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2024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入圍紀錄片選評──勇氣與誠意兼具的紀錄片探索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六六地下居》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六六地下居》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文/柯妧青(2024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一般組紀錄片評審)

美國天普大學電影與媒體藝術創作碩士。透過作品《她們的故事》(The Lost Youth:Women and Industrial Work in Taiwan,2008)、《我們這一班》(Nostalgia: Looking at the Migrant Aboriginal Workers,2012)、《誰在山上唱歌》(Echo in the Valley,2016)、《男人的遠洋》(Men Drifting on the Ocean,2021)關注性別、族群議題及社會底層,曾於香港華語紀錄片節、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臺灣國際女性影展、高雄電影節等影展參展或得獎。現任教於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影像傳播學系。


《屋外長滿了草》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屋外長滿了草》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相當特別的機緣,連續三年參與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的紀錄片評審工作,每回總期待遇見令人驚豔的作品。今年(2024 年)的投件數大幅增加,共有 59 件作品角逐獎項,不只百花齊放且競爭激烈。評選過程中,委員們大致上雖有共識,但不免亦有個人偏愛,討論熱烈之餘,最終難免留下遺珠。然而,這也顯現台灣年輕世代的影視創作人才與創作環境蓬勃發展,令人既欣喜又期待。

所有入圍的優秀作品,固定於每年 10 月份新星影展免費播放,對於影視科系學生而言是相當難得的觀摩機會,對於一般民眾而言,亦是看見年輕世代豐沛影視創意與思惟的最佳機會,誠心推薦讀者們前往看片,定能為平凡的日常帶來小確幸。

紀錄片作品的演變!

3 年來比較有趣的觀察發現,不知是時代發展趨勢亦或受到某些紀錄片的啟發,今年投件的作品及主題當中,愈來愈多人的拍攝及關注對象,紛紛朝向自己、家人或親友,此類不避諱自我揭露的參與式紀錄片的數量明顯增多。入圍的 9 部作品當中,有些是以自己為拍攝主角,例如《瑞秋》、《卵子與它們的產地》以及《屋外長滿了草》,有些是讓故事主角與作者互文性的呼應母題,例如《森林小屋》,亦有創作者不忘小篇幅地粉墨登場,亦或隱而不宣地展開自我反思與探索,例如《莉娜》以及《顏色擷取樣本.mov》。當然,也有部份作品關注的是他人以及其生活世界,例如《六六地下居》、《跳舞的人》以及《真實邊緣》。

《卵子與它們的產地》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卵子與它們的產地》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議題上的多元豐富

今年入圍作品在社會關注與議題呈現上相當多元豐富,透過拍片自我探索人生課題的作法,亦能引發共鳴,每一部作品都值得細細品味。更難得的是,這些作品展現出拍攝者的勇氣與誠意,起心動念以及完成影片的純粹心意,是紀錄片工作足以感動人的獨有特質。不管是談政治、性別、教育或勞動議題,還是關注獨居長者、家人關係、追逐夢想的年輕人,理想與現實、虛幻與寫實彼此交錯,人生不斷拉扯與牽引,一個個立體的生命故事,不斷翻出新的篇章。

《卵子與它們的產地》(Fantastic Eggs and where to find them,2024)的對話直白且詼諧,自我調侃之餘亦帶有寓意,隨性的生活片段畫面展現生猛的寫實新趣味,「取卵換現金」的自我記錄過程,值得思考女性身體自主權與其背後的社會階級權力關係。《瑞秋》(Drag in Me,2024)的導演以介入式參與方式,記錄自身及其他扮裝皇后的生活日常,體驗並感受從異性戀世界跨至另一個性別向度世界時的內外在衝擊、社會壓力與迷惘,這是相當有誠意的一趟性別認同與探索之旅,影片處理細緻不媚俗。

《真實邊緣》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真實邊緣》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真實邊緣》(An invisible red line,2024)的形式與內容十分契合,訪談的精準堆疊與明快的剪輯節奏,讓觀眾層層深入思辯#me too 議題在虛與實的交界處,可能存在的模糊空間與曖昧狀態。《屋外長滿了草》(Mother's Words,2023)饒富寓意的影像與聲音運用,自然展現母子間日常對話裡,隱而未明複雜的情感。拍攝親人的距離拿捏不易,十分難得。《六六地下居》(We Live Underground,2023)以沉穩平實的攝影風格,帶領觀眾觀看 3 位獨居地下屋的長者們看似從容的日常,生活中的困境與無奈溢於言表。影片既安靜又懾人地呈現一道道晚年歲月不容忽視的風貌。《顏色擷取樣本.mov》(Colour Ideology Sampling.mov,2024)透過顏色作為切入政治光譜的介面,形式有趣且辯證層層深入。展現了以輕盈的手法組織厚重題材的敘事能力。

《森林小屋》(Little house,2023)細膩呈現老師與孩子的互動對話,並交織影片作者的自我學習成長歷程,經由過去式與現在式的連結,產生出動人的故事力量。《跳舞的人》(Breaking Road,2023)追隨並記錄一位女性霹靂舞者參加國手選拔的歷程,自然、忠實地呈現其一路上遭遇到的困難、掙扎與失落,當追夢的歷程動人時,失敗的結局更讓人心有戚戚焉。《莉娜》(Iin Marlina,2023)成功捕捉移工主角莉娜樂觀活潑的個人特質,從中一窺她生活中的喜樂哀愁,人物討喜為影片加分,內容觸及雇主與移工既像家人又不是家人的微妙情誼,以及陪伴照顧與現實利益關係如何同時並存,掌握得宜且敘事不慍不火。

《森林小屋》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森林小屋》電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說過:「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紀錄片作者無論是以自己或他人為主角,關注的核心均離不開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片作品帶領我們注視著生活週遭的人事物,關注他人亦反思自我,在此同時,也讓我們看見拍片者的勇氣與誠意。

劇照提供/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2024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主視覺。

「2024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主視覺。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由新北市政府主辦,徵選當年度優秀的學生影像作品,涵蓋劇情片、紀錄片、動畫片、實驗片共四種類型,同時專為高中職(含)以下學生設立「種子新星獎」,是範圍最廣的學生電影獎。

2024 新星影展於 10 月 18 日至 10 月 27 日在府中 15 展開,即日起可上 Accupass 免費索取電子票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約翰・伯格說過:「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紀錄片作者無論是以自己或他人為主角,關注的核心均離不開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片作品帶領我們注視著生活週遭的人事物,關注他人亦反思自我,在此同時,也讓我們看見拍片者的勇氣與誠意。
Thumbnail
約翰・伯格說過:「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紀錄片作者無論是以自己或他人為主角,關注的核心均離不開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片作品帶領我們注視著生活週遭的人事物,關注他人亦反思自我,在此同時,也讓我們看見拍片者的勇氣與誠意。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國美館2024年度﹝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已經在3月16日開始展出,預計展示到4月28日截止。展示的總主題是「目光之外」,這個標題非常有意思。
Thumbnail
若將紀錄片比擬為一扇窗,它帶領觀眾觀看他人的生命歷程與遭遇、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日常片刻,其中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命共振,最終究竟留下什麼?我們是否因而重新省視、覺察或是感悟了什麼?
Thumbnail
若將紀錄片比擬為一扇窗,它帶領觀眾觀看他人的生命歷程與遭遇、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連結,這些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或日常片刻,其中所蘊含的故事與情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生命共振,最終究竟留下什麼?我們是否因而重新省視、覺察或是感悟了什麼?
Thumbnail
編按:本文為 2022 年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系列文章之一,主要談及紀錄片組參賽作品《洞》、《跳飛機》、《站到站》、《舊橋戀人》、《貓男》、《忠情的凝視》。
Thumbnail
編按:本文為 2022 年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系列文章之一,主要談及紀錄片組參賽作品《洞》、《跳飛機》、《站到站》、《舊橋戀人》、《貓男》、《忠情的凝視》。
Thumbnail
攝影的藝術與哲學,如同人生一般,或許對於影像會有主觀或客觀的美醜,但沒有對錯、標準答案,而是看到影像的人們對於影像的感受如何、在心中留下什麼。那種感動、那個漣漪,更勝過種種高深的技巧。
Thumbnail
攝影的藝術與哲學,如同人生一般,或許對於影像會有主觀或客觀的美醜,但沒有對錯、標準答案,而是看到影像的人們對於影像的感受如何、在心中留下什麼。那種感動、那個漣漪,更勝過種種高深的技巧。
Thumbnail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Thumbnail
純粹的攝影序列能否敘事? 作者於第三部分使用150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照片序列,由觀眾自行解讀。這些影像也許是當地農婦的生存記憶片段,卻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時間軸線的故事。讀完只會存在模糊的鄉村農婦記憶。 作者先講述兩種過去類似於影像敘事的呈現方式,卻又不完全能表達影像敘事的方式: 作者以星座為舉例:
Thumbnail
攝影皆為peiwen.k書籍翻拍 近日反覆思考影像敘事的表現方法,並再度拜讀《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合著探討影像本質的經典之作。 一本山區農民生活的攝影書,並同時探討攝影本質。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照片曖昧不明的本質,一張照片即是「相遇之所」 第二部分:事物外貌意義的探討
Thumbnail
攝影皆為peiwen.k書籍翻拍 近日反覆思考影像敘事的表現方法,並再度拜讀《另一種影像敘事》這本約翰伯格與尚摩爾合著探討影像本質的經典之作。 一本山區農民生活的攝影書,並同時探討攝影本質。本書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照片曖昧不明的本質,一張照片即是「相遇之所」 第二部分:事物外貌意義的探討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這幾天介紹的書,會圍繞著#約翰伯格JohnBerger 打轉--他是誰呢? 會認識他,是由於之前 #美術週 時討論到「何謂美」,朋友就介紹了這位20世紀享譽盛名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也將他於BBC錄製的代表作《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一併推薦給我,沒想到後來會如此頻繁地與他「相遇」。 在
Thumbnail
如果每一天我們可以將自己沉浸在各種各樣普通又或者特別的故事中,也許約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所做的就是認清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這些故事,讓他們看見這些故事,並且只是簡單地指出那些對讀者健康有益的故事。
Thumbnail
如果每一天我們可以將自己沉浸在各種各樣普通又或者特別的故事中,也許約翰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所做的就是認清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這些故事,讓他們看見這些故事,並且只是簡單地指出那些對讀者健康有益的故事。
Thumbnail
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三週的課程提到了約翰伯格,以及其著作《觀看的方式》。對我來說約翰伯格的理念是滿具啟發性的,他不從影像紙本去解析,而是從視覺出發(畢竟視覺也是一幕幕的影像),說明攝影潛在的革命性質,並且呼應到前兩週班雅明與宋塔格的論述。
Thumbnail
紀金慶老師「雲端哲人」課程第三週的課程提到了約翰伯格,以及其著作《觀看的方式》。對我來說約翰伯格的理念是滿具啟發性的,他不從影像紙本去解析,而是從視覺出發(畢竟視覺也是一幕幕的影像),說明攝影潛在的革命性質,並且呼應到前兩週班雅明與宋塔格的論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