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的隱藏期: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新希望

阿茲海默症的隱藏期: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新希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言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痴呆症類型,屬於影響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疾病。它會逐漸削弱患者的記憶力、思維能力和行為,最終嚴重干擾日常生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約有5500萬人罹患各類型痴呆症,每年新增約1000萬病例,其中高達70%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的症狀隨時間惡化,主要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獨立性。依據症狀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出現輕微記憶力減退,中期患者逐漸失去對話和執行簡單任務的能力,而於晚期則需要全天候照料,但是,病情進展速度會因人而異。儘管目前醫學界尚未找到根治阿茲海默症的方法,早期診斷與及時干預仍然至關重要,可延緩症狀進展並提高生活品質。

但我們究竟要多早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才能有效減輕這種疾病帶來的困擾呢?等到出現輕微症狀再去檢查嗎?答案是否定的!那時已經太晚了!這種疾病就像感冒病毒一樣,是有潛伏期的。沒錯,你沒聽錯!阿茲海默症確實有潛伏期!

阿茲海默症的潛伏期

近年來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病變實際上可能在症狀出現前10-20年就已開始7-9。最近一項研究確認阿茲海默症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並未出現任何明顯症狀3。這一突破性發現強調了早期檢測的重要性——若能在無症狀階段提高檢出率,將為應對這種複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開闢新的前景。

那麼,阿茲海默症的兩階段病程具體是怎樣的呢?

阿爾茨海默症的兩階段進程

研究揭示,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病變實際上在無症狀階段就已開始。故阿茲海默症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而其中早期並未出現明顯症狀3這項突破性研究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具體而言,阿茲海默症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

  1. 緩慢、無症狀的早期階段:僅少數脆弱的細胞型別受到損傷。
  2. 破壞性後期階段: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及病理特徵,如斑塊和纏結。

第一階段:無聲的早期變化

阿茲海默症的早期階段早在患者出現記憶損失前就已開始。此階段中,大腦主要受影響的是somatostatin**(SST)抑制性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負責向其他細胞傳遞鎮靜信號,維持大腦神經活動的平衡。研究發現,一旦這些抑制性神經元開始流失,可能引發後續的病理變化。

第二階段:炎症和細胞損傷

在阿茲海默症的進程中,隨著SST抑制性神經元的消失,大腦內部開始出現一系列重要的細胞變化。小膠質細胞星形細胞等炎症細胞大量活化,它們原本在大腦中扮演免疫和修復的角色,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過度活化反而引發慢性炎症。這種炎症進一步促使澱粉樣斑塊tau蛋白纏結形成,對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

同時,寡樹突狀細胞的數量開始減少。這些細胞負責產生髓鞘——這是一種包覆在神經纖維外部的保護層,能促進神經衝動的快速傳遞。隨著寡樹突狀細胞減少,髓鞘逐漸退化,導致神經傳導效率降低,大腦整體功能進一步衰退。

在阿茲海默症的後期階段,這些變化導致大腦中出現大量澱粉樣斑塊tau蛋白纏結,成為該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徵。澱粉樣斑塊的堆積阻礙神經元之間的正常連接,而異常的tau蛋白在神經細胞內形成纏結,導致細胞的營養和信號傳遞系統崩潰。最終,神經元大量死亡,患者的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全面喪失,病情進入不可逆的晚期階段。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我們了解到早期潛伏期是阿茲海默症發展的關鍵轉折點。這些早期變化為後續的病理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早期診斷和干預變得至關重要。認識到早期潛伏期的重要性,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阿茲海默症的發展過程,還為未來的研究和治療開闢了新的方向

早期診斷與未來展望

阿茲海默症早期變化往往在症狀出現前就已開始,給診斷帶來挑戰。初期呈無聲狀態,患者認知功能看似正常,難以及早發現。大腦內部可能已有細微但關鍵的變化,然而這些變化通常不會立即反映在患者的行為或認知上。

為克服這一困境,研究人員正積極探索並開發更精確、敏感的診斷方法,以偵測阿茲海默症的無聲階段中大腦的細微變化,即使患者尚未表現出明顯症狀。他們透過評估這個「無聲」階段,深入研究其與後續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誌物(如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之間的關聯性。這不僅有助於提高早期診斷率,還可能為開發新的預防和治療策略提供關鍵線索,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後和生活品質⁠1⁠。

總而言之,

結語

早期診斷對阿茲海默症至關重要,不僅可及時干預,還有助深入了解疾病機制。研究早期變化有望開發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改善患者預後和生活品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這項研究深化了我們對阿茲海默症早期變化的理解,揭示大腦在症狀出現前已開始關鍵變化。這為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線索,有望成為開發新療法和診斷工具的基礎。早期診斷可延緩病程,改善生活品質,為患者及家屬帶來更多希望和選擇。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有望在未來看到更多突破性的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的出現。

PS:歡迎觀賞影片,請上知識禪修天YouTube

Reference

  1.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022272/
  2.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alzheimer-s-disease-may-damage-brain-two-phases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4-01774-5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3-01324-5
  5. https://alzr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195-019-0485-0
  6.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022272/
  7.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571-023-01330-y
  8. https://jcp.bmj.com/content/66/5/362
  9. https://jneuroinflammatio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74-024-03163-y
avatar-img
知識禪修天的沙龍
8會員
43內容數
✨ 歡迎來到「知識禪修天」 ✨ 在這裡,你將獲得最新的醫學常識,與心靈成長的智慧。 我們不僅關注你的身體健康,還陪伴你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平衡。 無論你是想掌握前沿醫學知識,還是尋找心靈的片刻寧靜,這裡都是你的歸宿。 🌟 訂閱我們,一起踏上健康與智慧的成長之旅吧!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知識禪修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維生素B12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參與紅血球生成、神經系統維護、能量代謝及心血管健康。缺乏B12會引發疲勞、貧血、神經痛、認知障礙等症狀,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建議透過均衡飲食或補充劑來維持足夠的B12攝取,特別是對於年長者、孕婦及素食者。定期檢查B12水平以確保健康。
焦慮和壓力是生活中的常見挑戰,透過冰敷後頸、大叫或大笑、深呼吸和抬腳等簡單方法,可以有效緩解壓力。這些技巧能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身心放鬆,並改善情緒和健康。學會管理壓力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技能。
維生素D對心臟健康有潛在益處,能降低血壓、膽固醇和胰島素水平。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相關,但目前缺乏直接因果關係的證據。個體差異如文化背景、年齡和BMI影響補充效果,因此需制定個性化的補充策略,以達到最佳心臟健康效果。
維生素B12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參與紅血球生成、神經系統維護、能量代謝及心血管健康。缺乏B12會引發疲勞、貧血、神經痛、認知障礙等症狀,並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建議透過均衡飲食或補充劑來維持足夠的B12攝取,特別是對於年長者、孕婦及素食者。定期檢查B12水平以確保健康。
焦慮和壓力是生活中的常見挑戰,透過冰敷後頸、大叫或大笑、深呼吸和抬腳等簡單方法,可以有效緩解壓力。這些技巧能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身心放鬆,並改善情緒和健康。學會管理壓力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技能。
維生素D對心臟健康有潛在益處,能降低血壓、膽固醇和胰島素水平。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相關,但目前缺乏直接因果關係的證據。個體差異如文化背景、年齡和BMI影響補充效果,因此需制定個性化的補充策略,以達到最佳心臟健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