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元視角到後現代反思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祈禱

祈禱

關於「善惡的相對性」。


「善與惡」自古以來就被視為道德哲學的核心議題。


然而,善惡並非絕對存在,也就是說沒有「絕對的善」。善與惡一直都以來是一種相對性的概念,取決於個人、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視角,即如老子名言「上善若水」;善水能利萬物,回頭卻也能淹萬物,即使水從不爭、不論功德,也不是水的意願。因此我認為在後現代非本質之下,所產生的多元化視角,能使我們反思進而帶來和平。(由其在宗教與政治上)。


就一般普偏來說,善與惡的判斷往往源自於他者的存在與社會規範。某些行為在一個文化中可能被視為善行,在另一個文化中卻可能被認為是惡行。


這種善惡的相對性,正是因為人們的價值觀念來自於其所處的社會結構和歷史背景。


例:某些原始部落將執行出草的戰士視為英雄,而現代社會可能將類似行為視為暴力和野蠻。兩者的差異並非出於行為本身的不同,而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文化價值系統對善與惡的定義不同。


在個體主觀層面上也十分明顯,人們的道德判斷往往受到自身立場、經歷與情感的影響,舉例來說,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人們的感知會有很大的差異。


例: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別人的好意可能被曲解為諷刺;而當一個人情緒高漲時,即便是指責也可能被當作建設性意見。這表明善與惡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主觀經驗,而非固定不變的標準。


此外,善與惡的相對性也反映在道德兩難的情境中。許多情況下,某些行為既可以被解讀為善,也可能被看作是惡。


例:在戰爭中,士兵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而殺戮,這行為對一方來說可能被視為英勇的善行,但在對立一方卻被視為冷酷的惡行。


這些情境即顯示善惡判斷的相對性,並在道德上無法用單一的善惡標準來判斷。


但這裡所表達的「善惡的相對性」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主觀或無法判定,而是提醒”道德判斷在不同情境下的複雜性。”

我們不應僅僅依賴普遍的道德規範來簡化對善惡的理解,而應該考量具體語境與各種因素。


就如「偽善」哪篇所論,善惡的相對性還涉及到個人的動機與意圖,「真正的善行」並不是出於對善的刻意追求,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現。


所以在面對各種判斷時,皆需以單一事件來評估、理解,而非直接簡化的套用大經驗、大敘事,哪種規訓的框架。這種後現代的相對性與多元視角,可以幫助身處在高度資訊科技的我們,更加全面地看待他人和自己;而不被大他者、社會秩序誆在僵死的意識形態牢籠。(由其在於宗教、政治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某某主義
7會員
62內容數
在哲學意義上,只有三個命題,「我是誰」、「愛是什麼」、「死亡的意義」。
某某主義的其他內容
2025/02/26
父母的消逝破碎了童年鏡中的倒影與父母象徵的堅固,更在身份裂縫中點燃重塑「我」的可能;伴侶的消散敲響了共享符號世界終章的鐘聲,使孤獨化作尋找新生命意義的起點;而當依附於符號的自我在終極真實前徹底瓦解,每一次破碎都孕育著重構存在的契機,我們在失落中重新書寫屬於自己的存在篇章。
Thumbnail
2025/02/26
父母的消逝破碎了童年鏡中的倒影與父母象徵的堅固,更在身份裂縫中點燃重塑「我」的可能;伴侶的消散敲響了共享符號世界終章的鐘聲,使孤獨化作尋找新生命意義的起點;而當依附於符號的自我在終極真實前徹底瓦解,每一次破碎都孕育著重構存在的契機,我們在失落中重新書寫屬於自己的存在篇章。
Thumbnail
2025/02/18
焦慮並非來自缺乏,而是來自過於接近真實。 當象徵秩序無法填補裂縫,我們被迫直面無法言說的核心,時間的穩定性也隨之瓦解。 我們常以為,焦慮來自於某種「缺乏」缺乏安全感、缺乏愛、缺乏控制。 然而,從拉岡的精神分析視角來看,焦慮的根源並不在於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過於接近真實」
Thumbnail
2025/02/18
焦慮並非來自缺乏,而是來自過於接近真實。 當象徵秩序無法填補裂縫,我們被迫直面無法言說的核心,時間的穩定性也隨之瓦解。 我們常以為,焦慮來自於某種「缺乏」缺乏安全感、缺乏愛、缺乏控制。 然而,從拉岡的精神分析視角來看,焦慮的根源並不在於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過於接近真實」
Thumbnail
2025/02/15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Thumbnail
2025/02/15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善與惡,自古以來是道德哲學的核心議題,但其判斷並非絕對。善與惡的概念因文化、社會與個體差異而呈現相對性,後現代的非本質主義思維,打破了固有的二元對立,促使我們以多元視角重新審視道德判斷。這種反思有助於我們在宗教與政治等複雜領域中,超越簡化的標準,促進更和諧的理解與共處。
Thumbnail
善與惡,自古以來是道德哲學的核心議題,但其判斷並非絕對。善與惡的概念因文化、社會與個體差異而呈現相對性,後現代的非本質主義思維,打破了固有的二元對立,促使我們以多元視角重新審視道德判斷。這種反思有助於我們在宗教與政治等複雜領域中,超越簡化的標準,促進更和諧的理解與共處。
Thumbnail
偽善並非單純的道德錯誤,而是一種源自內心矛盾的產物。善的定義伴隨著惡的產生,如同光與影相互依存。宗教、社會習俗以及人類的利己本能,都顯示出善惡的相對性。真正的善良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自然流露的表現。當我們超越善惡的界限,便能擺脫偽善的束縛,達到更真實的自我存在。
Thumbnail
偽善並非單純的道德錯誤,而是一種源自內心矛盾的產物。善的定義伴隨著惡的產生,如同光與影相互依存。宗教、社會習俗以及人類的利己本能,都顯示出善惡的相對性。真正的善良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自然流露的表現。當我們超越善惡的界限,便能擺脫偽善的束縛,達到更真實的自我存在。
Thumbnail
善事與惡事該如何界定呢? 做著善事,但心想著卻是惡事,這樣能算善事嗎? 做著惡事,但心想著卻是善事,這樣能算惡事嗎? 我們常以眼睛所看到的事來分辨是非對錯 但 真的是非對錯,又豈是那麼容易被判斷出來
Thumbnail
善事與惡事該如何界定呢? 做著善事,但心想著卻是惡事,這樣能算善事嗎? 做著惡事,但心想著卻是善事,這樣能算惡事嗎? 我們常以眼睛所看到的事來分辨是非對錯 但 真的是非對錯,又豈是那麼容易被判斷出來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三章 第三節
Thumbnail
『如果我們想以新的角度來看問題,就需要學會透過雙極鏡來看事情。每當我們觀察時,就必須學習看相反的一極。我們內在的眼睛必須學習「擺動」,才能避開單向的錯覺,而達到真正的認識。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中這麼說: 任何人說「美麗」的同時, 也產生了醜陋。 任何人說「良善」的同時, 也產生了不善。
Thumbnail
『如果我們想以新的角度來看問題,就需要學會透過雙極鏡來看事情。每當我們觀察時,就必須學習看相反的一極。我們內在的眼睛必須學習「擺動」,才能避開單向的錯覺,而達到真正的認識。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中這麼說: 任何人說「美麗」的同時, 也產生了醜陋。 任何人說「良善」的同時, 也產生了不善。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一章 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一章 第二節
Thumbnail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筆者接下來想嘗試用圖形般的模型來表達出四維的概念,就像做簡報一樣如果有圖形就能令人更容易理解。首先,禮義廉恥是四個字,需要四種狀態的模型,想到可以使用帶有陰、陽色彩的圍棋子。筆者從這裡開始就使用圍棋建立一個可以解釋禮義廉恥的模型。
Thumbnail
筆者接下來想嘗試用圖形般的模型來表達出四維的概念,就像做簡報一樣如果有圖形就能令人更容易理解。首先,禮義廉恥是四個字,需要四種狀態的模型,想到可以使用帶有陰、陽色彩的圍棋子。筆者從這裡開始就使用圍棋建立一個可以解釋禮義廉恥的模型。
Thumbnail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Thumbnail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Thumbnail
「相對」與「絕對」是一組對立的概念,通常會和我們前一篇討論的「主觀」與「客觀」對照,但我認為把「相對與絕對」和「主觀與客觀」分開來談,對於進一步掌握倫理學意旨,是很有幫助的。
Thumbnail
「相對」與「絕對」是一組對立的概念,通常會和我們前一篇討論的「主觀」與「客觀」對照,但我認為把「相對與絕對」和「主觀與客觀」分開來談,對於進一步掌握倫理學意旨,是很有幫助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