追求,專注於記錄真實的生活經驗。如今,作者選擇在不追求流量的情況下,為自己而寫,將書寫作為生活中的日常習慣,找回了最純粹的創作樂趣。
在職場上,「刷存在感」並不是一種炫耀或邀功的行為,而是一種持續確認和傳遞自己專業價值的方式。這種存在感並非單純要求別人看見我們在做什麼,而是透過不斷的對話、確認和專業呈現,讓周遭的人更深入理解我們的工作內容與價值。最近,我聽了一集「大人學」的Podcast,裡面舉了一個理髮體驗的例子,讓我對這個觀點
最近,我頻繁地使用ChatGPT來修改日記。相同的一篇日記,根據不同的指令,ChatGPT能產生多樣化的文章,每篇都質量極高,這讓我不禁讚嘆科技的神奇與強大。 因為我問的問題大致固定,所以我決定將常用的問題整理成「ChatGPT指令模板」。這樣,以後當我想詢問某個問題時,只需複製現成的模板,再稍作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畢竟,能夠在家鄉服務,陪伴爸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我有一個弟弟,他在新北市消防局工作,而我則是台南的教師。弟弟和爸媽一直希望他能調回台南,讓一家人能夠團聚,這似乎是他們一致的願望。然而,每次弟弟回來,我都感覺到家中的氣氛總有些緊張,甚至還會發生爭吵。這讓我十分不解:相處
成功,這個詞在人們心中往往與賺大錢、獲得名望、或是擁有穩定的工作聯繫在一起。然而,成功的真正意義其實遠比這些來得更深刻。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成功並不是一場與他人的較量,而是與自己內心目標的對話,與每一次自我實現的滿足感有關。 不為他人而活,為自己而拼 回想我的求學經歷,其實我也曾深陷與他人比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