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碩博士生應該關注「謬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和知識常常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解釋現象、甚至制定研究方向。然而,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在他的新書《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中探討的「謬見」(Misbelief),揭示了即使是最理性的人,也可能會因為情感、心理與社會推力,形成扭曲的信念。這對於追求知識和真理的碩博士生來說,尤為值得深思。


▌什麼是謬見?


Ariely 指出,「謬見」是一種失真的視角,當我們觀看、理解、或向他人描述世界時,這種視角會讓我們的認知變得扭曲。簡單來說,謬見是一種錯誤的信念,通常由情感需求、心理驅力或社會推力引導而成,並非單純的知識缺陷。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的研究和學習依賴理性思考和證據導向的方法。但即便如此,我們仍有可能不自覺地陷入謬見的陷阱,無論是在研究假設的設定上,還是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如果不理解謬見的運作方式,我們很可能會固守錯誤的研究方向,或者過於捍衛原本的信仰,無法靈活地接受新的證據和觀點。


▌謬見如何形成?


謬見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Ariely 把它比作一個「漏斗」,人們會逐漸陷入其中。在學術研究的背景下,這一點尤為重要。我們可能因為某個早期研究結果而過度自信,或者因為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無法接受結果可能與假設相違背。這些心理因素會讓我們更容易固守原有的信念,而不是理性地接受研究中的變化或反駁證據。


這也讓我想起自己在大學時期的經歷。當時我對數學充滿信仰,認為數學是絕對精確且無懈可擊的學科。然而,當我遇到「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時,這一信仰被徹底顛覆。這個定理指出,在數學體系中,有些命題是無法用邏輯證明的,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對數學的理解。這次信仰的破滅,也讓我意識到,信念無論多麼堅固,都可能受到更深層次真理的挑戰。


▌謬見與情感需求


Ariely 提到,謬見的形成往往受到「情感需求」的驅動。這在學術界同樣適用,當我們對某個研究結果充滿期待或情感投入時,很容易忽視與之相反的證據。尤其是碩博士生在撰寫論文或進行實驗時,往往會傾向於捍衛自己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所達成的成果,即使這些成果可能存在問題或偏差。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碩博士生投入數年研究某個假設,最後發現結果並不支持該假設,這樣的落差感會讓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甚至可能影響到對後續研究的判斷與決策。


▌謬見的社會推力


除了情感需求,謬見還受到「社會推力」的影響。在學術圈內,同行評審、導師期望與學術競爭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結果。當社會壓力過大時,我們有時會忽略反思,過度依賴現有的信仰,甚至不自覺地加入到學術趨勢的謬見之中。


碩博士生在這種情境下,可能會因為追求學術地位或導師的期望,對某些主流信念過度依賴,忽視了其他可能同樣重要或有潛力的研究方向。


▌結語:重新思考信念與學術


對碩博士生來說,理解謬見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信仰或否定學術成果,而是要更加警惕情感、心理與社會因素對我們認知的影響。正如我在大學時因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而重新思考數學的價值一樣,我們應該時常反思自己所相信的,並開放心態接受新知。


學術研究的核心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固守信仰。理解謬見的運作機制,能讓我們在面對研究挑戰時更加理性與靈活,最終走向更深刻的學術洞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08會員
1.9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信仰(不論是宗教信仰、哲學觀點,甚至是人生信條)對人的心理與行為有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信仰(不論是宗教信仰、哲學觀點,甚至是人生信條)對人的心理與行為有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Misbelief Dan Ariely  2024 天下文化 作者以親身與錯誤信念者的交流(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時期),加上許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與實驗,探討是什麼機制造成平常看似理性的人容易受到不理性的假消息煽動和影響,甚至主動散佈和為其辯護。
Thumbnail
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Misbelief Dan Ariely  2024 天下文化 作者以親身與錯誤信念者的交流(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時期),加上許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與實驗,探討是什麼機制造成平常看似理性的人容易受到不理性的假消息煽動和影響,甚至主動散佈和為其辯護。
Thumbnail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提問中的'為什麼'對於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深遠影響。書中強調即使在繁雜的書籍中,獲得一個關鍵的知識點也足以讓我們反思生活。對於提問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工作場景中,文章舉了一個例子來展示我們如何受他人觀點的影響。最終,文章鼓勵讀者偶爾給自己一些正面的自我暗示,以提升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提問中的'為什麼'對於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深遠影響。書中強調即使在繁雜的書籍中,獲得一個關鍵的知識點也足以讓我們反思生活。對於提問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工作場景中,文章舉了一個例子來展示我們如何受他人觀點的影響。最終,文章鼓勵讀者偶爾給自己一些正面的自我暗示,以提升自信心和生活品質。
Thumbnail
有四大迷思可能影響心理師寫作的動機: 1、希望不要被人舉出反例: 有這樣的想法可能在於過去學習經驗,尤其是「碩士」學歷,它帶我們進入學術的大洋,卻又引導我們進入另一個更狹隘的海峽!這話要怎麼說?碩士論文需要我們學習很多相關的知識與學術研究,但研究是理想的,研究結果除了在蒐集資料時控制了很多干擾變項
Thumbnail
有四大迷思可能影響心理師寫作的動機: 1、希望不要被人舉出反例: 有這樣的想法可能在於過去學習經驗,尤其是「碩士」學歷,它帶我們進入學術的大洋,卻又引導我們進入另一個更狹隘的海峽!這話要怎麼說?碩士論文需要我們學習很多相關的知識與學術研究,但研究是理想的,研究結果除了在蒐集資料時控制了很多干擾變項
Thumbnail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Thumbnail
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 「你無法和知識的敵人辯論。」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充沛的時代,不像以前,搜集資料只能去圖書館一本一本的翻書找,這些唾手可得的資訊,反而使我們被假新聞、陰謀論和片面之詞給淹沒。 本書名-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意指對於事實的另一種描述,且通常不是真的
Thumbnail
「不用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的失職。
Thumbnail
「不用擔心你的研究是否能夠被複製。如果根本沒趣,那也不會有人想要複製;如果太革命,那還擔心來考驗的人不夠多嗎?研究者提出大膽的思考,挑戰自己和已知,這樣就足夠了」,這句話講得很有魄力,也令我感動。太標新立異是街頭藝人,但是沒有大膽提出知識的可能性,以及刺激出知識延伸的創造,或許更是學術研究的失職。
Thumbnail
4月12日,No. 102,邏輯與思辯能力(critical thinking) 邏輯與思辯能力(critical thinking)很重要,卻又很難在求職階段就秀給老闆看,特別是文組畢業的求職者(戰?)。
Thumbnail
4月12日,No. 102,邏輯與思辯能力(critical thinking) 邏輯與思辯能力(critical thinking)很重要,卻又很難在求職階段就秀給老闆看,特別是文組畢業的求職者(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