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臺灣族群史解謎:揭開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口統計過去向來是政府掌握、治理的重要手段,各國的戶口制度不一,對人口統計的方法也因為個人隱私的部分開始限縮,但過去沒有特別想過近代史的部分謎團,可以透過人口統計和戶籍資料得到部分的說明。梳理這些資料想來恐怕是件耗費人力的事,而且可能枯燥乏味,有研究者能夠從這個角度切入,幫忙把這些麻煩事都做好,並且很清楚而調理的整理相關的迷思、謠言,逐一說明哪些可靠、哪些其實就是都市傳說,雖然可能其來有自,但有了數據佐證,要推翻過去常見的說法,就看來更為可靠。

當本土語文教育進入學校正式課程,各種族群議題也浮上檯面。根據語言別去區分族群的現象,有的時候不見得直接透過血緣區分,再加上通婚的因素,後來主要語言就成了區分族群的重要依據。不管是閩/客、閩/原、客/原等組合,而且原住民又區分平埔族及高山原住民,而這個區別也牽涉到政府政策和大法官解釋等部分,相當的複雜,但也經過作者的梳理得到印證後結論。

閩客過去好像就是水火不容、經常械鬥,這些歷史教學的說法,似乎就不夠重視通婚的現象其實也挺普遍。在書中提到閩客的區別有的時候並不是根據祖籍,通常是根據主要使用的本土語文,閩南語還分漳泉,也沒有這麼的壁壘分明,以往說的漳泉械鬥以外,也有混同的現象。這些都可以從戶口調查的資料來進行說明,當初調查戶口的時候就遇上通婚問題影響族群認定,最後也是用比較簡便的語言使用來進行記錄。這個來自戶籍調查的種族區別方法,也影響了後續種族分類。

客家這個概念過去也不全然是省籍籍貫,可能是排除閩語族群的另一個群體,而客家的認同,也是比較晚進的概念。從客人概念而來的客家認同,在纏足的表現上,也出現了分歧,另外閩客之間也不全然都是衝突對立,而有諸多混居、融通的狀況。

平埔族的認定和漢化,是族群認同尚未能解決的大哉問。過去政策造成的族群認定闕露,確實影響了平埔族人的認同與相應權益,但這部分迄今仍未能有個好的解方。認同之路迢迢,不論是哪個族群,面對人多勢眾的強勢族群,在轉型正義還沒落實、族群認同尚未穩固的時刻,同時要面對族群語言消亡的挑戰,在這路上,或許融合是一個結果,各自認同是否有其必要以及該怎麼把這兩個概念

對於外省族群問題的解謎,包含到底當年敗逃來台的外省人數量到底多少,以及各樣政策所形成的外省籍教育優勢是否真的存在,也做出了對照調查的結果來佐證說明,是一本有趣且富含證據的族群史。

對於想要知道結論或搶先看的朋友,書的一開始就把後面所有的問題提綱挈領的談了一遍,看完序就可以有大略的掌握。另外,想要知道詳細的研究證據和論證過程,也能按圖索驥,照著章節來查找到想要的解答。

推薦給也對族群史以及相關謎團有興趣的朋友,是一本有趣的解謎書,可以解釋許多都市傳說,也可更進一步了解臺灣史。

avatar-img
老蔡書評的沙龍
98會員
524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忙碌的生活中偷看點文化觀察,除了增添點對異文化的某種視角,也看看泱泱大國的日常究竟有多少並不熟悉的元素,對照也是聽說來的其他二手經驗。 從小費文化開始,常聽到疫情後到了米國的友人抱怨小費高昂,也慨歎過數學並沒有亞洲人靈光的社會,小費還殊難計算。追本溯源的討論起這個可能來自奴隸歷史的給予,變成一種消
如果你也因為連放颱風假擔心業務開始累積,那麼你需要這本正念殺機。如果你覺得工作常常讓你壓力大,而且不知道怎麼好好處理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你也需要這本正念殺機。當你真的窮極無聊,然後又發現自己腦子裡不知為何有一堆事在轉,同樣的你也需要這本正念殺機。XD 颱風天就是看小說的好時機,半天就把在火車上沒看
在火車上看完這本理論上應該很勵志的書,想想自己的人生,看看傳奇般的故事,結論是,平凡人有的時候不一定要追求不凡,也不一定要逼得自己成就奇蹟,平凡也有平凡的好,故事則是看看就好。 吐槽點說,上個聲稱刀槍不入的,疑似是義和團。所以真心羨慕刀槍不入嗎?老實說也真這麼追求著。只是看著銷售數字,心存好奇,而
環花東的火車上很快地讀完,職人小說其實不好經營,不像散文可以一篇一篇的分享經驗,而是要把細節拼湊成一個長篇的人生視角,切入之後加以探討,還要把角色勾勒出來,讓每一個登場人物都有鮮明的人物設定,還不能偏離主軸太遠。小說讀起來還是某些地方有些彆扭感,但整體而言說出了中下階層的人生故事,在意外發生後的人生
從《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開始,喜歡這種風格的散文,雖是個人的生活經驗,有時還帶點專業的術語,但讀來輕鬆貼近,彷彿和老友談天,說起幾乎沒有交集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卻也覺得各種共鳴。短篇的文章不必特別紀錄金句,但總是有幾個片段勾住了讀者的感受,是一種「就是這樣的」的同感,而且因為篇章獨立,又沒有小說非得讀
滾動 翻譯:尚未定案,也就是這件事該怎麼做,恐怕不是行政學教科書說的理性模式,大概也不滿意模式,有的時候會產生究竟是垃圾桶模式、還是垃圾模式的懷疑。滾動中的事,有的時候磕磕碰碰,遭遇的困難沒有比較少,不如預期的狀況也不會因為規畫而降低。最後滾動的也不知道事計畫,還是承辦的人,就是不斷的在不舒適的狀
忙碌的生活中偷看點文化觀察,除了增添點對異文化的某種視角,也看看泱泱大國的日常究竟有多少並不熟悉的元素,對照也是聽說來的其他二手經驗。 從小費文化開始,常聽到疫情後到了米國的友人抱怨小費高昂,也慨歎過數學並沒有亞洲人靈光的社會,小費還殊難計算。追本溯源的討論起這個可能來自奴隸歷史的給予,變成一種消
如果你也因為連放颱風假擔心業務開始累積,那麼你需要這本正念殺機。如果你覺得工作常常讓你壓力大,而且不知道怎麼好好處理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你也需要這本正念殺機。當你真的窮極無聊,然後又發現自己腦子裡不知為何有一堆事在轉,同樣的你也需要這本正念殺機。XD 颱風天就是看小說的好時機,半天就把在火車上沒看
在火車上看完這本理論上應該很勵志的書,想想自己的人生,看看傳奇般的故事,結論是,平凡人有的時候不一定要追求不凡,也不一定要逼得自己成就奇蹟,平凡也有平凡的好,故事則是看看就好。 吐槽點說,上個聲稱刀槍不入的,疑似是義和團。所以真心羨慕刀槍不入嗎?老實說也真這麼追求著。只是看著銷售數字,心存好奇,而
環花東的火車上很快地讀完,職人小說其實不好經營,不像散文可以一篇一篇的分享經驗,而是要把細節拼湊成一個長篇的人生視角,切入之後加以探討,還要把角色勾勒出來,讓每一個登場人物都有鮮明的人物設定,還不能偏離主軸太遠。小說讀起來還是某些地方有些彆扭感,但整體而言說出了中下階層的人生故事,在意外發生後的人生
從《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開始,喜歡這種風格的散文,雖是個人的生活經驗,有時還帶點專業的術語,但讀來輕鬆貼近,彷彿和老友談天,說起幾乎沒有交集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卻也覺得各種共鳴。短篇的文章不必特別紀錄金句,但總是有幾個片段勾住了讀者的感受,是一種「就是這樣的」的同感,而且因為篇章獨立,又沒有小說非得讀
滾動 翻譯:尚未定案,也就是這件事該怎麼做,恐怕不是行政學教科書說的理性模式,大概也不滿意模式,有的時候會產生究竟是垃圾桶模式、還是垃圾模式的懷疑。滾動中的事,有的時候磕磕碰碰,遭遇的困難沒有比較少,不如預期的狀況也不會因為規畫而降低。最後滾動的也不知道事計畫,還是承辦的人,就是不斷的在不舒適的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