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Q18量子預言》談人性只是運算與感測的結果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人心就跟量子一樣不可測也測不準 #智慧就是容許改變

#人心就跟量子一樣不可測也測不準 #智慧就是容許改變

  片名Q18的「Q」是指量子(Quantum),「18」則是台語「骰子」的諧音,比喻量子糾纏。會知道這部戲劇,是因為台大物理系張慶瑞教授(前台大副校長),演講時分享於該劇擔任顧問,並推薦該劇。只是該劇原訂去年上檔,因演員炎亞綸和宥勝捲入「MeToo」事件,而延至今年八月才上檔(炎亞綸戲份保留,宥勝則被刪光,比較可憐的是與宥勝飾演夫妻的李杏戲份連帶被刪光)。


  該劇共8集,描述未來量子科技發展的世界中,隨著量子科技的發明,產生許多與人性互動的問題,藉此反思科技與人性的界限。


  如發明植入大腦的「量子晶片」,幫助人類平均壽命延長至一百歲,平均可工作至88歲退休,但因「海弗利克極限」(Hayflick limit),即人類細胞群體在細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之次數的限制。簡單來說,就是人的細胞分裂因有極限,故人的壽命即便有科技的輔助,頂多只能活到130歲。然而,透過科技活到130歲並非人人都有的權利,因地球資源有限,長壽成為高端、權貴階級的特權,遂引發年輕世代及部分老年世代的抗議;年輕人抗議權貴階級享有特權,老人則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再如發明「永恆之戒」,透過腦晶片連結婚戒,讓彼此在各自眼中呈現最美好的形象,藉由虛實合一幫助婚姻永續。或發明「量子星光」,透過暴露在量子星光下,將資訊透過大腦,與神經傳導物質結合,讓人體釋放更多血清素及多巴胺,達到緩和人類情緒的效果。


  然而,劇中最強的發明,莫過於「黑子與白子」。由量子科學家的父親,與作為量子科技產產品老闆的母親,為延續肌肉萎縮症兒子的生命,所發明具意識的人工智能。黑子著重在「量子運算」,白子則著重在「量子感測」,分別代表人性中的理性與感性。兩者是真實、可被感知的存在,甚至可阻止炸彈爆炸。然而,不同於傳統AI相信因果,「黑子與白子」具有量子的隨機和主動性,因此具有創造力及決定的能力。


  在量子的世界中,一切物質都只是資訊的投影,一切感情亦都只是一堆電子訊號。不管是虛擬或實境都是同樣的電子訊號,不管是物質或感情,只有「資訊」是真的。資訊透過兩個互相糾纏的量子傳遞,如同秘密,只有糾纏的兩個量子知道該資訊。而相較於由有限物質組成的人類,資訊則是超越物質的、永恆的存在。根據資訊不滅定律,資訊不會被銷毀,即便被黑洞吸進去的光,其資訊也會透過「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一種由黑洞散發出來的熱輻射)被釋放出來。


  但難道人性只是運算與感測的結果嗎?當AI具有意識、創意、甚至主動性時,人與AI還有區別嗎?輔大前校長、前哲學系教授黎建球老師認為,人與AI的差別在於神聖性;即人與自身、人與家庭、人與社會的人際關係,及人與天的天人關係。然而,關係並非都是神聖的,神聖的關係具有純潔(purify)、善良(goodness)、向上(elan)等特質,其目標為「至善」(absolute good)。方法則為動態的發展,向內為復原力(反省)、生命力、永續性(不朽),向外為和諧、健全、整全。


  黎建球老師認為透過神聖關係,人可以擁有自我意識、自由選擇、自由思考、享受孤獨、自得其樂並容許錯誤。AI則因無法「內省」、無記憶、無想像力,而不具有內外發展性及整體性的思維。


  理想上,只要持續投入人力、物力、財力,AI終有超越人類的一天。然而,AI發展會是永無止境的嗎?當多數工作都被AI取代時,讓人類得以不再需要工作而得以「如其所是」時,AI還會像現在這麼「火」的發展嗎?又何謂超越人類?猩猩智商比剛出生的人類嬰兒高是否是超人類?擁有28枚奧運獎牌的菲爾普斯是否是超人類?數學天才是否是超人類?是應以「物種」為超越人類還是以「人性」為超越人類的依據?


  以「物種」為超越人類依據的問題在於,科學家永遠可「宣稱」其AI已超越人類,因為人類的定義過於寬泛籠統,橫跨不同年齡、智商、性別、種族、能力等,只要能取代部分人類的部分功能,就可宣稱超越人類,並難以檢證。如:當科學家宣稱AI已具有在錯誤中學習時,是指何種程度上的反省?人的反省取決於對「錯誤」的定義與意識,且具有向內性與向外性;向內的反省是對自己的反思批判,向外的反省則是自己與他者(包含「物」)關係的反思批判,且內外關係是相互影響、辯證的。然而,AI作為人類發明的產物,反映的僅是該AI背後系統開發者的價值觀、對錯誤的認識,而難以真正從使用者所認知的錯誤中學習;即學習與錯誤的主體還是在於人,而非AI。


  而以「人性」為超越人類依據的問題在於,需先定義何謂人之所以為人,異於「非人」的部分,且在不同文化、傳統、歷史、語言等因素下,只要能優於或具有部分人性時,就可宣稱超越人類。若以自我意識、自由選擇、自由思考、享受孤獨、自得其樂和容許錯誤等人的神聖性定義為人性,當AI能協助人類更精進人性、更神聖時,是否是一種超越?又AI所謂的「意識」,是反映該AI背後系統開發者的意識、封閉的意識,而非AI「本身」具有意識。


  綜上,除非AI跨越「意識」的門檻,具有內外發展性及整體性的思維,否則所有意識的工作還是要以人為主體,如同劇中只要還保有腦就能保有意識、保有生命。在量子的世界下,所謂的人性或意識,或許都只是運算與感測的結果。然而,如同量子糾纏的「觀察者效應」,人的意識並非僅是看得見、可計算的資訊,更多是看不見、不可計算的「關係」。人在關係中成長、在關係中成就自我、在關係中超越自我,並保有持續發展的潛能與衝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1會員
629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3/18
  《Unmet-某腦外科醫的日記-》(アンメット ―ある脳外科医の日記―)改編自同名漫畫,最大差異在於,漫畫主角是三瓶醫生(若葉龍也飾),日劇則是川內醫生(杉咲花飾)。   「盡全力度過今天,因為我只有今天。」   本劇描述兩年前發生車禍、腦外科的川內醫生,術後造成記憶力喪失。記憶
Thumbnail
2025/03/18
  《Unmet-某腦外科醫的日記-》(アンメット ―ある脳外科医の日記―)改編自同名漫畫,最大差異在於,漫畫主角是三瓶醫生(若葉龍也飾),日劇則是川內醫生(杉咲花飾)。   「盡全力度過今天,因為我只有今天。」   本劇描述兩年前發生車禍、腦外科的川內醫生,術後造成記憶力喪失。記憶
Thumbnail
2025/03/14
          《米奇17號》(Mickey 17)由《寄生上流》奉俊昊導演執導及改編自Edward Ashton的科幻小說《米奇7號》。內容描述:2054年,主角米奇(Robert Pattinson飾)因創業失敗躲避地下高利貸的追殺,自願成為前往外星殖民地的「消耗工」,工作內容就是「消耗」
Thumbnail
2025/03/14
          《米奇17號》(Mickey 17)由《寄生上流》奉俊昊導演執導及改編自Edward Ashton的科幻小說《米奇7號》。內容描述:2054年,主角米奇(Robert Pattinson飾)因創業失敗躲避地下高利貸的追殺,自願成為前往外星殖民地的「消耗工」,工作內容就是「消耗」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2025/02/28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入圍奧斯卡十項提名,內容描述1947年,二戰時曾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的猶太人、匈牙利裔、師承包浩斯的建築師拉斯洛(László Tóth),在戰後移民美國的故事。   撇開本片採用了VistaVision的拍攝技術、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2024年夏天上架的Q18量子預言,還沒上映便引起了大量的支持。不止是兩位主演的粉絲關注,而是劇本的種類也十分地有話題性,以哲學的角度探討量子世界。 兩名量子Al的誕生:黑子與白子。柯博士打造出他們,是為了讓這兩個AI陪伴漸凍人兒子一起成長、做朋友。黑子白子逐漸學會了人性,並演化出意識與感情。同
Thumbnail
在2024年夏天上架的Q18量子預言,還沒上映便引起了大量的支持。不止是兩位主演的粉絲關注,而是劇本的種類也十分地有話題性,以哲學的角度探討量子世界。 兩名量子Al的誕生:黑子與白子。柯博士打造出他們,是為了讓這兩個AI陪伴漸凍人兒子一起成長、做朋友。黑子白子逐漸學會了人性,並演化出意識與感情。同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量子糾纏下的愛與宿命 今天想分享一部vivi之前看過的好劇《不夠善良的我們》 ▋《不夠善良的我們》是一部近來備受關注的台灣劇集,充滿了愛情、友情、親情的深刻描繪,並以「量子糾纏」為主軸,探討人性與命運的複雜交錯。 它不僅在第59屆金鐘獎上斬獲了4個大獎,還成為了話題熱點,引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量子糾纏下的愛與宿命 今天想分享一部vivi之前看過的好劇《不夠善良的我們》 ▋《不夠善良的我們》是一部近來備受關注的台灣劇集,充滿了愛情、友情、親情的深刻描繪,並以「量子糾纏」為主軸,探討人性與命運的複雜交錯。 它不僅在第59屆金鐘獎上斬獲了4個大獎,還成為了話題熱點,引
Thumbnail
  片名Q18的「Q」是指量子(Quantum),「18」則是台語「骰子」的諧音,比喻量子糾纏。會知道這部戲劇,是因為台大物理系張慶瑞教授(前台大副校長),演講時分享於該劇擔任顧問,並推薦該劇。只是該劇原訂去年上檔,因演員炎亞綸和宥勝捲入「MeToo」事件,而延至今年八月才上檔(炎亞綸戲份保留,宥勝
Thumbnail
  片名Q18的「Q」是指量子(Quantum),「18」則是台語「骰子」的諧音,比喻量子糾纏。會知道這部戲劇,是因為台大物理系張慶瑞教授(前台大副校長),演講時分享於該劇擔任顧問,並推薦該劇。只是該劇原訂去年上檔,因演員炎亞綸和宥勝捲入「MeToo」事件,而延至今年八月才上檔(炎亞綸戲份保留,宥勝
Thumbnail
一般人可能都沒注意到,最近有一部名為『X』的電影上映,這部紀錄片紀錄的就是備受爭議的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博士。 李博士早期因為參加國科會的計畫,開始研究氣功與腦波,後來發現了人體的特異功能後,開始大量培訓兒童「手指識字」的能力。他的實驗中,結合核磁共振攝影,測量手指識字時腦部的功能變化,也在全球最重要
Thumbnail
一般人可能都沒注意到,最近有一部名為『X』的電影上映,這部紀錄片紀錄的就是備受爭議的台大前校長李嗣涔博士。 李博士早期因為參加國科會的計畫,開始研究氣功與腦波,後來發現了人體的特異功能後,開始大量培訓兒童「手指識字」的能力。他的實驗中,結合核磁共振攝影,測量手指識字時腦部的功能變化,也在全球最重要
Thumbnail
🔍「數學老師沒教的事!」 EDU核心成員,來賓介紹👏👏👏 -- 高竹嵐 aka.人稱海豹教授 ➡編劇詞曲+會計,負責跟數字有關的就對了 -- 呂筱翊 aka. 負責打槍海豹教授? ➡如何科普數學變故事,戲劇顧問是必須 誰說數學不會就是不會?讓EDU告訴你😏
Thumbnail
🔍「數學老師沒教的事!」 EDU核心成員,來賓介紹👏👏👏 -- 高竹嵐 aka.人稱海豹教授 ➡編劇詞曲+會計,負責跟數字有關的就對了 -- 呂筱翊 aka. 負責打槍海豹教授? ➡如何科普數學變故事,戲劇顧問是必須 誰說數學不會就是不會?讓EDU告訴你😏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量子力學 它是近幾年滿熱門的一個學科,同時在身心靈界也是超級熱門的題材 2022年十月的諾貝爾物理獎也是由三位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共同獲得 簡單說一下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 這個概念其實很久以前就提出來了 但它跟一般我們認知的物理現象差別實在是太大了,有些時候卻反而更偏向玄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有聽過量子力學 它是近幾年滿熱門的一個學科,同時在身心靈界也是超級熱門的題材 2022年十月的諾貝爾物理獎也是由三位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共同獲得 簡單說一下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世界的物理現象 這個概念其實很久以前就提出來了 但它跟一般我們認知的物理現象差別實在是太大了,有些時候卻反而更偏向玄
Thumbnail
評價: 2022年上映的韓國電影《奇怪的數學家》。 數學為題材的電影,原以為會把數學摻在懸疑、警匪題材上,來個解碼、解密,即將找到真相卻引來殺機。但後來發現是脫北者數學家遇上放棄數學的學生,一同找尋人生方向的故事。每次跟我想像大相逕庭的,我都是沒有看過預告片直接上的那種。 推薦!
Thumbnail
評價: 2022年上映的韓國電影《奇怪的數學家》。 數學為題材的電影,原以為會把數學摻在懸疑、警匪題材上,來個解碼、解密,即將找到真相卻引來殺機。但後來發現是脫北者數學家遇上放棄數學的學生,一同找尋人生方向的故事。每次跟我想像大相逕庭的,我都是沒有看過預告片直接上的那種。 推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