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該如何選擇論文題目?掌握時代機遇,探索前沿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選擇論文題目是每位碩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研究的價值,往往取決於題目的選擇是否具備前瞻性和探索性。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選擇「只有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探索的問題」。這樣的題目,才能真正推動學術進展,帶來實質的突破。

raw-image



▌研究工具與時代的限制


隨著研究經驗的累積,你會發現,研究成果的好壞,與你所掌握的研究工具息息相關。一篇具啟發性的論文,通常屬於兩大類別之一:「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或「用老方法探索新問題」。


無論你在大學時的訓練偏向理論還是工程,當時學到的工具和方法,大多是所謂的「老方法」。這些老方法對於處理既有領域的傳統問題非常有效。然而,當你進入研究所,這些工具或許無法滿足你探究新問題的需求,因為你所要面對的,是尚未解決、甚至尚未被充分定義的問題。


▌挑戰自我,探索未知


進入研究所後,你的任務不再只是應用既有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要開始探索更深層次的議題。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兩種情況:

1. 尋求為你所掌握的工程技術找到更深的理論基礎;

2. 或是試圖為你所學的理論基礎找到實際的工程應用。


這些探索往往要求你不斷突破自己大學時期的訓練,嘗試將新興技術與既有理論相結合。


▌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研究的深入,你會逐漸發現,能夠探索的問題與研究方向,其實受限於你所處時代的科學技術進展。簡單來說,研究所能取得的結果,往往是由當代的技術條件決定的。這意味著,你需要站在時代的浪尖,抓住新技術的機遇,去探索那些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


因此,在選擇研究題目時,總要問自己一個核心問題:


「我現在做的研究,是不是去年無法進行,但今年已有足夠的理論基礎或技術支持?」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就在對的維度上進行研究,並且有可能在自己的領域取得突破。


▌結論:論文題目的核心思維


對碩博士生而言,選擇論文題目並不只是要解決一個學術問題,而是要基於現代的科學與技術條件,去探索那些在你所處時代才有條件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你的研究才會真正有意義,並且能夠為未來的學術發展打下基礎。


抓住你所處的時代,掌握最新的工具與技術,這樣你才能在論文的選題上站穩腳步,為學術貢獻新知。

avatar-img
532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帶領碩博士研究生做研究,如何有效分配時間與精力,一直是指導教授們面臨的挑戰。今天,我從華杉老師的儒家思想課中,得到了關於「近悅遠來」的啟發,並開始重新思考帶研究生的心態調整。 ▋專注當下,別再糾結「人走茶涼」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個現象:**有些學生進度緩慢,逐漸淡
投票作為一種決策機制,往往給人一種「民主」和「公平」的感覺。你只要投下自己的一票,似乎就可以參與到一個公平的決策過程中。但在顧衡老師的專欄中,他引用了坂井豐貴的觀點,提到: 「在高一級的權威缺席的狀況下,人們其實是無法通過投票來達成共識的。」 「投票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事先已經達成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充滿挑戰,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專注,還需要管理好身心狀態,才能持續產出高質量的研究。張遇升老師在他的「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課堂中,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這模型能有效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學術平衡。模型從底部到頂部分別是:體能、情緒、注意力、意義感。這四個層次,對於碩
「局,是你身邊各種資源之間,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的狀態與關係。」 「什麼是資源?人,物,名聲,都是資源。你身邊的一切其實都是與你有關的資源。」 「人只要想做事,就會有目標,有目標就有方向。當你往這個方向行動,你就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局”裏面。」 「你身邊包圍的所有資源,都跟你有關
1. 沒有專注在一個核心專題上深入鑽研: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大量學術資料時,容易陷入「什麼都很有趣」的陷阱,結果花費太多時間在不同領域上,而未能深入鑽研一個特定專題。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他們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也無法在某個領域真正建立專業優勢。事實上,專題學習的關鍵在於聚焦,唯有專注於一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帶領碩博士研究生做研究,如何有效分配時間與精力,一直是指導教授們面臨的挑戰。今天,我從華杉老師的儒家思想課中,得到了關於「近悅遠來」的啟發,並開始重新思考帶研究生的心態調整。 ▋專注當下,別再糾結「人走茶涼」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個現象:**有些學生進度緩慢,逐漸淡
投票作為一種決策機制,往往給人一種「民主」和「公平」的感覺。你只要投下自己的一票,似乎就可以參與到一個公平的決策過程中。但在顧衡老師的專欄中,他引用了坂井豐貴的觀點,提到: 「在高一級的權威缺席的狀況下,人們其實是無法通過投票來達成共識的。」 「投票之所以能夠進行,是因為事先已經達成
碩博士生的學術生涯充滿挑戰,不僅需要長時間的專注,還需要管理好身心狀態,才能持續產出高質量的研究。張遇升老師在他的「怎样成为精力管理的高手」課堂中,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這模型能有效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學術平衡。模型從底部到頂部分別是:體能、情緒、注意力、意義感。這四個層次,對於碩
「局,是你身邊各種資源之間,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的狀態與關係。」 「什麼是資源?人,物,名聲,都是資源。你身邊的一切其實都是與你有關的資源。」 「人只要想做事,就會有目標,有目標就有方向。當你往這個方向行動,你就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局”裏面。」 「你身邊包圍的所有資源,都跟你有關
1. 沒有專注在一個核心專題上深入鑽研: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大量學術資料時,容易陷入「什麼都很有趣」的陷阱,結果花費太多時間在不同領域上,而未能深入鑽研一個特定專題。這樣的學習方式會讓他們的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也無法在某個領域真正建立專業優勢。事實上,專題學習的關鍵在於聚焦,唯有專注於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2024年6月25日, 來自Boston我指導的學生Thomas拜訪UCLA, 在MeloMelo的店內,問了我關於選擇論文題目, 有沒有什麼心態是需要注意的。 我當時的答案是:「選擇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能探索的問題」。 當你開始有研究的經驗, 你就會發現,研究能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2024年6月25日, 來自Boston我指導的學生Thomas拜訪UCLA, 在MeloMelo的店內,問了我關於選擇論文題目, 有沒有什麼心態是需要注意的。 我當時的答案是:「選擇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能探索的問題」。 當你開始有研究的經驗, 你就會發現,研究能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