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焦慮:凝視真實的深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焦慮並非來自缺乏,而是來自過於接近真實。當象徵秩序無法填補裂縫,我們被迫直面無法言說的核心,時間的穩定性也隨之瓦解。


當象徵崩潰,我們將直面真實的震撼


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裡,總將焦慮歸因於缺乏;缺乏安全感、愛、或控制力

然而,若從拉岡的精神分析視角來看,焦慮的根源並非單純來自失去某種「東西」,而在於當我們過於接近那無法被完全象徵化的「真實」時,內心的結構便會崩解。

也就是說,焦慮來源於當象徵秩序(即語言、文化、社會規範等構成的秩序)無法填補存在裂縫,我們就會被迫面對那無法言說的核心。

就像柏拉圖的洞穴論,我們可以試著想像一下,當我們從洞內試著往外探索時,離洞口越近所感受到的情緒與感受就越發的複雜,我們可能聽到來至外界的鳥叫聲,也可能聞到新鮮氣味,哪種窘迫與對於未知的恐懼所產生的情緒,即是焦慮。

柏拉圖描述一群人從小被囚禁在洞穴內,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這些影子來自背後的火光投射。他們誤以為這些影子就是全部的現實,直到有一天,一個人掙脫束縛走出洞穴,發現洞外的真實世界——太陽、實體物品才是真正的存在。當他回到洞穴試圖告訴其他人真相時,反而被嘲笑甚至遭受攻擊。



象徵秩序與真實的區隔


我們日常生活的基礎建立在一個由語言、社會規則與價值觀所構成的象徵秩序之上。透過這個秩序,我們理解世界、認識自我,也為各種情感與經驗賦予了符號化的意義。

例如,一個人如果長期以「成功」作為自我認同的重要標準,便依賴這個象徵來定義自我與價值。


拉岡將人的存在劃分為三個層次:

想像界:透過鏡像與幻想構成的自我形象。

象徵界:以語言、規範和文化為基礎,賦予我們社會角色與意義。

真實界:那無法被語言捕捉、無法完全象徵化的存在。

(也可稱爲鏡象界、符號界、實在界)

大部分時間,我們都生活在想像界與象徵界中,而只有當我們遭遇極端創傷、面對死亡或對自我存在產生深刻懷疑時,才會被迫碰觸到那個「真實界」

這種過於接近真實的狀態,正是焦慮產生的源頭。


焦慮的本質:面對無法言說的核心


當我們試圖用象徵秩序來解釋或填補內心的裂縫時,總會發現語言與符號具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情感無法完全象徵化:

一個人若因為「應該」感到快樂而壓抑內心的空虛,當內心體驗無法被現有語言充分描述時,這種無法象徵化的經驗便會引發焦慮。

死亡與經驗邊界:

我們雖嘗試用宗教、哲學與科學等等不同的面向來解釋死亡,但死亡的「真實」始終超越這些符號系統的界限。

當面對這樣的極限經驗時,無法用語言言說的恐懼與無助會轉化為深刻的焦慮。

此外,當個人失去原本用以建立自我認同的象徵(如因破產而失去「成功人士」的標籤)時,他便無法再從象徵秩序中獲得安全感,進而被迫直面那無法被填補的存在裂縫,焦慮隨之而生。


焦慮與時間感知的瓦解


焦慮不僅影響我們對自身與世界的理解,也深刻改變我們對時間的感知。

通常,我們將時間視為線性排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然而,當焦慮湧現時,這種線性結構會顯得不穩定。

創傷的停滯:

經歷重大失落或創傷的人,往往會陷入對過去的無限回溯,心理時間停滯於過去,使得時間一直在一個混沌的狀態,未來也變得模糊且難以企及。

未來的不確定:

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個體將感受不到時間的線性,而失去了原有的連續性與方向感,現在與未來之間並不相連。

這種對時間的失序體驗,進一步加劇了焦慮,因為當我們無法在時間中找到連續與穩定的自我認同時,內心的不安便油然而生。


與焦慮共存:真實的探索


焦慮並非僅僅是一種負面情緒,它更像是我們與真實界接觸後的自然反應。

當象徵秩序無法再為我們提供足夠的解釋與安撫時,我們就必須面對那個「無法言說的核心」。無論是對自我存在的疑問、對死亡的恐懼,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正因如此,焦慮無法被徹底消除;它是我們接觸真實、體驗存在本質的痕跡。

簡言之,當象徵崩潰,我們被迫直面那個真正無法言說的深淵時,焦慮便由此而生。焦慮並非源於具體的缺乏,而是當象徵秩序失效、我們過於接近那無法符號化的真實時,自然而然的反應。

這種焦慮同時也重塑了我們對時間的認知,使得過去、現在與未來變得難以捉摸。理解這一點,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從容地面對存在的不確定性,並在其中探索出重新定義自我與生活的可能性。



avatar-img
6會員
42內容數
真正哲學意義上的命題,只有愛與死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某某主義 的其他內容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一個人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是主體思想外溢到象徵界的一種顯現。 它既是個體內在思想的圖示,又是他者賦與的標誌,更是主體在大他者凝視下的異化表徵。 這樣的氣質,既在場又不在場,既真實又虛幻,是思想、欲望與符號世界的交織。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一個人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是主體思想外溢到象徵界的一種顯現。 它既是個體內在思想的圖示,又是他者賦與的標誌,更是主體在大他者凝視下的異化表徵。 這樣的氣質,既在場又不在場,既真實又虛幻,是思想、欲望與符號世界的交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焦慮的反面是具體。 在得到APP上看到這句話,十分有共鳴。 每當事情一多,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又有限, 總會燃起焦慮的情緒。 以前總是會想很多, 但經驗上其實這些想太多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可能事情的確都有命運的安排, 該怎樣發生的事情就會怎樣發生。 事
Thumbnail
焦慮絕對正常,而且複雜得迷人,它更是許多當代尖端心理學研究與臨床實務的焦點。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焦慮本質的權威性指南,更是引領你認識這種人類最普遍,也最重要情緒的入門讀本。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個體的杏仁核反應過於敏感時,可能會導致過度焦慮。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特質及過去經驗也對焦慮產生影響。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可幫助找到焦慮的源頭。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Thumbnail
「把焦慮寫下來,就不會焦慮了嗎?」 如果是,我想是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脈絡梳理和自我對話,對焦慮來源產生更清晰的視角,或許它的本質仍是問題,但至少,問題被看清楚了。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情況呢?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焦慮的反面是具體。 在得到APP上看到這句話,十分有共鳴。 每當事情一多,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又有限, 總會燃起焦慮的情緒。 以前總是會想很多, 但經驗上其實這些想太多的事情都不會發生。 可能事情的確都有命運的安排, 該怎樣發生的事情就會怎樣發生。 事
Thumbnail
焦慮絕對正常,而且複雜得迷人,它更是許多當代尖端心理學研究與臨床實務的焦點。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焦慮本質的權威性指南,更是引領你認識這種人類最普遍,也最重要情緒的入門讀本。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焦慮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當個體的杏仁核反應過於敏感時,可能會導致過度焦慮。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特質及過去經驗也對焦慮產生影響。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可幫助找到焦慮的源頭。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中,焦慮情緒常常出現在我們面對壓力、未知、無法預期、無法掌控的情境時。這些感受雖然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機制,但在頻率與強度超出常態時,可能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危害身心平衡。下一篇文章將整理焦慮時的生理、心理和行為變化。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我們意識到悲慘未來的恐怖,認為平靜可能會被打破的那種心理的不安全感與壓力感。我們會感到不安、某種危險、心慌、坐不住、壓力,忍不住的猜測可能的情況、不斷試圖拼湊線索、尋找讓自己安定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安全感,源於「意識到」,這代表著危機與悲慘未來並不一定真實存在,而是我們「認為存在」。
Thumbnail
「把焦慮寫下來,就不會焦慮了嗎?」 如果是,我想是因為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脈絡梳理和自我對話,對焦慮來源產生更清晰的視角,或許它的本質仍是問題,但至少,問題被看清楚了。 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情況呢?
Thumbnail
生活裡有數不清的時刻感到焦慮,或許是工作狀態,也可能是日子裡的瑣事,有時候當下的問題解決,心情就會跟著平復,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種「習慣性焦慮」,一旦這樣的情緒起伏來來去去,焦慮的範圍會隨之擴大,程度也將慢慢上升。 你可能會意識到焦慮的存在,也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焦慮,在每個無法坦誠快樂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