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較」的心靈解析:匱乏感、愛的錯覺與關係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然而,無論是因為匱乏感、內心的不滿,還是對利益得失過於敏感,過度計較的人往往過得並不快樂。


計較的兩種心理根源


1. 計較來自「匱乏感」與「交換愛的錯覺」

許多人之所以容易計較,是因為內心長期處於匱乏狀態,尤其是在童年經歷過情感上的忽視或缺失時,他們可能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信念:「我要比別人有錢,才能被愛; 我要比別人有能力,才會被重視」,這在邏輯上來說,前提已經犯了錯誤。

然而,這類人通常是大眾眼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他們往往努力付出,甚至在親密關係或友情中投入大量心力,很在意別人的感受,有事請求都會盡心盡力,因此也會期待能夠換來相應的愛與回報。

但當他們的期待落空時,內心便會產生強烈的不平衡感,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關愛、於是開始會關注、計較對方是否給予了相同等值的重視、關愛與回報。


這種計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對愛的渴求。

他們並非天生愛計較,而是因為曾經無法獲得無條件的愛,感受不到被人喜愛或重視,才會不斷透過計算來確保自己的付出不會白費。

然而,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交換得來的,當一個人過度計較愛的回報時,反而容易讓關係變得緊張,甚至阻礙自己獲得真正的情感連結。


2. 計較來自「控制欲」與「不安全感」


另一種計較則與內心的不安全感有關。這類人可能帶著自大或自卑的特質,習慣於掌控環境與人際關係,並且對於利益得失異常敏感。

他們認為,只有透過計算與掌控,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吃虧」。他們多是唯物主義者,可能崇拜金錢或高品質的物質生活,追求快樂與權力所帶來的快感。

然而,這種思維模式,往往會讓他們陷入得失焦慮,因為世界本來就是無法完全掌控的,當現實與自己的計算不符時,內心的不安與憤怒便會油然而生。


這類人不一定是缺愛,而是害怕自己被剝奪、害怕損失,所以在每一個細節上都斤斤計較。

他們可能會在工作中處處爭取利益,在友情或愛情中強調「公平對等」,但是又總能看到他們在生活瑣事上與人爭論不休。

由其是當自己要消費或是付出的時候,他們總會搶先一步提出要求或是站到比較有利的位子,我個人是把這類人稱為「關係界的秃鷹」

然而,過度計較的結果,往往不是獲得更多,而是失去更多,因為這樣的心態容易在人際關係中,迎來虛假的情感、純利益的關係與臭味相投的秃鷹。


過度計較的心理代價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計較,其實都會對個人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有研究顯示,長期沉浸在比較與計算得失的思維中,會增加焦慮感,感到壓力,甚至影響壽命。

這是因為計較本質上是一種消耗,讓大腦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影響情緒穩定。


在人際層面,計較也會讓人變得過於防禦,難以真正信任他人,也難以得到他人的信任,進而影響關係的質量。(當然有些人,並不在意質量而是在意數量)

人際關係的建立,本來就是基於某種程度的信任與包容,當一個人過於計較,對方也會感受到壓力,最終導致互動變得僵化,甚至關係破裂。


如何減少計較,活得更輕鬆?


意識到「計較」的根源

當你發現自己因為某件事感到不平衡時,試著問問自己:「我是害怕失去,還是渴望愛?」 當你理解自己的動機,找出導致不平衡的發源地,就能更有意識地調整心態。


學會不反應「適度隨性」

我們所處的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與完美,過度計較反而會讓自己陷入負面循環,隨性一點反而自在,若以佛學的概念來說,即是不執著;當我們不在執著瑣事的時候,反而能換來更大的自由與內心的平靜。


改變「愛的交換模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計較付出與回報,試著去思考:「對於某些人、某些關係,我是否能夠不帶任何條件地愛?」 ,因為當你學會從內心給予,而不是期待交換與所取,愛才會真正流動起來。


建立安全感與「存在感」

許多計較來自於對未來或事件的不確定性與焦慮,當你對自己的人生更有掌控感時(例如在現實生活建立財務規劃、在精神層面強化自我價值感),你會發現自己對於外在世界的看法也就不再那麼在意,而回到自我原本不內耗的節奏,


計較的重構


計較,不見得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在政治與商業關係中、在工作上與對方計較、議價、為我方爭取更多利益,反而是一種工作能力的展現與強勢的象徵。

但是若是延伸到家庭生活裡、日常瑣事上、親友交際圈,則都是內心的負能量;某種匱乏的投射。

當我們過度沉溺執著於計較時,只會讓自己活得更累、更焦慮,這當中也可能產生一些心理學上的症狀,如憂鬱症、焦慮症、嚴重點可能成為導致思覺失調症的誘因。


因此,與其在無止盡的比較與計算中消耗掉自己,不如開始學習放下對「絕對公平」的執念與「不能吃虧」的執著。把自我的能量留給生命中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物。

當那天我們不再因得失而困擾時,不在爲瑣事而焦慮時,內心才能真正獲得平靜,而這份平靜,正是你所渴望的幸福真正來源。


avatar-img
6會員
42內容數
真正哲學意義上的命題,只有愛與死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某某主義 的其他內容
一個人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是主體思想外溢到象徵界的一種顯現。 它既是個體內在思想的圖示,又是他者賦與的標誌,更是主體在大他者凝視下的異化表徵。 這樣的氣質,既在場又不在場,既真實又虛幻,是思想、欲望與符號世界的交織。
一個人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是主體思想外溢到象徵界的一種顯現。 它既是個體內在思想的圖示,又是他者賦與的標誌,更是主體在大他者凝視下的異化表徵。 這樣的氣質,既在場又不在場,既真實又虛幻,是思想、欲望與符號世界的交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探討現代社會盛行的心靈成長課程,從自我認同的觀點分析其成效與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此類課程透過特定語言、體驗框架和社群支持,創造短期的自我轉變假象,但若缺乏內在轉化,容易導致自我認同崩解。文章強調真正成長來自內在而非速成,需建立在自我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並透過長期實踐逐步建立穩定的自我。
  這幾天心靈成長課程再次引起討論,課程被詬病的點主要是課程資訊不夠透明、收費昂貴、感覺被心理學技巧PUA、類直銷要學員拉人上課,以及疑似邪教的洗腦模式等等。參加過的網紅對此意見不一,愛莉莎莎和福爾思庭一起公開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基本上同意上述爭議,並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察覺異狀、逃離關係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沒有人能夠將心態與做事情的能力程度抽離、獨立劃分來拆開剖析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當心中有憤怒攢積的時候,通常不是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失去了信任與平衡。當雙方各持己見,而其一方用了拉攏第三方來贊同自己看法,再將第三方說法來決定事情的走向,這類人是否心機太深? 有必要活得如此虛假?當自己不斷地往這個方向思考就會阻斷自己的成長。而是接受對方的模樣,因為不過就是如此了,還
沒有人能夠將心態與做事情的能力程度抽離、獨立劃分來拆開剖析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