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到分人:不再為真實的自我煩惱《分人:我,究竟是什麼?》

更新於 2024/10/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內容摘錄自《分人:我,究竟是什麼?》

你是否曾感覺,跟朋友聊天時,自己格外健談?在面對主管時,變得異常拘謹?這並不代表你偽裝,而是你的『分人』在作用!


何謂「分人」

先請你回想,面對朋友和面對老師或上司的狀態是一樣的嗎?是不是前者比較輕鬆、愛笑,後者比較拘謹、嚴肅。那請問哪一種是真正的你?事實上,那都是真正的你。

面對不同的人,我們會自然展現不同的自己。但如果我們只能有一個「真我」,那其他面貌就成了面具。但這不符合我們的經驗。你在面對沈默的朋友時,是不是會多講點話;而面對健談的朋友時,你的話又比較少,但人不會既健談又沈默,所以一定有一個你是假的?

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你沒有刻意成為哪種人,只是自然的形成不同面貌,沒有哪一種「你」是虛假的。正確的概念是,你在面對不同對象時,形成了不同分人。

因對象而異,我們會自然地變成各種樣貌的自己。所以人絕非獨一無二、不可分割的「個人」,而是多個可分割的「分人」。

「分人」想強調是,不是「真實的你」戴上不同面具,而是「每個面貌都是真正的你」。如此一來,我們就不需要煩憂「真正的我是什麼」,只需要去覺察自己的不同分人,在與人的互動中,勾勒出自己的輪廓。

如果理解了這樣的概念,接下來我想進一步說明產生「分人」的三種階段。

補充:分人(dividual)是從個人(individual)衍生的詞彙。individual有著「不可分」之意,代表個人即是最小個體,不能再分了。而「分人」則與之相對,認為個人是可以繼續細分的。

產生「分人」三階段

分人是與人相處產生的,所以有不同的深度,我們將其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社會性分人。我們跟陌生人一開始都是這個階段,會進行如「今天天氣不錯」這類沒內容的對話。又如面對便利商店店員時,只要能買到東西就好,不需要有針對彼此的對話,此時雙方就處於社會性分人。換言之,此時我們都只是人,沒有什麼特性。

第二階段:團體性分人。當對方不再是隨便一個人,而是團體裡的對象時,就會進到這個階段,例如學校社團、公司職員等等。我們在身為學生時,會有預設學生這個身分的分人。簡言之,是具有身份的分人

第三階段:個體性分人。這是一個更具體,也更有深度的分人,每個人的差異很大。可以設想你在面對不同人時的不同面貌,那就是你的個體性分人。

但要注意,雙方進行分人的步調很重要。我們身邊會有擅長「裝熟」的人,他們可能從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只要五分鐘,馬上就開始問東問西,但我還在第一階段啊!這時候我們會覺得很煩躁。反過來也是,對雙方都不是好的體驗。

了解了分人的運作,你可能會想:為什麼要特別理解這個概念?它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為什麼要理解「分人」

「分人」概念可以解決用「個人」思考的三個問題:

  1. 不必再為人格面具煩惱!
  2. 解放自己的多樣性。當我們不必被「真實的自我」綁架,就能接納及發覺更多的自己。
  3. 在痛苦時原諒自己。

前兩點不再贅述,但我想著重討論第三點。

當我們遇到不幸的事情時,例如在課業或職涯上遇到打擊時,可能會產生自我厭惡,甚至想傷害自己。但透過分人理論,其實我們想消滅的只是「不幸的分人」而已,那種不幸的面貌也不能完全代表自己。所以不必為了一個不幸的分人消滅自己,只要降低那個分人的佔比就好。具體的做法在下個段落會談到。

所以,「我」是什麼?

「分人」這個概念不免讓人陷入茫然,如果每個面貌都是我,那自我的立足點在哪裡?

我們常說的「個性」,其實就是由所有分人建立起的網路。在這個網路中,每個分人的佔比又不同。比如,小時候受父母影響最大到;國高中時,與同儕的角色又壓過其他;又或是交往之後,伴侶的分人成為大宗。不同時期都會有主要的分人。

總而言之,「我」就是這樣複雜的網路,是動態且靈活的,而不是如雕像般冰冷且頑固。

在分人的網路裡,沒有中心這種東西。因為分人並非自己任意生出來的人格,而是在環境或人際關係中形成的。

有注意到嗎?分人的建立都跟「與他人互動有關係」,一段互動的重要度或頻率會影響那個分人的佔比。因此若出現了討厭的分人,我們可以多培養自己的其他面向(最好是你喜歡的!),這樣討厭的部分自然會減少,最後消失。

探尋自我之旅

有些人在感到迷惘時,有時會來一段長途旅行,去到完全陌生的地方探索自我。這樣的行為也可以用分人理論說明。

去到新地方意味著展開新關係,必然會產生新分人。而新分人出現會減少原有分人的佔比,讓人產生「煥然一新」的感覺。(尤其是討厭舊有分人的時候!)

「分人」與人際關係

既然分人是在與人互動時產生,那產生負面分人起碼有一半是別人害的!這像是在逃避責任,但同樣的,能有正面分人也有一半要感謝他人。所以我們要待在能產生正面分人的環境,產生更多自己喜愛的樣貌。

但與此同時,也要意識到他人也是分人集合體,如果對方產生負面分人,你也要負一半責任;相對的,對方產生正面分人時,也有一半是你的功勞!想辦法讓對方認為「跟你待在一起時,我覺得很喜歡自己」吧,如此一來,你也能救贖他人!


尾聲

這篇文章對「分人」對做簡單說明,但在原書《分人:我,究竟是什麼》中,還有很多精彩的段落。作者有用小說探索分人概念,還有對於「愛與死」的深刻探討,如果有興趣務必翻閱原書!希望你在這篇文章有所收穫:D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寫寫有趣的書或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擺脫比較心態,專注自我成長  1. 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 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長處。花時間了解自己,發現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接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挑戰。 - #自我價值 #接納自我 2. 設立個人目標
Thumbnail
你明白甚麼是「課題分離」嗎?對你而言這個觀念有哪些意義? 容易被影響、總是希望符合他人期望、或很用力的為他人付出型的人,學習「課題分離」,絕對是擺脫自己精神內粍及無止盡付出的重要觀念。 我們把對權威的尊重視為一種必須順從的潛規則,對相異之處、相異的人產生排斥,對人跟對事的判斷被捆綁在一起。 覺
在自己眼裡可能是大事,但別人眼裡是小事。 每個人看事情的輕重性本來就不一樣也沒有對或錯。 如果希望自己不好時也會有愛自己的人,因為這樣一直幫助別人,而去施壓別人,造成不舒服感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一個人的付出本質上是美意,對方要怎麼看待的就並不需要太多期待,如果對方想報答,表示對方心存感激,這樣
本文探討如何在提升自我價值的同時,幫助身邊的人過得更好。作者認為大多數人都是自我為中心的人,因此應該預設每個人都是想讓自己過得更好,並且根據內心想法去行動,而不是取決於人情或眼光。
本文探討瞭如何擺脫人格糾纏與限制,不受他人業力的影響,讓自己舒服並展現真我。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看待他人評價自己的兩種角度,提到了人們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特質其實是自己的內在反映,並且強調了重視自我認知不受外界評價左右的重要性。文章內容深入並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最近很常在各個平台上或心靈勵志小品上聽見或看見:「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禁讓我進一步的思考什麼是成為自己?又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關係裡,沒有一個人的使命是要滿足另一個人, 關係的和諧或磨擦,要回到自己之內去看見, 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定義自己,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你是否尊重自己,信任自己,願意親近自己, 是否仁慈而不批判,彈性而不僵化, 是否誠實面對真實的自己; 關係之間,是獨立且完整的個體之間的相會, 是在價值觀不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擺脫比較心態,專注自我成長  1. 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 認識自我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長處。花時間了解自己,發現並接受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 接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挑戰。 - #自我價值 #接納自我 2. 設立個人目標
Thumbnail
你明白甚麼是「課題分離」嗎?對你而言這個觀念有哪些意義? 容易被影響、總是希望符合他人期望、或很用力的為他人付出型的人,學習「課題分離」,絕對是擺脫自己精神內粍及無止盡付出的重要觀念。 我們把對權威的尊重視為一種必須順從的潛規則,對相異之處、相異的人產生排斥,對人跟對事的判斷被捆綁在一起。 覺
在自己眼裡可能是大事,但別人眼裡是小事。 每個人看事情的輕重性本來就不一樣也沒有對或錯。 如果希望自己不好時也會有愛自己的人,因為這樣一直幫助別人,而去施壓別人,造成不舒服感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一個人的付出本質上是美意,對方要怎麼看待的就並不需要太多期待,如果對方想報答,表示對方心存感激,這樣
本文探討如何在提升自我價值的同時,幫助身邊的人過得更好。作者認為大多數人都是自我為中心的人,因此應該預設每個人都是想讓自己過得更好,並且根據內心想法去行動,而不是取決於人情或眼光。
本文探討瞭如何擺脫人格糾纏與限制,不受他人業力的影響,讓自己舒服並展現真我。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看待他人評價自己的兩種角度,提到了人們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特質其實是自己的內在反映,並且強調了重視自我認知不受外界評價左右的重要性。文章內容深入並具有啟發性。
Thumbnail
最近很常在各個平台上或心靈勵志小品上聽見或看見:「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不禁讓我進一步的思考什麼是成為自己?又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關係裡,沒有一個人的使命是要滿足另一個人, 關係的和諧或磨擦,要回到自己之內去看見, 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定義自己,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你是否尊重自己,信任自己,願意親近自己, 是否仁慈而不批判,彈性而不僵化, 是否誠實面對真實的自己; 關係之間,是獨立且完整的個體之間的相會, 是在價值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