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然而,無論是因為匱乏感、內心的不滿,還是對利益得失過於敏感,過度計較的人往往過得並不快樂。
1. 計較來自「匱乏感」與「交換愛的錯覺」
許多人之所以容易計較,是因為內心長期處於匱乏狀態,尤其是在童年經歷過情感上的忽視或缺失時,他們可能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信念:「我要比別人有錢,才能被愛; 我要比別人有能力,才會被重視」,這在邏輯上來說,前提已經犯了錯誤。
然而,這類人通常是大眾眼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他們往往努力付出,甚至在親密關係或友情中投入大量心力,很在意別人的感受,有事請求都會盡心盡力,因此也會期待能夠換來相應的愛與回報。
但當他們的期待落空時,內心便會產生強烈的不平衡感,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關愛、於是開始會關注、計較對方是否給予了相同等值的重視、關愛與回報。
這種計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對愛的渴求。
他們並非天生愛計較,而是因為曾經無法獲得無條件的愛,感受不到被人喜愛或重視,才會不斷透過計算來確保自己的付出不會白費。
然而,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交換得來的,當一個人過度計較愛的回報時,反而容易讓關係變得緊張,甚至阻礙自己獲得真正的情感連結。
2. 計較來自「控制欲」與「不安全感」
另一種計較則與內心的不安全感有關。
這類人可能帶著自大或自卑的特質,習慣於掌控環境與人際關係,並且對於利益得失異常敏感。
他們認為,只有透過計算與掌控,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吃虧」。他們多是唯物主義者,可能崇拜金錢或高品質的物質生活,追求快樂與權力所帶來的快感。
然而,這種思維模式,往往會讓他們陷入得失焦慮,因為世界本來就是無法完全掌控的,當現實與自己的計算不符時,內心的不安與憤怒便會油然而生。
這類人不一定是缺愛,而是害怕自己被剝奪、害怕損失,所以在每一個細節上都斤斤計較。
他們可能會在工作中處處爭取利益,在友情或愛情中強調「公平對等」,但是又總能看到他們在生活瑣事上與人爭論不休。
由其是當自己要消費或是付出的時候,他們總會搶先一步提出要求或是站到比較有利的位子,我個人是把這類人稱為「關係界的秃鷹」。
然而,過度計較的結果,往往不是獲得更多,而是失去更多,因為這樣的心態容易在人際關係中,迎來虛假的情感、純利益的關係與臭味相投的秃鷹。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計較,其實都會對個人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有研究顯示,長期沉浸在比較與計算得失的思維中,會增加焦慮感,感到壓力,甚至影響壽命。
這是因為計較本質上是一種消耗,讓大腦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影響情緒穩定。
在人際層面,計較也會讓人變得過於防禦,難以真正信任他人,也難以得到他人的信任,進而影響關係的質量。(當然有些人,並不在意質量而是在意數量)
人際關係的建立,本來就是基於某種程度的信任與包容,當一個人過於計較,對方也會感受到壓力,最終導致互動變得僵化,甚至關係破裂。
意識到「計較」的根源
當你發現自己因為某件事感到不平衡時,試著問問自己:「我是害怕失去,還是渴望愛?」 當你理解自己的動機,找出導致不平衡的發源地,就能更有意識地調整心態。
學會不反應「適度隨性」
我們所處的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與完美,過度計較反而會讓自己陷入負面循環,隨性一點反而自在,若以佛學的概念來說,即是不執著;當我們不在執著瑣事的時候,反而能換來更大的自由與內心的平靜。
改變「愛的交換模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計較付出與回報,試著去思考:「對於某些人、某些關係,我是否能夠不帶任何條件地愛?」 ,因為當你學會從內心給予,而不是期待交換與所取,愛才會真正流動起來。
建立安全感與「存在感」
許多計較來自於對未來或事件的不確定性與焦慮,當你對自己的人生更有掌控感時(例如在現實生活建立財務規劃、在精神層面強化自我價值感),你會發現自己對於外在世界的看法也就不再那麼在意,而回到自我原本不內耗的節奏,
計較,不見得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在政治與商業關係中、在工作上與對方計較、議價、為我方爭取更多利益,反而是一種工作能力的展現與強勢的象徵。
但是若是延伸到家庭生活裡、日常瑣事上、親友交際圈,則都是內心的負能量;某種匱乏的投射。
當我們過度沉溺執著於計較時,只會讓自己活得更累、更焦慮,這當中也可能產生一些心理學上的症狀,如憂鬱症、焦慮症、嚴重點可能成為導致思覺失調症的誘因。
因此,與其在無止盡的比較與計算中消耗掉自己,不如開始學習放下對「絕對公平」的執念與「不能吃虧」的執著。把自我的能量留給生命中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物。
當那天我們不再因得失而困擾時,不在爲瑣事而焦慮時,內心才能真正獲得平靜,而這份平靜,正是你所渴望的幸福真正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