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餘燼》:一個動人卻危險的幻想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故事的概念關鍵字,是「模糊」。電影敘事線分為:在白色恐怖時期,共同參與迫害,依附在邪惡的巨大團塊旁的邊角料;若干年後,回頭探求真相,卻在追尋途中模糊了人心與人性之道德底線,同時是過去的受害者遺屬、也是現在的加害者;以及看似是局外人,但在破案過程中,同樣立場飄忽的警察。

以此構成的黑色警匪片,於焉展開。而一切敘事皆指向「模糊」本身,是為善與作惡就在一線之隔,是經歷過的人無法言說遂只得模糊帶過,是未曾經歷過的人終將只能在一片模糊中尋找真相。而在索要與償還之間,另一道命題則是「時間」──時間能帶來的將是知道或不知道悔悟,可以或不可以釋懷。《餘燼》意圖透過各式符號的鋪排和堆疊,來證成立場,探討模糊本質,但可惜的是,只停留在表層的探問與尋找。這也是作品本身,即使有了一眾演員的精煉演出,依然模糊的緣由。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片中唯一令人饒富興致的,只有張震和王柏傑在破棄房舍中為己身立場的肉搏,與莫子儀和金士傑在自由與受困之處的立場對話。前者以狀似相撲的姿態,透過角色的一進一退,明示其身為警察與犯罪者/消極的局外人與積極的局外人之立場的逐漸換位,在符號服務作品的同時,總算看到演員超越其表徵的功能,因著自身演技的紮實訓練,而能夠脫離符號/角色本身,也不再為自己的藝名與角色名字極其相似這樣的無聊幽默,而自困。

後者則以困與被困、明與暗,同樣明示金士傑作為曾經禁錮他人之自由者,如今肉體被囚於現在,精神則被困在過去,與莫子儀從肉體到精神皆被留在幼年的狀態;二人同樣在過去和現在的明處、暗處裡形成換位與交疊,這樣的設定雖頗有杜琪峯拍《鎗火》、《PTU》時的氣味,但在角色刻畫、場面調度、光影運用上,鍾孟宏再次將對符號的依戀置於最前方,不顧一眾演技超群的演員,如何只成了與角色名字相像的棋子,說著只流於表面的對話。

而說到這裡,我們甚至不忍心提起在片中召喚無數臺灣觀眾記憶的許瑋甯,又在河堤談起戀愛,又在天臺許下承諾,從照顧邱澤的爸爸,變成照顧張震的媽媽,到最後成為那種會在日本綜藝節目上出現的,站在高校天臺對著群眾吶喊:「只要你願意說,我隨時都願意聽!」的蒼白模樣,是何其模糊且不具備意義。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回到電影類型本身,本片以循線追兇的敘事構成,片頭的黑白方框畫面帶出一對母子(莫子凡與其母,由黃瀞怡、鄒暟澐飾演)前去認屍,丈夫/父親的缺席便是整部片的啟動點。電影主幹暴力地開展,指向白色恐怖時期,無數人如團塊般被堆疊、無名且無聲地死亡;後再以白色恐怖受難者遺屬之死(片中由李銘忠所飾演的,同樣是在白色恐怖時期失去父親的受難者遺屬之一。)當作電影中段的高潮。其共同指向的,便是在歷史發生當刻,以及往後回頭理解歷史時,無論是受難者或其遺族,面對眼前的「缺席」,無論時間過去多久,都是同樣一團模糊的臉孔。

由莫子儀、李銘忠所飾演的受難者遺屬,在長大後找上當年曾經參與拷問、刑求、殺害受難者的加害者們,嘗試以「復仇」來為當年的傷害進行「轉型」或「修復」,且試圖與自我「和解」。電影看似模糊化了正義/非正義的邊界,促使受難者遺屬成爲加害者的模樣,並且描繪出曾經年輕氣盛的劊子手,如今是何般鬢髮皤然、垂垂老矣的將死形象,由此粗暴地將兩者的形象與立場換位,並且二元化,使致電影末段的「和解」,依然只能再次召喚已死之人的魂魄,來完成自身的想像,並且去到陽光普照的湖畔,養著一條金黃色大狗,讀詩般地朗誦一封沒有收件人的文青式遺書。

另一條劇情線由張震帶領,從追查 2006 年的市場殺人案,一路追溯回到五十年前共諜案的警隊,同樣是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模糊了警察制服所代表的律法、權力意義,並在盛怒之下扣下板機,接著同樣被要求寫下另一份「自白書」來為己辯護,同樣都是膚淺地操弄「模糊」的概念。

問題就在這裡。當時間橫跨半世紀,在無數滅頂之人的屍塊裡,我們充其量只能在滿滿的符號裡,看見極其溫情但也流於表層的理解,彷彿人類聽見遙遠森林裡傳來無名獸類的死去,因而泛起了人皆有的惻隱之心。但是,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可仁義禮智皆非由外鑠。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一旦電影已經藉由「模糊」二字為人性本真下註,整部片子從裡到外的裝飾,都將缺乏思量且過分曖昧。是以,人性應是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因此,無論是創作者,或是身為觀眾的我們,身處在相對和平的時代,倘若想要透過電影去理解當年,我們需要的也就不再只是溫情主義式的自我(自以為)和解,而是得經歷過一次澈底的、震撼的,攸關當年歷史以及其後該如何達到真正的轉型與修復的教育。

也或許是因為,電影似乎什麼都提了,李銘忠、莫子儀被開了幾槍之後也忠烈無悔,以及片尾字卡上了當年白色恐怖的許多歷史真相尚待解密云云,使致整部片的另一文眼「復仇」就像是有心獻祭、純粹服務於作品的,偽善且野蠻的賦權,更是將探問歷史的終極意義,以應報、未報、待報⋯⋯等,在在諷刺著面對歷史真相時,總是面臨的困境。

當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且仁義禮智,皆非由外鑠──由此我們可以劃分出幾個討論:角色本身、選擇本身、電影本身、歷史本身。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片中所有的角色皆以一種溫情主義的不慍不火,朗誦著尷尬對白,並且佯裝成自己並無選擇(或喃喃自己已經做得足夠好了),卻無法正視自身身分絕非只有一個,絕非只是單純的加害者、被國家脅迫的加害者、受害者遺屬、被過去壓迫的受害者,又將仁義禮智等人性本真的存在化約成被囚禁仍泰然自若,被追捕仍無怨無悔⋯⋯這樣的膚淺表徵,為的也就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自發性捨棄身為人的能動性,再次回到一種團塊狀態。

失去了人的能動性,人又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所指的「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一部分地認為二戰期間滅絕尤太人種族滅絕計劃「最終解決方案」(Final Solution)的推行者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並不是反尤主義者,更絕非是納粹狂熱分子,他的一切行為並不是「個人行動」,而是「國家行為」,也就是說,艾希曼「僅僅」只是遵從了當時的政策,決定成為一個聽命於政府,失去自我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公務員。

在面對如此龐大的事件時,我們應當做的絕非是找到一枚體系下的螺絲釘來為整場濫殺負責,而是對其背後暗湧的,脫離現實與倫常的人性進行思辨。也因此,談回電影本身,當我們意圖透過創作,自發性地爬梳真相(且同時將創作中的角色設計成一群尋找真相的人),倘若此時,依然落入自身框架的窠臼,停留在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暴力思考,使致一切待實踐的非暴力溝通與歷史創傷療癒,都在幾聲槍響後煙消雲散,卻還沾沾自喜於自己再次完成了一部導演電影,或是在觀影過程中落下了幾滴動人的眼淚時,我們也都同樣成為平庸卻邪惡的團塊。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著實不乏動人的橋段,但在背後存在著一種巨大且危險的幻想:當所有的角色,所有的創作者,所有的觀看者,都是溫良恭儉讓,成為了更大一團的無思考性的團塊,通通服膺於導演自身對於進步價值的淺薄想像,彷彿在溫暖的原諒之後,導演、電影、社會也都真正地前往生命的下一步──這依然是作品自身的錯誤框架與思想誤區。而我們真的需要這樣虛浮的電影嗎?觀眾真的只能透過如此表面的陳述,才能思考白色恐怖歷史之於當今的重要性嗎?

即使這篇文章並不討好,可我著實懇切地希望,在此作擁有極大聲量的同時,我們更應放緩腳步,回望那一段不只是過去的「歷史」,而是所有人都應當面對的,依然模糊的餘孽。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餘燼》電影劇照/牽猴子 提供

劇照提供/牽猴子
責任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釀電影》「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主視覺。

電影是劃開時間與時空,熠熠發光的魔幻之光,再度迎來第 61 屆金馬獎,《釀電影》依然準備了極豐富的專題,與大家一起迎接金馬盛會 ✨

「電影裡的幻之光——金馬 61 專題」,閱讀專題請由此!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空房間裡的女人》讓觀者落進只存在著一個人的空房間裡,看女人欲在與女兒、伴侶、家人、自己之間的衝突中掘出一個出口,最終卻成了情緒失語的人、結構下的受困者。觀影後,我越想「真正地」觸碰到女人的情緒與慾望,想釐清她的存在在哪裡時,卻一再地穿越過她的形體,只碰到將她囚禁的牆,和看見不屬於他人的生命陰翳。
這是一則警世寓言,施展了一道道敘事障眼法,不只讓觀眾混淆視李康生及巫建和誰才是兇手,模糊了李康生與巫建和會不會是同一人?還繞出好多循環的迴圈,彷彿世人難免迷惘打轉。他們曾經看不清楚自己的當下,疑惑未來,而其實,我們也都可能會,只是有沒有看見。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著作《愛的藝術》中言道,一個母親不只要給予「奶」,還要給予「蜜」,也就是使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然這個目標沒有太多人能達成。實際上,我們能輕易地從孩童和成人身上,分辨出哪些人只得到過奶,哪些人同時擁有奶與蜜。
閻連科曾探討過「真實」如何作為創作的核心信仰:「當抽象的詞語來自人的生命經驗時,這種生命經驗大約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可落地實施的人生經驗;二是不可以落地實施的生命與想像的經驗。」前者指的是大多數人都擁有的體驗,如《孩子》描述華人家庭傳宗接代的責任;或《我們的成年禮》描述外籍移工如何在臺灣經營家庭。
《霓裳魅影》始於平淡而緩慢的爐邊長談,由 Alma 所引導的倒敘口吻讓觀眾透過女性角色所提供的資訊來閱讀 Reynolds 這位處事嚴謹的裁縫師。在此,故事的走向仍處於未知,但電影卻已在開頭處用話語權暗示兩人情愛關係的權力結構轉變──我們即將在她給出的框架下認識 Reynolds Woodcock。
他說:「一切都很值得,不做就什麼都沒有了」。任性妄為、創作欲依舊驚人的宮﨑駿,聽著工作室外頭生機勃勃的小孩踢球嬉鬧聲,繼續唉聲嘆氣,把保田道世的那句「你再做一部吧」寫成紙條貼在桌旁,繼續往下一部作品前進。
《空房間裡的女人》讓觀者落進只存在著一個人的空房間裡,看女人欲在與女兒、伴侶、家人、自己之間的衝突中掘出一個出口,最終卻成了情緒失語的人、結構下的受困者。觀影後,我越想「真正地」觸碰到女人的情緒與慾望,想釐清她的存在在哪裡時,卻一再地穿越過她的形體,只碰到將她囚禁的牆,和看見不屬於他人的生命陰翳。
這是一則警世寓言,施展了一道道敘事障眼法,不只讓觀眾混淆視李康生及巫建和誰才是兇手,模糊了李康生與巫建和會不會是同一人?還繞出好多循環的迴圈,彷彿世人難免迷惘打轉。他們曾經看不清楚自己的當下,疑惑未來,而其實,我們也都可能會,只是有沒有看見。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在著作《愛的藝術》中言道,一個母親不只要給予「奶」,還要給予「蜜」,也就是使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然這個目標沒有太多人能達成。實際上,我們能輕易地從孩童和成人身上,分辨出哪些人只得到過奶,哪些人同時擁有奶與蜜。
閻連科曾探討過「真實」如何作為創作的核心信仰:「當抽象的詞語來自人的生命經驗時,這種生命經驗大約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可落地實施的人生經驗;二是不可以落地實施的生命與想像的經驗。」前者指的是大多數人都擁有的體驗,如《孩子》描述華人家庭傳宗接代的責任;或《我們的成年禮》描述外籍移工如何在臺灣經營家庭。
《霓裳魅影》始於平淡而緩慢的爐邊長談,由 Alma 所引導的倒敘口吻讓觀眾透過女性角色所提供的資訊來閱讀 Reynolds 這位處事嚴謹的裁縫師。在此,故事的走向仍處於未知,但電影卻已在開頭處用話語權暗示兩人情愛關係的權力結構轉變──我們即將在她給出的框架下認識 Reynolds Woodcock。
他說:「一切都很值得,不做就什麼都沒有了」。任性妄為、創作欲依舊驚人的宮﨑駿,聽著工作室外頭生機勃勃的小孩踢球嬉鬧聲,繼續唉聲嘆氣,把保田道世的那句「你再做一部吧」寫成紙條貼在桌旁,繼續往下一部作品前進。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是這個現代、疏離,無信仰、無連結可能的世界,最後將他們拋入同一個處境。而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間,只成立在他們的價值傾向或道德衝突對彼此都已經不再構成威脅的一瞬間,或許最後幾秒、幾分鐘的時光,他們兩人不再是孤獨的,而能夠擁有彼此的陪伴。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邊緣行者(邊緣跑者)壹直壹直都是壹部成人動畫。無論是暴力大尺度的內容,還有無論怎樣拼盡全力掙紮也最終會墜亡的成人向內容,David和Lucy和不夜城絕大多數人不壹樣的,不選擇自甘墮落的愛情故事,不屬於那個時代的奉獻精神,被環境壹點壹點腐蝕掉的那種淒美的,至少保留了火種的空虛感。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世間的美好源於苦難,愛與死亡也僅是附屬。」 克里斯丁佩佐 元素三部曲 「火」🔥 佩佐是不是刻意讓觀影過程異常難熬,因為胖胖男主的個性真的難搞到很貼近現實中會出現的心境狀態,尤其是工作多少涉及「創作者」性質的話,那份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只是沒有心力跟勇氣去直面、去改變的情緒過渡期真的異常
Thumbnail
2046 是那永遠回不去的故土,是能夠自我痲痹的精神鴉片。所有人在列車上迎接著末日前的狂歡,卻無法以瀰漫的濃煙模糊掉現實的憂鬱,2046 的數字密碼指向了城市陷落的前一年,也是淪陷前向外逃亡的最後機會。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是這個現代、疏離,無信仰、無連結可能的世界,最後將他們拋入同一個處境。而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間,只成立在他們的價值傾向或道德衝突對彼此都已經不再構成威脅的一瞬間,或許最後幾秒、幾分鐘的時光,他們兩人不再是孤獨的,而能夠擁有彼此的陪伴。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邊緣行者(邊緣跑者)壹直壹直都是壹部成人動畫。無論是暴力大尺度的內容,還有無論怎樣拼盡全力掙紮也最終會墜亡的成人向內容,David和Lucy和不夜城絕大多數人不壹樣的,不選擇自甘墮落的愛情故事,不屬於那個時代的奉獻精神,被環境壹點壹點腐蝕掉的那種淒美的,至少保留了火種的空虛感。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世間的美好源於苦難,愛與死亡也僅是附屬。」 克里斯丁佩佐 元素三部曲 「火」🔥 佩佐是不是刻意讓觀影過程異常難熬,因為胖胖男主的個性真的難搞到很貼近現實中會出現的心境狀態,尤其是工作多少涉及「創作者」性質的話,那份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只是沒有心力跟勇氣去直面、去改變的情緒過渡期真的異常
Thumbnail
2046 是那永遠回不去的故土,是能夠自我痲痹的精神鴉片。所有人在列車上迎接著末日前的狂歡,卻無法以瀰漫的濃煙模糊掉現實的憂鬱,2046 的數字密碼指向了城市陷落的前一年,也是淪陷前向外逃亡的最後機會。
Thumbnail
依然是諾蘭會嘗試展演與詮釋的電影作品 一定要夠深、夠複雜、夠燒腦……一不留意或一個閃神,就會跟丟了線索,觀影的樂趣瞬間遞減或直接睡著。 我喜歡他用預言故事開場,直接定錨「這是一場悲劇」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來了火種,並將其帶給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