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沿著歷史脈絡探討台灣經濟發展的科學書籍。
有大量史實資料和數據剖析,讀來卻不枯燥,以歷史時序為骨幹,交錯探討台灣在經濟、社會、政策各方面的變革和演進。
在台積電獨步全球的今日,這本書讓我更了解台灣是如何在幾百年來一步步變成現在的樣子。
----------------------------------------------------------------------------------
起初,我是在台大開放式課程的網頁上,看到這門課的介紹,便點開來看。聽了以後才發現,原來「台灣經濟四百年」是開課的吳聰敏老師寫的一本書,立馬就到圖書館借來研讀。
讀完這本厚厚的書加上20多堂課的講解,收穫頗豐。不僅充實了經濟學的概念和知識,也更新以往我對部分歷史事件的印象和看法。也很佩服吳老師做如此詳細的資料考察、整理、相互對照印證理出清楚的架構。
以下就整理一些我在書中讀到印象深刻的資料分享,為免冗長會用我自己的方式摘要,還是非常推荐有興趣的人拜讀一下原書。
----------------------------------------------------------------------------------
經濟學家研究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經驗,發現制度與基礎建設是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條件。
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NI):一年中全部家庭所得之總和(薪資所得+資產所得),除以人口即為「人均所得」。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國家在一年當中生產的產品與服務價值總和,扣除設備折舊後除以總人口,即為「人均GDP」。
以課徵高關稅來發展本國產業的政策為「進口替代工業化」(ISI, import-substituting industrialization),又稱「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
「比較利益」:具有比較利益是指生產某產品的機會成本低,因此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每個國家會出口具比較利益的產品,進口不具比較利益的產品。
傾銷(dumping):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到其他國家
古今中外發生惡性物價膨脹都是因為中央銀行超額發行貨幣引起。
外匯:指外國的貨幣與金融資產,包含債券與股票。即「外匯存底」。
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ICT),分成4個產業:(1)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2)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 (3)電信業 (4)電腦相關及資訊服務業
「不管你怎麼看日本統治台灣的方式,以及它為了追求其目標,採取的嚴厲的帝國主義的政策與措施,你不得不承認,日本50多年統治對台灣帶來莫大的利益。」-- 二戰後來台訪察的英國海軍 Berman (1997)
影響經濟的發展的因素很多:政策、基礎建設、人力、政治環境、運輸成本……
台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到了日治初期才出現,比英國晚了大約100年。雖然起步晚,但台灣今天的所得水準在全球名列前茅。台灣長期經濟成長的經驗,提供難得而明確的證據,市場機制比起管制,更有利於經濟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