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己,不只一個。何謂分人?簡單來說就是比「個人」更小的單位。
今年初在這本書上市後,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購入。為什麼呢?
因為光是看到書名「分人」就有別於以往各種心靈雞湯裡提及的「真正的自己」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思維和用語。但最可惡的是,年初買來翻了前面幾章後,就拖到現在才看完,也多虧了颱風假讓我能把手邊拖延的事情再次打理一番(笑
作者再三強調「真正的自己並不存在,而各種面向的分人造就了自己的個性」這個概念,瞬間讓以前執著於「尋找自己」或「探究自我」的觀念有所頓悟。畢竟多年以來,終究還是不知道「真正的自己」且因此困惑著,但有了這思緒後,在人際和自我當中,算是有了一個合理的思維模式。
想起自己正是個典型的外冷內熱個性,小時候面對不熟的親戚總是特別含蓄害羞,但面對熟識的家人朋友則是可以很自在外放與逗趣。那時自己總會認為「外表的那個我不是真正的我啦!私下的我才是」。
回想起小時候的想法,除了與現在所說的「分人」思考邏輯不同外,還有當時會以「真正/虛假的自己」作區分背後的目的,也隱藏了「人總是想接受社會多數認為好的的一面,自然傾向否定社會多數認為不好的那面」,例如傳統社會多認為正向、樂觀、活潑開朗是正面評價,而害羞、內向、寡言等則為負平居多,每當人際關係中出現後者情形,則潛意識想迴避這個社會標籤。
然而以「分人」角度看待一切生活,才發現小時候活潑的我、害羞的我,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沒有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
包含到出社會後,盡可能想在群體中展現外放個性卻不如預期的時候,總會覺得莫名感到無助、無奈,但現在想起來,或許自己對於特定場合的人事物,加上從小各式經歷、家庭背景等因素,造就了自己的應對方式,而那也是「我」的一部分。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分人化過程」的論述,作者以單戀、單方傾訴者為例,講述「分人化過程失敗」的典型故事,而最引起我共鳴的莫過於「單方傾訴者」。
對我來說,人際交流是建立於互相與平衡,這樣關係自然才會舒適與長久。但近幾年自己周遭的狀態,最常見的正是無論如何都以自己話題為重心的人,且這種人通常一開始也會以詢問對方意見作開場白,但最後卻總是自己淘淘不絕,對他人的想法和觀念似乎不給空間表達,亦或者根本毫無興趣。更可怕的是,這種人大多讓人相處不適而不自知,甚至在特定圈子裡也還算是個人緣不錯的狀態(?
至於為何自我中心的人仍然有可能人緣不錯,就不是本篇討論範圍。反倒是他們帶來周遭人產生的「分人」多為被強迫成為聽眾的分人,我們所認為的不適,正是因為如此。
最後,我認為善用「分人」的概念看世界,思路相比「個人」較為廣闊,對於同種人產生不同個性,人的善惡交替等現象,將會看得更加清晰且雲淡風輕。
推薦程度:★★★★✰
閱讀難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