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強國》這書名,大概就能猜到它要談什麼了吧(笑)。沒錯,這本小說集正是寫咱們對岸那個自稱「強盛」的大國。全書由十篇短篇小說組成,透過小說的「虛」,精準捕捉出中國的「實」,是部相當厲害的作品。以下聊聊我的幾點心得。
【金玉外,敗絮內】
這本書精準地捕捉到中國「外華內雜」的特質。曾到過中國的人,大概都經歷過這樣的心路歷程:初到時被表面的華麗與進步震撼;但時間一久,就會發現明亮背後潛藏著許多陰影。
中國常給我一種「不協調」的感覺。一線城市雖然高樓林立,卻總讓人覺得那種進步帶著「造景式」的刻意感。現代建築倒也罷了,我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被整修得過於華美、失去原味的古蹟,看起來反而格外詭異。書中那座六百年歷史的古廟,便是許多中國古蹟的縮影:
裡頭是用閃閃發光的金色塑膠鑄成的一尊尊佛像。頭頂上的木樑畫滿了綠色、白色、深紅色的線條,彎彎曲曲好像是近來才剛漆好的,地上還散落了一堆堆新的磁磚跟釘子。
許多光鮮的建設,往往也暗藏著「未爆彈」。如此景象在〈古北口精神〉中就有生動地呈現:表面上地鐵已有二十六條路線完工,十條仍在興建中,速度之快舉世無雙;但突然之間,列車卻死不出現,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能無止盡地等待。
此外,強國常給我一種「一個國家,兩個世界」的錯位感。離開都會區,走向外圍,就會看見完全不同的「未發展」風景。〈眾數之地〉中這段描寫極為傳神:
朱鋒的工作一個月要出差到三四線城市幾次,那些地方的風景不外乎就是高速擴張的仿冒速食餐廳,不斷按喇叭的車陣,這一兩年才新蓋好的房子,以及四柱可見,像是爬藤一樣的鷹架推。
許多地方總是新舊交錯,給人不上不下的錯亂感。〈一段婚姻的田野調查筆記〉裡這段描寫就極其貼切:
我們時不時就會經過幾棟即將拆除的建築物,看起來似乎還有人住,一邊是掛著洗好衣物的曬衣繩;另一頭是玩具三輪車。一位駝著背的老人雙手插在背後,漫不經心地走了過去。
更糟的是,這些地方還被要求得「往前進步」。〈釘子戶〉那段畫面令人難忘:
有一棟水泥建築孤伶伶地建在那裡,第一眼看過去,我還以為這棟房子有好幾層樓高,定睛一看才發現旁邊的地表都已經掏空……這一木就像是一件詭異的藝術品,或是某幅超現實主義的畫作,整座城市畫作一片水塘,僅讓的房子漂浮在尚存的一角。
這種雙面不協調不僅存在於建築與城市空間,也反映在人們的生活中。有些人確實富了,如〈上海囁嚅〉中住在凱旋大廈的客人;但更多人則像曉蕾那樣,天天從遙遠的外環通勤進城討生活。於是,「強國」便誕生了「捲」這個字——極其傳神地道出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困境。
【勝利大敘事】
書中同樣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中國「大內宣」的盛況。當然,國家宣傳不是中國獨有,但「強國」可說是把它發揮得淋漓盡致。只要踏入中國,立刻能看到滿街滿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
看板只是基本配備,中國政府的宣傳可說無所不在,彷彿要把「美好與愛國」的意識硬生生灌進你腦裡。〈飛行器〉中的愛國表演就是如此:
她又跳了一首曲子,這次是高亢的共產主義宣傳歌,她的舞步也變得一板一眼,帶了點行軍的感覺。她往左轉,朝著幻想出來的來福槍盯著,然後往右邊再重複了同一個動作:「江排長,我敬你!」
此外,中國也特別愛宣揚「強國夢」。〈新的果實〉便敏銳地將這樣的氛圍濃縮於故事中:
國營媒體樂於宣揚范時一的成功故事,奇果就像是草根智慧的代言人,記著們這麼說的:「這種全新的水果,是我們新國家的代表符號。」
這種成功敘事,正好呼應了大國崛起的宏大神話。
然而,官方口中的「進步」與「繁榮」之下,往往是滿地泥濘。許多中國產品看似厲害,最終卻誇大不實,甚至問題多於優點。雖然〈新的果實〉中的「奇果」雖是虛構的,但在許多中國產品上都能看到類似的影子(這故事同時也暗諷了中國的「科技狠活」)。
更高明的是,連「問題」都能被包裝成正向敘事——一種典型的精神勝利法。〈古北口精神〉中,民眾明明被困在車站,政府卻以「古北口精神」為名,讚頌他們的剛毅與樂觀;〈飛行器〉裡黨書記那句「這是台車啊,曹操發明了一台車!」更是荒謬到令人啞然失笑。
當然,某種程度上,「強國夢」並非全然虛幻。中國的確曾在經濟與科技上飛速發展。但這些年的情勢早已不如以往。〈眾數之地〉便精準捕捉到這種夢醒時分的蒼涼景象。故事中的朱鋒深信大國崛起的敘事,最終只能自我催眠:
總有什麼東西會填補虧空,他這麼告訴自己,市場會回復常態的,政府會插手干預的。
【國家控制】
聊到強國,當然不能不提它對人民的極權控制。
書中巧妙地透過許多小人物的視角,隱晦描繪出這些陰暗面。〈露露〉大概是其中談得最直接的一篇——透過哥哥的視角,講述那位資優生妹妹如何因為看見國家的真相,而一步步走上「歧途」:
我完全不知道她是從哪弄來這些東西,都是各地零零星星的街頭陳抗……這些東西好像來自一個我從未造訪的國家,使我心亂如麻,不知該如何是好。
中國的資訊長期被嚴密掌控。許多內容即使短暫流出,也會很快「被消失」。強國的「牆」可不是開玩笑的。
而被消失的不只是資訊,連人也可能如此。如書中那位「因心臟病發」的徐磊,又或是〈熱線女孩〉裡那台不明車輛上的人:
這是政府單位的車,但上頭沒有標示。大家都知道這種車專門對付反動的人們,從外省市來的人,誰想要抗議惹麻煩都會被抓上車。
正如〈露露〉中那句令人難忘的話:
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的國家,那麼你已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正是資訊被封鎖、人民被噤聲,前幾年才會出現「白紙運動」這樣的事件。然而,如今回頭看,那場抗爭終究沒能改變什麼——船過水無痕。
嚴格說來,中國的極權統治並非新事。〈眾數之地〉便提到了那個在中國「不能說」的日子:
抗議那時在全國各處遍地開花,成千上萬的學生走上街頭,談論民主、貪腐、政治改革的議題。
後來的結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了……
固然,這些歷史陰影並非中國獨有(台灣也曾有白色恐怖),但多數國家終究走出了黑暗。遺憾的是,直到今日,強國卻依舊故我,令人唏噓。
【後記】
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精準描繪出當代中國的奇妙群像。許多情節雖看似荒誕,卻又能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對應。
簡介中提到,作者陳德平曾任記者,長期派駐北京與香港。難怪她筆下的強國如此貼近現實。覺得這段描述很有意思:
派駐中國的六年間,陳德平深入了解邁向強國之路的國度,在大外宣和完美包裝之外,民眾如何自處……這些龐雜細節和振奮的內容,卻無法寫進擅長的報導文學,直到她發現小說能傳達這一切,於是有了《強國》。
只能說,要傳遞真實,最後還是得靠小說啊!
因為在科技業工作的關係,我曾多次前往中國。每次停留時間都不短,工廠多位於外圍區域,也讓我有機會更深入地觀察這個國家的表裡。書中情節,常讓我有種恍如重返中國的錯覺。對〈上海囁嚅〉中這段擠壓的段落很有感:
每天都要搶著上公車,匆匆忙忙在人行道上找位子,胳膊向外,眼睛半斜睨,精明地審視。
不得不說,中國人真的很會「擠」。記得有次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悠閒散步,走著走著竟被一個大媽往路邊推。當下完全愣住,回神時她已翩然走遠。從那次之後,我走在中國街頭時,胳膊也會自然向外,隨時準備「架拐子」。
好像扯遠了(笑)。總之,很推這本小說集。如果你沒去過中國,這本書能讓你真切感受「強國」的氣息;如果你曾親自造訪,那更能在字裡行間找到無數熟悉的共鳴。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