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wandering》分心的秘密:思緒漫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Moshe Bar在本書《Mindwandering》中,從神經科學的角度詳細分析,介紹了「思緒漫遊」的不同面向,以及我們如何面對這個現象。


什麼是「思緒漫遊」?

想像你正在看書,眼睛一個字一個字往下看,思緒卻越飄越遠,飄到過去,飛到未來,彷彿要到宇宙的鏡頭。這種讓你無法專注,分心於現在的現象就是「思緒漫遊」(Mindwandering)。

思緒漫遊在大腦裡的表現是「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簡稱DMN)的活躍,而DMN幾乎隨時都在活蹦亂跳,舉凡各種白日夢、自我對話、對未來的焦慮等等,都是DMN活躍的現象。這些狀況會發生如走路、上課、睡覺前等等場合,並且我們根本控制不了。

然而,大腦的資源,也可以說是精神能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很難同時處理兩件事情,就算是簡單的兩件事,我們也非常可能搞砸其中一件。更加不幸的是,隨時都在吵鬧的DMN相當佔用大腦資源,所以我們在思緒漫遊時很難專注於眼前的事物。

那麼,大腦為什麼要有思緒漫遊這項功能呢?

為什麽有「思緒漫遊」?

思緒漫遊實際上是一種「聯想」的表現,雖然通常意識不到,但思緒漫遊是有起點的。可能是書上的某個詞,可能是眼前的某個物體,這些東西開啟了聯想的路徑,我們的思緒就順著這個路徑開始聯想,變成思緒漫遊。

人類之所以要不斷進行聯想是為了生存,我們隨時都在短暫的預測未來。你知道該使用多少力拿起手機,知道碰到高溫會燙傷,知道車子會在紅燈前停下(或許不會?),這些都是過去的經驗結合聯想的作用,讓我們能有正確的判斷。

不只是對自己的聯想,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跟他人產生連結,所以也會預測他人的反應。這種對他人的預測稱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簡稱ToM),雖然預測可能會帶來麻煩,例如一些不必要的焦慮。但無可否認,如果我們不進行聯想,那根本沒辦法活下去。

聯想如此重要,幾乎是生存本能,所以與聯想高度相關的思緒漫遊,才會隨時出現在生活中,而且無法阻止,就像我們不能阻止肚子感到餓。

「思緒漫遊」帶來什麼影響?

思緒漫遊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們分心,破壞我們對「當下」的體驗。因為思緒漫遊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對未來進行預測,所以我們會跑到過去的記憶裡,或擔心著未來。這導致我們沒辦法「享受當下」。當你想好好欣賞眼前美景時,腦袋卻不斷想到沒做完的瑣事,或是某個尷尬的回憶,這可太令人討厭了。

除此之外,聯想也分成「廣泛」和「狹隘」,廣泛的聯想往往比較跳躍,範圍也較大;狹隘的聯想則相反,聯想前後的連結更強,在同一件事情上打轉許久。嚴重的狹隘聯想稱作「反芻性思考」,特別是對於自我的質疑、未來的焦慮,對於心靈相當不好的聯想。如果太常陷入反芻性思考,可能產生心理健康的隱患。

聽起來思緒漫遊壞處多多,還沒辦法阻止,但卻是有方法利用的。

善用「思緒漫遊」

透過觀察自己是處於「廣泛」或「狹隘」狀態,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思緒漫遊。處在「廣泛」狀態時,可以進行需要創意的事務,因為此時的思考很靈活,能夠蹦出更多好點子;處在「狹隘」狀態時,則可以進行相對枯燥,或是需要精準度,遵守一定規局的工作。

當然,有時候我們沒辦法選擇要做什麼,畢竟上課或上班的時間是固定的。如果做這些事時,思緒不小心開始漫遊,你可以將這些思緒貼上「標籤」。例如用「未來」「過去」、「自己」「他人」、「正面」「負面」這類特性幫思緒分類。因為我們習慣定義事物,不能被定義的事物讓我們感到不安,但只要定義了,就不再那麼惱人。思緒也是同理,只要我們幫思緒貼上合適的標籤,就不那麼容易再次打擾到我們。

冥想與頓悟

雖然無法徹底阻止思緒漫遊,但如果想降低受到的影響,冥想是個好選擇。在冥想時,我們會希望將思緒清空,但大腦不會如我們所願,思緒會開始去各處漫遊。這時候我們可以練習前述的,將思緒貼上標籤的做法,以此取回平靜。多嘗試幾次,會更容易在生活中實踐,也可以更快意識到自己的思緒飄走了。

除了練習之外,冥想也可以為頓悟提供空間。有時候我們會有靈光一閃的頓悟時刻,這其實是潛意識的功勞。腦袋會將一些還沒處理完的問題放到潛意識裡,交由潛意識默默去處理。而當處理出一個結果時,就會將想法送到意識,此時我們就會有頓悟的感受。

但如果意識裝滿了東西,就沒辦法接收潛意識的資訊。所以靈光一閃更容易發生在走路、洗澡時,因為此時意識的負擔很輕。我們也可以刻意創造這種情境,來增加頓悟發生的機率,冥想就是其中之一。


有關大腦的其他小知識

這裡記錄一些書中提到,但沒有完整展開的內容。

「探索模式」與「利用模式」

前文所說的「廣泛」與「狹隘」可以進一步擴展,變成大腦的「探索模式」與「利用模式」。「探索模式」時,我們的心智更有彈性,能夠接受各種新事物,以此來修正我們的心智模型;「利用模式」時,大腦傾向維持過去的規律,用既有的經驗解讀事物。我們可以善用兩種不同模式,來應對不同情境。

「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思考

「由上而下」(Top-down)的思考,指的是我們透過既有的經驗,分析及了解事物;「由下而上」(Bottom-up)的思考,指感官感受到的東西。例如吃到一顆糖果時,「由下而上」告訴我們糖果是甜的;「由上而下」告訴我們吃起來是蘋果口味的。

前文提及的聯想、思緒漫遊、反芻性思考,都屬於由上而下的思考。但有時候,由上而下的思考會妨礙我們沈浸在當下。作者建議透過練習冥想,可以抑制由上而下的思考,以此來更加享受當下,雖然這並不容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immy的沙龍
0會員
4內容數
寫寫有趣的書或想法~
Timm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3
這篇文章探討意識的問題,摘錄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一書,從疾病、生物、人工智慧、腦科學等多個角度入手,分析意識的特性和挑戰。文章涵蓋了意識的分裂現象、動物意識的可能性,及人工智慧是否具意識等議題,並討論現今科學極限,提出全新的世界觀。
2024/11/13
這篇文章探討意識的問題,摘錄自《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一書,從疾病、生物、人工智慧、腦科學等多個角度入手,分析意識的特性和挑戰。文章涵蓋了意識的分裂現象、動物意識的可能性,及人工智慧是否具意識等議題,並討論現今科學極限,提出全新的世界觀。
2024/11/02
《無期迷途》二週年活動<幽零風暴>,心得分享。 這場錯亂癲狂的風暴,對真正的命運不產生影響。
Thumbnail
2024/11/02
《無期迷途》二週年活動<幽零風暴>,心得分享。 這場錯亂癲狂的風暴,對真正的命運不產生影響。
Thumbnail
2024/10/15
本文探討了「分人」的概念,這是一種認為個體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展現多樣性的理論。文章分析了三個層次的分人:社會性分人、團體性分人及個體性分人,並提出理解分人如何改善人際關係。透過該理論,讀者不僅能夠接納自己的多樣性,還能瞭解在困難時期如何原諒自己,進而促進自我成長與探索。希望能激發更多人對自我認知的思考
2024/10/15
本文探討了「分人」的概念,這是一種認為個體可以根據不同情況展現多樣性的理論。文章分析了三個層次的分人:社會性分人、團體性分人及個體性分人,並提出理解分人如何改善人際關係。透過該理論,讀者不僅能夠接納自己的多樣性,還能瞭解在困難時期如何原諒自己,進而促進自我成長與探索。希望能激發更多人對自我認知的思考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資訊鋪天蓋地,你是否還能保持清醒?本篇《行走中的思索|認知操控》揭露現代人如何在「認知失調」中自我欺騙,又該如何覺察與破解。自由,從質疑開始;真相,從思考浮現。
Thumbnail
當資訊鋪天蓋地,你是否還能保持清醒?本篇《行走中的思索|認知操控》揭露現代人如何在「認知失調」中自我欺騙,又該如何覺察與破解。自由,從質疑開始;真相,從思考浮現。
Thumbnail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從工作、學習、健康、人際相處等面向著手,教讀者認識大腦運作特性,學會改善心智表現、發揮創造力、調節情緒活得更健康、順利溝通贏得好人緣。
Thumbnail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從工作、學習、健康、人際相處等面向著手,教讀者認識大腦運作特性,學會改善心智表現、發揮創造力、調節情緒活得更健康、順利溝通贏得好人緣。
Thumbnail
冥想不僅是一種心靈修行,更是一個探索自我與意識的過程。本文深入探討冥想的原理和有效性,提供逐步的指導,幫助讀者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從不同的意識層面到冥想技巧,這篇文章讓您了解如何透過冥想體驗更深的自我,超越文化和宗教的界限。
Thumbnail
冥想不僅是一種心靈修行,更是一個探索自我與意識的過程。本文深入探討冥想的原理和有效性,提供逐步的指導,幫助讀者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從不同的意識層面到冥想技巧,這篇文章讓您了解如何透過冥想體驗更深的自我,超越文化和宗教的界限。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本有趣的書,這本書叫《破圈》,作者談到一個人的慣性行為分成三類:基於情緒的情緒體,基於經驗的記憶體,基於核心價值觀的信念體。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本有趣的書,這本書叫《破圈》,作者談到一個人的慣性行為分成三類:基於情緒的情緒體,基於經驗的記憶體,基於核心價值觀的信念體。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丹尼爾‧席格的書籍《心腦奇航》,從科學的視角分析靈性,深入探討心的本質與轉變,並結合個人經歷和思考,強調善良、慈悲及整合的重要性。書中提出九種整合系統,包括意識整合、記憶整合等,實踐這些理念可促進心智成長和自我認識,是一本兼具靈性和科學的好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丹尼爾‧席格的書籍《心腦奇航》,從科學的視角分析靈性,深入探討心的本質與轉變,並結合個人經歷和思考,強調善良、慈悲及整合的重要性。書中提出九種整合系統,包括意識整合、記憶整合等,實踐這些理念可促進心智成長和自我認識,是一本兼具靈性和科學的好書。
Thumbnail
什麼是「冥想」 我發現在台灣,有很多人在談論冥想,但對於冥想的理解並不總是正確的。當然,我並不是什麼大師,也沒有資格來定義冥想的本質。不過,作為一位持續冥想超過二十年的人,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冥想其實是一種回到自己內心、超越身體和想法的過程,而不是我們常以為的單純坐下來發呆或專注於某
Thumbnail
什麼是「冥想」 我發現在台灣,有很多人在談論冥想,但對於冥想的理解並不總是正確的。當然,我並不是什麼大師,也沒有資格來定義冥想的本質。不過,作為一位持續冥想超過二十年的人,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冥想其實是一種回到自己內心、超越身體和想法的過程,而不是我們常以為的單純坐下來發呆或專注於某
Thumbnail
何謂思緒漫遊? 思緒漫遊是指思想在腦海中自由、無目標地遊走或流動。是一種自由探索我們的內心世界的方式。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可能會跳躍到不同的主題、記憶或想法之間,沒有明確的邏輯順序或連貫性。 它可以激發創造力和洞察力,但也可能影響專注力。我們有辦法掌控思緒漫遊嗎?這可以是一個挑戰,因為它通常是一種自
Thumbnail
何謂思緒漫遊? 思緒漫遊是指思想在腦海中自由、無目標地遊走或流動。是一種自由探索我們的內心世界的方式。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可能會跳躍到不同的主題、記憶或想法之間,沒有明確的邏輯順序或連貫性。 它可以激發創造力和洞察力,但也可能影響專注力。我們有辦法掌控思緒漫遊嗎?這可以是一個挑戰,因為它通常是一種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