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較」的心靈解析:匱乏感、愛的錯覺與關係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然而,無論是因為匱乏感、內心的不滿,還是對利益得失過於敏感,過度計較的人往往過得並不快樂。


計較的兩種心理根源


1. 計較來自「匱乏感」與「交換愛的錯覺」

許多人之所以容易計較,是因為內心長期處於匱乏狀態,尤其是在童年經歷過情感上的忽視或缺失時,他們可能會形成一種錯誤的信念:「我要比別人有錢,才能被愛; 我要比別人有能力,才會被重視」,這在邏輯上來說,前提已經犯了錯誤。

然而,這類人通常是大眾眼中的好好先生、好好小姐,他們往往努力付出,甚至在親密關係或友情中投入大量心力,很在意別人的感受,有事請求都會盡心盡力,因此也會期待能夠換來相應的愛與回報。

但當他們的期待落空時,內心便會產生強烈的不平衡感,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關愛、於是開始會關注、計較對方是否給予了相同等值的重視、關愛與回報。


這種計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對愛的渴求。

他們並非天生愛計較,而是因為曾經無法獲得無條件的愛,感受不到被人喜愛或重視,才會不斷透過計算來確保自己的付出不會白費。

然而,真正的愛從來不是交換得來的,當一個人過度計較愛的回報時,反而容易讓關係變得緊張,甚至阻礙自己獲得真正的情感連結。


2. 計較來自「控制欲」與「不安全感」


另一種計較則與內心的不安全感有關。這類人可能帶著自大或自卑的特質,習慣於掌控環境與人際關係,並且對於利益得失異常敏感。

他們認為,只有透過計算與掌控,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吃虧」。他們多是唯物主義者,可能崇拜金錢或高品質的物質生活,追求快樂與權力所帶來的快感。

然而,這種思維模式,往往會讓他們陷入得失焦慮,因為世界本來就是無法完全掌控的,當現實與自己的計算不符時,內心的不安與憤怒便會油然而生。


這類人不一定是缺愛,而是害怕自己被剝奪、害怕損失,所以在每一個細節上都斤斤計較。

他們可能會在工作中處處爭取利益,在友情或愛情中強調「公平對等」,但是又總能看到他們在生活瑣事上與人爭論不休。

由其是當自己要消費或是付出的時候,他們總會搶先一步提出要求或是站到比較有利的位子,我個人是把這類人稱為「關係界的秃鷹」

然而,過度計較的結果,往往不是獲得更多,而是失去更多,因為這樣的心態容易在人際關係中,迎來虛假的情感、純利益的關係與臭味相投的秃鷹。


過度計較的心理代價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計較,其實都會對個人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有研究顯示,長期沉浸在比較與計算得失的思維中,會增加焦慮感,感到壓力,甚至影響壽命。

這是因為計較本質上是一種消耗,讓大腦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影響情緒穩定。


在人際層面,計較也會讓人變得過於防禦,難以真正信任他人,也難以得到他人的信任,進而影響關係的質量。(當然有些人,並不在意質量而是在意數量)

人際關係的建立,本來就是基於某種程度的信任與包容,當一個人過於計較,對方也會感受到壓力,最終導致互動變得僵化,甚至關係破裂。


如何減少計較,活得更輕鬆?


意識到「計較」的根源

當你發現自己因為某件事感到不平衡時,試著問問自己:「我是害怕失去,還是渴望愛?」 當你理解自己的動機,找出導致不平衡的發源地,就能更有意識地調整心態。


學會不反應「適度隨性」

我們所處的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與完美,過度計較反而會讓自己陷入負面循環,隨性一點反而自在,若以佛學的概念來說,即是不執著;當我們不在執著瑣事的時候,反而能換來更大的自由與內心的平靜。


改變「愛的交換模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計較付出與回報,試著去思考:「對於某些人、某些關係,我是否能夠不帶任何條件地愛?」 ,因為當你學會從內心給予,而不是期待交換與所取,愛才會真正流動起來。


建立安全感與「存在感」

許多計較來自於對未來或事件的不確定性與焦慮,當你對自己的人生更有掌控感時(例如在現實生活建立財務規劃、在精神層面強化自我價值感),你會發現自己對於外在世界的看法也就不再那麼在意,而回到自我原本不內耗的節奏,


計較的重構


計較,不見得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在政治與商業關係中、在工作上與對方計較、議價、為我方爭取更多利益,反而是一種工作能力的展現與強勢的象徵。

但是若是延伸到家庭生活裡、日常瑣事上、親友交際圈,則都是內心的負能量;某種匱乏的投射。

當我們過度沉溺執著於計較時,只會讓自己活得更累、更焦慮,這當中也可能產生一些心理學上的症狀,如憂鬱症、焦慮症、嚴重點可能成為導致思覺失調症的誘因。


因此,與其在無止盡的比較與計算中消耗掉自己,不如開始學習放下對「絕對公平」的執念與「不能吃虧」的執著。把自我的能量留給生命中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物。

當那天我們不再因得失而困擾時,不在爲瑣事而焦慮時,內心才能真正獲得平靜,而這份平靜,正是你所渴望的幸福真正來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2025/05/12
//bit.ly/4jSjqDT //bit.ly/4dgZp7h //bit.ly/4m9Vi0O //bit.ly/4miU0ku
avatar-img
某某主義
7會員
52內容數
在哲學意義上,只有三個命題,「我是誰」、「愛是什麼」、「死亡的意義」。
某某主義的其他內容
2025/02/26
父母的消逝破碎了童年鏡中的倒影與父母象徵的堅固,更在身份裂縫中點燃重塑「我」的可能;伴侶的消散敲響了共享符號世界終章的鐘聲,使孤獨化作尋找新生命意義的起點;而當依附於符號的自我在終極真實前徹底瓦解,每一次破碎都孕育著重構存在的契機,我們在失落中重新書寫屬於自己的存在篇章。
Thumbnail
2025/02/26
父母的消逝破碎了童年鏡中的倒影與父母象徵的堅固,更在身份裂縫中點燃重塑「我」的可能;伴侶的消散敲響了共享符號世界終章的鐘聲,使孤獨化作尋找新生命意義的起點;而當依附於符號的自我在終極真實前徹底瓦解,每一次破碎都孕育著重構存在的契機,我們在失落中重新書寫屬於自己的存在篇章。
Thumbnail
2025/02/18
焦慮並非來自缺乏,而是來自過於接近真實。 當象徵秩序無法填補裂縫,我們被迫直面無法言說的核心,時間的穩定性也隨之瓦解。 我們常以為,焦慮來自於某種「缺乏」缺乏安全感、缺乏愛、缺乏控制。 然而,從拉岡的精神分析視角來看,焦慮的根源並不在於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過於接近真實」
Thumbnail
2025/02/18
焦慮並非來自缺乏,而是來自過於接近真實。 當象徵秩序無法填補裂縫,我們被迫直面無法言說的核心,時間的穩定性也隨之瓦解。 我們常以為,焦慮來自於某種「缺乏」缺乏安全感、缺乏愛、缺乏控制。 然而,從拉岡的精神分析視角來看,焦慮的根源並不在於我們失去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過於接近真實」
Thumbnail
2025/01/16
一個人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是主體思想外溢到象徵界的一種顯現。 它既是個體內在思想的圖示,又是他者賦與的標誌,更是主體在大他者凝視下的異化表徵。 這樣的氣質,既在場又不在場,既真實又虛幻,是思想、欲望與符號世界的交織。
Thumbnail
2025/01/16
一個人自然散發出的「氣質」,是主體思想外溢到象徵界的一種顯現。 它既是個體內在思想的圖示,又是他者賦與的標誌,更是主體在大他者凝視下的異化表徵。 這樣的氣質,既在場又不在場,既真實又虛幻,是思想、欲望與符號世界的交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Thumbnail
計較,是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流露的行為。 有些人計較金錢、時間、感情的付出與回報,而有些人則斤斤計較別人的態度與對待自己是否公平。 這種行為有時來自缺愛,有時來自不安全感,甚至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
Thumbnail
每當在諮商中談到嫉妒的話題,來談者總離不開難受卻又難以控制的焦躁與不滿的情緒。 其實在諮商中,最怕遇到這樣類型的案主,為什麼呢? 當我的案主對我說出:我沒有辦法,我就是會這樣想時⋯ 都會讓我心中警鈴大作,有意識到事情變的棘手起來。 為什麼? 其實會來會談的人,大多是有改變動機的,他們渴望生活有改善,
Thumbnail
每當在諮商中談到嫉妒的話題,來談者總離不開難受卻又難以控制的焦躁與不滿的情緒。 其實在諮商中,最怕遇到這樣類型的案主,為什麼呢? 當我的案主對我說出:我沒有辦法,我就是會這樣想時⋯ 都會讓我心中警鈴大作,有意識到事情變的棘手起來。 為什麼? 其實會來會談的人,大多是有改變動機的,他們渴望生活有改善,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相處,常會因為計較而傷和氣。好的計較,像是同事之間聚餐,難免共享一些餐點,費用均分,公平;薪資單上為何多扣了一筆以前沒出現過的名目,這個該計較,快找人事部門問清楚;上菜市場總愛討價還價,買青菜還要再送把蔥才肯罷休,貪小便宜過度計較,不可取;對家人的付出,若也要錙珠必較、不時用錢來衡量⋯⋯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相處,常會因為計較而傷和氣。好的計較,像是同事之間聚餐,難免共享一些餐點,費用均分,公平;薪資單上為何多扣了一筆以前沒出現過的名目,這個該計較,快找人事部門問清楚;上菜市場總愛討價還價,買青菜還要再送把蔥才肯罷休,貪小便宜過度計較,不可取;對家人的付出,若也要錙珠必較、不時用錢來衡量⋯⋯
Thumbnail
在你成長的路上,會一不小心就出現「比較」心態嗎? 愛比較的背後,或許訴說的只是你對現況的不滿、你對更好未來的渴望、你對嚮往生活的期待,只是當「別人有、你還沒有」的心態出現時,就會更多了一層「嫉妒」的情緒在裡面,如果又加上「他憑什麼」的不平衡心態時,讓單純的「嚮往、渴望」多了更多複雜的情緒在裡面
Thumbnail
在你成長的路上,會一不小心就出現「比較」心態嗎? 愛比較的背後,或許訴說的只是你對現況的不滿、你對更好未來的渴望、你對嚮往生活的期待,只是當「別人有、你還沒有」的心態出現時,就會更多了一層「嫉妒」的情緒在裡面,如果又加上「他憑什麼」的不平衡心態時,讓單純的「嚮往、渴望」多了更多複雜的情緒在裡面
Thumbnail
昨天有個朋友提到,她懷疑自己想與人競爭是因為內心有匱乏感,但當不刻意去競爭,她又怕自己這樣會不會太消極了? 那麼是不是放棄競爭就沒事了,或者認為喜愛競爭的話太不政治正確?
Thumbnail
昨天有個朋友提到,她懷疑自己想與人競爭是因為內心有匱乏感,但當不刻意去競爭,她又怕自己這樣會不會太消極了? 那麼是不是放棄競爭就沒事了,或者認為喜愛競爭的話太不政治正確?
Thumbnail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事是一直很想擺脫但卻擺脫不了的,「比較」絕對是我的答案之一。 好多事情都可以激起我的比較心,當旁邊的人表現得比較優秀的時候、當別人口中讚美的對象不是我的時候、當實質上的肯定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常都會有「我是不是表現得很糟糕」的念頭出現,好像「沒有受到肯
Thumbnail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事是一直很想擺脫但卻擺脫不了的,「比較」絕對是我的答案之一。 好多事情都可以激起我的比較心,當旁邊的人表現得比較優秀的時候、當別人口中讚美的對象不是我的時候、當實質上的肯定沒有發生在我身上的時候,我常都會有「我是不是表現得很糟糕」的念頭出現,好像「沒有受到肯
Thumbnail
相處是要多多體諒,互相幫忙與照應的一個模樣。
Thumbnail
相處是要多多體諒,互相幫忙與照應的一個模樣。
Thumbnail
2019年去奧捷拍的 那天在群組裡看到有人問:為什麼人有時候看到別人做不好時,會見獵心喜? 其他朋友回答:因為大多數人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所以藉由比較,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好。 藉由批評來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向,當生活沒有照著預期方向前進,就習慣把原因歸咎於外在,抱怨這一切都是別人造成的。 藉由批評,釐清自
Thumbnail
2019年去奧捷拍的 那天在群組裡看到有人問:為什麼人有時候看到別人做不好時,會見獵心喜? 其他朋友回答:因為大多數人總覺得自己不如人,所以藉由比較,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好。 藉由批評來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向,當生活沒有照著預期方向前進,就習慣把原因歸咎於外在,抱怨這一切都是別人造成的。 藉由批評,釐清自
Thumbnail
在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說到「比較」,不少人會聯想到攀比,覺得喜歡比較的人是慾望過多,不懂知足常樂。 許多文章、媒體、電影,甚至親朋好友,都在崇尚「無須比較」這個道理。雖然大多是出於好意,但當自己事情經歷多了,又覺得這句話像是自我安慰居多。
Thumbnail
在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說到「比較」,不少人會聯想到攀比,覺得喜歡比較的人是慾望過多,不懂知足常樂。 許多文章、媒體、電影,甚至親朋好友,都在崇尚「無須比較」這個道理。雖然大多是出於好意,但當自己事情經歷多了,又覺得這句話像是自我安慰居多。
Thumbnail
已成為病態人格的「善妒者」,他們的嫉妒是一種生活態度,他的相對剝奪感很可能已經成為「絕對剝奪感」。他就是認定整個世界都欠他,凡是比他擁有更多的人,就都是壞人。
Thumbnail
已成為病態人格的「善妒者」,他們的嫉妒是一種生活態度,他的相對剝奪感很可能已經成為「絕對剝奪感」。他就是認定整個世界都欠他,凡是比他擁有更多的人,就都是壞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