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碩博士生應該關注「謬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和知識常常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解釋現象、甚至制定研究方向。然而,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在他的新書《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中探討的「謬見」(Misbelief),揭示了即使是最理性的人,也可能會因為情感、心理與社會推力,形成扭曲的信念。這對於追求知識和真理的碩博士生來說,尤為值得深思。


▌什麼是謬見?


Ariely 指出,「謬見」是一種失真的視角,當我們觀看、理解、或向他人描述世界時,這種視角會讓我們的認知變得扭曲。簡單來說,謬見是一種錯誤的信念,通常由情感需求、心理驅力或社會推力引導而成,並非單純的知識缺陷。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的研究和學習依賴理性思考和證據導向的方法。但即便如此,我們仍有可能不自覺地陷入謬見的陷阱,無論是在研究假設的設定上,還是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如果不理解謬見的運作方式,我們很可能會固守錯誤的研究方向,或者過於捍衛原本的信仰,無法靈活地接受新的證據和觀點。


▌謬見如何形成?


謬見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Ariely 把它比作一個「漏斗」,人們會逐漸陷入其中。在學術研究的背景下,這一點尤為重要。我們可能因為某個早期研究結果而過度自信,或者因為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無法接受結果可能與假設相違背。這些心理因素會讓我們更容易固守原有的信念,而不是理性地接受研究中的變化或反駁證據。


這也讓我想起自己在大學時期的經歷。當時我對數學充滿信仰,認為數學是絕對精確且無懈可擊的學科。然而,當我遇到「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時,這一信仰被徹底顛覆。這個定理指出,在數學體系中,有些命題是無法用邏輯證明的,這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對數學的理解。這次信仰的破滅,也讓我意識到,信念無論多麼堅固,都可能受到更深層次真理的挑戰。


▌謬見與情感需求


Ariely 提到,謬見的形成往往受到「情感需求」的驅動。這在學術界同樣適用,當我們對某個研究結果充滿期待或情感投入時,很容易忽視與之相反的證據。尤其是碩博士生在撰寫論文或進行實驗時,往往會傾向於捍衛自己花費大量時間與心力所達成的成果,即使這些成果可能存在問題或偏差。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碩博士生投入數年研究某個假設,最後發現結果並不支持該假設,這樣的落差感會讓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甚至可能影響到對後續研究的判斷與決策。


▌謬見的社會推力


除了情感需求,謬見還受到「社會推力」的影響。在學術圈內,同行評審、導師期望與學術競爭等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結果。當社會壓力過大時,我們有時會忽略反思,過度依賴現有的信仰,甚至不自覺地加入到學術趨勢的謬見之中。


碩博士生在這種情境下,可能會因為追求學術地位或導師的期望,對某些主流信念過度依賴,忽視了其他可能同樣重要或有潛力的研究方向。


▌結語:重新思考信念與學術


對碩博士生來說,理解謬見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信仰或否定學術成果,而是要更加警惕情感、心理與社會因素對我們認知的影響。正如我在大學時因為「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而重新思考數學的價值一樣,我們應該時常反思自己所相信的,並開放心態接受新知。


學術研究的核心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固守信仰。理解謬見的運作機制,能讓我們在面對研究挑戰時更加理性與靈活,最終走向更深刻的學術洞見。

avatar-img
533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年來,科技趨勢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身處於研究前沿的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變化尤為顯著。美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他的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中提出,科技正在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奇點時代,人工智慧(A
碩博士生在研究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無論是實驗失敗、論文被退回,還是研究方向需要調整。然而,為什麼學會“好好失敗”對於這群專業學術工作者來說特別困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Amy Edmondson 在她的書《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我們的生活有愈來愈多部分是透過“文字 Text", "郵件 Email", "數位訊息 Digital Message"來進行。」 「這些其實都演化自傳統的“實務寫作 Practical Writing”,如"辦公報告 Office Reports", "學校更新 School Upda
1. 被有自己想法但技術實力不足的人吸引: - 這類人通常來自非台大的大學,碩士時進到台大後,帶著一種「雞犬升天」的優越感,表現得自信滿滿,甚至有些自嗨。但他們的技術能力卻遠不如他們的自信來得強大。曾經遇過一個碩士同學,他在原學校是神一般的存在,結果到了台大後,才發現他的實力其實並不如他自
碩博士生,特別是那些研究統計、數學模型與機器學習的學生,經常會面對各種模型與抽象概念。但你是否曾經真正思考過這些「抽象」與「模型」的本質,以及它們如何在現代資料科學與機器學習領域中產生關聯?今天,我透過閱讀日本作者西尾泰和的著作《エンジニアの知的生産術》,從「抽象」到「模型」再到「模式」的串連,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閱讀與寫作是日常研究的一部分,但要真正內化所學,僅靠快速讀完一本書是不夠的。經常我們會遇到讀完書後,腦中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或想法,但無法具體化。這種情況下,寫作便是一個有效的工具來幫助我們將這些想法具體呈現出來。日本作者山口拓郎的著作《「うまく言葉にできない」がなくなる 言語化大
近年來,科技趨勢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身處於研究前沿的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變化尤為顯著。美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他的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中提出,科技正在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奇點時代,人工智慧(A
碩博士生在研究路上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無論是實驗失敗、論文被退回,還是研究方向需要調整。然而,為什麼學會“好好失敗”對於這群專業學術工作者來說特別困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Amy Edmondson 在她的書《Right Kind of Wrong: The Science of Failing
「我們的生活有愈來愈多部分是透過“文字 Text", "郵件 Email", "數位訊息 Digital Message"來進行。」 「這些其實都演化自傳統的“實務寫作 Practical Writing”,如"辦公報告 Office Reports", "學校更新 School Upda
1. 被有自己想法但技術實力不足的人吸引: - 這類人通常來自非台大的大學,碩士時進到台大後,帶著一種「雞犬升天」的優越感,表現得自信滿滿,甚至有些自嗨。但他們的技術能力卻遠不如他們的自信來得強大。曾經遇過一個碩士同學,他在原學校是神一般的存在,結果到了台大後,才發現他的實力其實並不如他自
碩博士生,特別是那些研究統計、數學模型與機器學習的學生,經常會面對各種模型與抽象概念。但你是否曾經真正思考過這些「抽象」與「模型」的本質,以及它們如何在現代資料科學與機器學習領域中產生關聯?今天,我透過閱讀日本作者西尾泰和的著作《エンジニアの知的生産術》,從「抽象」到「模型」再到「模式」的串連,
對於碩博士生來說,閱讀與寫作是日常研究的一部分,但要真正內化所學,僅靠快速讀完一本書是不夠的。經常我們會遇到讀完書後,腦中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或想法,但無法具體化。這種情況下,寫作便是一個有效的工具來幫助我們將這些想法具體呈現出來。日本作者山口拓郎的著作《「うまく言葉にできない」がなくなる 言語化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錯誤地將「Idea」簡單化為「靈感」: - 許多碩博士生在研究初期,常常將「Idea」僅僅理解為靈感或創意點子,這導致他們忽視了「溯因推理」(Abduction)這一重要的研究思維方式。「溯因推理」是指根據觀察到的事實,推測可能的原因,從而提出有潛力的假說。當學生將「Idea」簡化為靈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盲目自信: - 剛開始做實驗時,博士生常常會有一種「我的實驗設計一定有道理」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在未得到預期結果時,會認為只是某個設定出了問題,只要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實際上,這種盲目的自信會導致博士生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結果可能並不理想。 2.
Thumbnail
身為雙主修心理系的學生,我最常被問的問題莫過於:「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麼吧?」沒錯!這......絕對是心理系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 那麼心理學,到底在學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剛開始唸博士的時候,做實驗總會有種神奇的心態,就是覺得自己設計的實驗一定有道理,還沒找到特別好的結果,可能只是某個設定不對,只要我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然而,這就是博士生會有的「盲目的自信」。當自己能開始想Idea,想實驗的設計時,都會想要自己的實驗能有個驚天動地的發現。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錯誤地將「Idea」簡單化為「靈感」: - 許多碩博士生在研究初期,常常將「Idea」僅僅理解為靈感或創意點子,這導致他們忽視了「溯因推理」(Abduction)這一重要的研究思維方式。「溯因推理」是指根據觀察到的事實,推測可能的原因,從而提出有潛力的假說。當學生將「Idea」簡化為靈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盲目自信: - 剛開始做實驗時,博士生常常會有一種「我的實驗設計一定有道理」的心態。這種心態讓他們在未得到預期結果時,會認為只是某個設定出了問題,只要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實際上,這種盲目的自信會導致博士生在錯誤的方向上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結果可能並不理想。 2.
Thumbnail
身為雙主修心理系的學生,我最常被問的問題莫過於:「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麼吧?」沒錯!這......絕對是心理系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 那麼心理學,到底在學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剛開始唸博士的時候,做實驗總會有種神奇的心態,就是覺得自己設計的實驗一定有道理,還沒找到特別好的結果,可能只是某個設定不對,只要我加班加點,各種嘗試,一定可以突破!然而,這就是博士生會有的「盲目的自信」。當自己能開始想Idea,想實驗的設計時,都會想要自己的實驗能有個驚天動地的發現。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為莘莘學子及父母所製作的,以心理學研究及觀點寫成,請參考!對生涯規劃的思考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