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愛與石牆守護200年的家園?」從數位技術到堅毅守護:本週的地方創生三個小故事!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本期《在地x人》電子報聚焦於全球創新技術與文化保護的新思維,帶來三個富有啟發性的故事。首先,我們深入探討亞馬遜的「森林物聯網(IoF)」,了解其如何以數位技術守護熱帶雨林生態,並分析這種科技在台灣生態保護和地方創生的潛在應用。接著,我們聚焦於ICCROM的線上學習平台,探討它在文化遺產保存上的國際貢獻,並提出台灣如何借鑑這種模式來提升地方文化保存的專業能力與國際交流。最後,我們分享了一個溫暖的故事:愛爾蘭一對老夫婦築石牆守護200年老屋的行動,傳遞出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讓人深思地方創生的核心價值。這些內容不僅探討了技術和知識的應用,也凸顯了堅持與情感在地方創生中的關鍵角色。快來細讀這些精彩的內容,一起思考地方創生的新可能性吧!

一、熱帶雨林的數位守護者:「森林物聯網」與在地環保新思維

亞馬遜公司推出的「森林物聯網(Internet of Forests, IoF)」計畫,不只是保護熱帶雨林的創新科技工具,更是全球環境保護的一大突破。IoF結合多種尖端技術,包括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無人機和衛星監測,這些技術共同構成一個即時的生態監控網絡。這個系統能即時監測森林中的環境數據,例如溫度、濕度、樹木生長狀況,以及土壤濕潤度。當系統發現潛在的威脅,例如火災或非法伐木行為時,會自動發出警告並通知管理單位,讓他們可以快速介入應對。

raw-image

IoF的深層應用價值

IoF的真正價值在於其「整合性」和「預警性」。相比於傳統的環保監測手段,這種高效且自動化的監控系統可24小時全天候運作,並能大幅減少人力成本和反應時間。IoF的核心不僅在於技術的創新,更在於如何將龐大的數據分析結果與地方管理策略相結合,實現森林資源的動態管理。IoF不只是技術的進步,它實際上是一種「科技+地方管理」的新模式。

IoF的借鏡與台灣的發想

台灣在推動地方創生和環境保護時,可以從IoF的模式中得到許多啟發,尤其是在生態保護和智慧管理方面:

  1. 生態保護的數據驅動模式
    • 台灣的森林和國家公園:台灣擁有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包括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雪霸國家公園和台江國家公園等,都可以引入IoF技術。藉由無人機和物聯網裝置,地方創生團隊可以更精確地追蹤動植物的生態變化、監測水資源的質量變化,並能即時應對緊急狀況。例如,阿里山地區的檜木林和珍稀動植物棲地,透過引入類似IoF的系統,不僅能更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也能將傳統的巡查人員轉變為數據管理者,進一步提升生態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 結合在地社區的合作模式
    • IoF的一大特色是它鼓勵地方社區的參與。在台灣的情境下,可以鼓勵原住民社區參與此類計畫,讓他們成為生態監測的第一線守護者。原住民社區擁有豐富的環境知識,若能和IoF技術進行結合,將傳統知識數據化,並結合IoF提供的即時監測數據,將有助於更全方位的生態保護策略。例如,台東的布農族和卑南族部落過去的狩獵與耕作知識,就可以融入IoF系統中,共同推動「智慧型生態共管計畫」。
  3. 永續生態旅遊的創新模式
    • IoF不僅能保護生態,也可成為地方創生的「故事賣點」。透過在地的永續生態旅遊行程設計,IoF的技術應用可以成為吸引遊客的亮點。想像一下,遊客在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或墾丁國家公園參觀時,不僅能了解生態景觀,還能透過IoF監測站的數據展示,看到即時的生態變化,甚至透過AR(擴增實境)或VR(虛擬實境)技術,模擬當地的生態危機和IoF的反應模式,這樣的旅遊體驗不僅有趣且具教育意義。
  4. 地方創生的「智慧農林業」應用
    • IoF的技術模式不只適用於原始森林保護,還能延伸至台灣的智慧農林業發展。像是竹山鎮的竹林管理、茶葉栽培區的水土保持等,也可以導入IoF系統,利用數據化的精準管理,提升作物生長效率和環境可持續性。例如,茶園管理者可以利用IoF的數據分析,調整灌溉和施肥策略,達到節水、省肥、減少農藥的目的,真正實現環境友善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5. 智慧城市的生態擴展應用
    • IoF的概念也可用於智慧城市的環境管理。以台北市為例,IoF技術可以用於監測都市公園的生態狀況,特別是在都市熱島效應嚴重的地區,如大安森林公園、關渡自然公園等。這樣的技術應用,除了讓城市綠地的管理更為智慧化,還能加強都市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創造出更健康的都市生態系統。

IoF不僅是一項保護森林的技術,它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科技賦能地方創生」的新理念。台灣的地方創生團隊應該思考如何將這種模式融入自己的計畫中,不僅要學習IoF的技術應用,更要思考如何和在地文化、知識相結合。無論是原住民社區的生態共管、智慧農林業的升級,還是智慧城市的綠地管理,IoF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藍圖,啟發了地方創生的更多可能性。

你認為IoF或類似的技術,還可以在台灣哪些地方創生領域中發揮潛力?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二、文化遺產保存的新希望:線上學習平台與國際社區建設

ICCROM(國際文化財保存與修復中心)最近推出的全新線上學習平台,標誌著文化遺產保存進入了一個數位化和國際化的新階段。這個平台設計目標是提升全球文化遺產管理者的專業能力,提供靈活的線上學習機會,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能在自己的時區和節奏中學習最新的文化遺產保存知識與技術。無論是自然災害引發的損害,還是人為破壞造成的損失,這個平台提供的課程涵蓋範圍廣泛,從災後文化遺產管理,到數位技術在古蹟修復中的應用,皆有深入的探討。

raw-image

ICCROM線上平台的深層應用價值

這個線上學習平台的價值不僅在於課程的豐富性,更在於其國際社群的建立。學員們不僅能在課程中學習到理論知識和技術實踐,還能與來自全球各地的文化遺產專業人士交流,分享彼此的實務經驗和挑戰。這種跨文化的互動,幫助學員們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遺產保存策略與方法,從而激發出更多創新的解決方案。

對於台灣的地方創生團隊來說,ICCROM的線上學習平台不僅是一個學習的管道,更是提升地方文化遺產保存能力的一個參考範例。以下是台灣在地方創生中可以參考和發展的幾個方向:

  1. 地方文化與數位保存的結合
    • 台灣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歷史建築、宗教儀式、傳統工藝和原住民文化等。台灣的地方創生團隊可以參考ICCROM平台的數位技術應用,將在地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保存。像是3D掃描技術可以用於古蹟建築的修復數據採集,或是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文化展示,讓遊客可以沉浸式地了解歷史背景和文化故事。例如,鹿港老街的古建築,可以藉由3D重建和AR導覽,讓來訪者在遊覽過程中深刻感受當地的文化氛圍。
  2. 創建台灣的線上文化遺產學習平台
    • 台灣可以借鑒ICCROM的模式,創建一個專屬於台灣文化遺產的線上學習平台,提供針對台灣地方創生需求的課程,從古蹟修復到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策略,皆可涵蓋。這樣的平台不僅能夠提升台灣在地的文化遺產管理能力,也能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吸引來自其他國家的文化保存者來台學習和交流。特別是在台南、金門等文化資源豐富的地方,這樣的學習平台可以成為推動文化旅遊和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3. 建立國際文化遺產交流社群
    • ICCROM線上平台的一大特色是建立了一個國際化的學習社群。台灣地方創生團隊可以模仿這種社群建立方式,促進台灣和國際之間的文化遺產保存交流。例如,邀請國際文化遺產專家或學者來台進行線上講座、實地工作坊或共同研究項目,讓台灣的文化遺產保存工作能夠更接軌國際標準。同時,也可讓台灣的專家透過參加國際會議或遠程線上課程,分享自身在地文化保存的經驗與成功案例。
  4. 災後文化資源管理與復原策略
    • 台灣位於地震帶且經常受颱風侵襲,文化遺產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因此,ICCROM線上平台中的「危機管理與復原」課程,對台灣的文化遺產保存極具參考價值。台灣的地方創生團隊可以根據這些課程內容,制定專屬於在地的文化遺產危機應對計劃。例如,在921大地震後,許多文化遺產受損的案例都顯示出台灣需要更系統化的危機管理方式。地方創生團隊可引入災害預警系統,並結合社區志願者的力量,創建快速反應隊伍,在災害發生時及時保護重要的文化遺產。
  5. 培養文化遺產保存專業人才
    • ICCROM平台強調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專業人才的培養。台灣的地方創生計劃中,也需要更多具有文化遺產保存專業技能的人才。地方政府和文化機構可以參考ICCROM的培訓模式,設立在地的培訓中心,針對文物修復、古蹟維護、文化活動策劃等領域,提供專業教育和實務經驗。這樣的本土化培訓,不僅有助於提升在地的文化遺產管理能力,也能創造更多的在地就業機會。

ICCROM的線上學習平台為文化遺產保存注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它的成功模式值得台灣地方創生團隊深思與借鑒。從數位保存到專業培訓,從社群交流到災後管理,這些國際化的知識和經驗,皆可成為推動台灣在地文化保存的新動能。特別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如何讓台灣的文化遺產不僅被保護,還能以更有創意的方式展示給世界,是未來地方創生的一大挑戰與機會。

你認為台灣還有哪些在地文化遺產需要更多的數位化保護或國際交流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三、社區故事:愛爾蘭老夫婦的200年老屋守護戰

在愛爾蘭,一對老夫婦為了保護家族居住了200年的老屋,努力築起堆石牆,防止海水侵蝕。

raw-image

這是一個關於堅持與失去的故事,主角是一對年過七十的老夫婦,他們的家是一棟有著200年歷史的石造老屋,是這對老夫妻家族幾代人的居住地。這棟老屋見證了家族的成長,也承載了豐富的社區記憶。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海平面上升和惡劣天氣的頻繁出現,使得這對老夫婦的家正面臨海水侵蝕的威脅。每次暴風雨來襲時,海水總是越過海岸線,一點一滴地侵蝕著房屋的基石。

然而,對於這對老夫婦來說,這棟房子不僅僅是住家,更是整個家族的歷史和社區故事的核心。放棄這座老屋等於放棄一切回憶和情感的寄託。因此,他們決心守護這座老屋,不論代價多高或多艱難。於是,老夫婦開始自行動手,在海岸邊堆疊石牆,作為抵禦海水的防線。

雖然他們並不具備專業的建築技能,但多年來在村裡生活所積累的經驗和智慧,使他們懂得如何選擇合適的石頭、如何堆砌得穩固,甚至懂得根據潮汐和海流變化來調整石牆的高度和位置。

這樣的修建過程並不容易。老夫婦每天早晨在海岸邊工作,冒著寒風和烈日的考驗,雙手因為搬石頭而磨出厚厚的老繭。他們不僅用堅毅的心對抗自然的力量,也用行動感動了當地的村民。慢慢地,鄰居和志願者開始加入這項「守護老屋」的行動,有人帶來了更多的石頭,有人協助搬運,有人提供食物和飲水。這樣的合作不僅讓石牆變得更高更牢固,也讓這項行動成為整個村落的集體努力。

raw-image

在整個過程中,這對老夫婦和村民們不僅建立了更深厚的情感聯繫,也開始思考如何讓這座老屋成為社區的文化象徵。他們在老屋內部設立了一個小型的展覽空間,展示家族的歷史照片、當地的漁村工具,以及過去幾十年來社區的變遷記錄。這樣的展覽讓老屋不僅僅是家族的資產,更成為了整個社區的公共記憶空間。

最終,這對老夫婦成功地守護了家園,也激發了更多的村民投入到當地的文化保存與發展中。老屋不再只是他們的居所,而是成為了整個社區的凝聚中心。這樣的故事讓人深刻感受到,地方創生不僅需要政策與資金,更需要來自內心的熱愛與堅持。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只要人心未滅,地方文化和歷史就不會被淹沒。

可惜,上面斜體的部分都是我們看完新聞後自己想像的,事實上愛爾蘭的專家告訴老夫婦,「要解決這個問題很複雜,但基本上是氣候變遷從多個面向造成的。」雖然愛爾蘭當局也協助伸出援手,但仍無濟於事。老夫婦目前已不住在那裡了。


你是否也被這些創新技術和小故事觸動了呢?本期的「森林物聯網」、「線上學習平台」與「200年老屋守護戰」是否激發了你對地方創生的更多想像?你覺得這些技術和精神還可以在哪些地方應用在台灣的在地創生中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與故事!

別忘了將這封電子報分享給對地方創生和文化保存感興趣的朋友,讓更多人一起了解這些新思維與感人故事。如果你也有在地創生的好點子或經驗,請隨時與我們分享!那麼,你認為「森林物聯網」這類技術能否在台灣的農業或文化保存中發揮更大作用呢?期待看到你的留言!


你有聽說過台灣的一些特色地方創生團隊嗎?

像是「蒔煦文化創意」、「御鼎興柴燒醬業」和「貓兒干」嗎?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體驗和想法!

最後,別忘了將這封電子報分享給對地方創生感興趣的朋友,讓更多人了解這些創新故事與科技應用。如果你也有在地創生的好點子或經驗,歡迎隨時與我們分享!那麼,你認為AI還能在哪些地方創生項目中發揮潛力呢?期待看到你的留言!


訂閱這份電子報,每週免費直送你的電子信箱!

這裡

0會員
4內容數
梯加創造 T+ STUDIO 是一家關注應用最新科技與在地人文的新創公司。具備國際化視野同時根植於台灣在地文化,通過創新的科技和深入的文化洞察提升在地生活品質。梯加創造專精於生成式AI、AR與Web3技術的落地應用,負責整個智慧導覽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具備豐富的文化科技整合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梯加創造 T+STUDIO 的其他內容
《在地x人》電子報探討臺灣地方創生的進展,從臺北的MoCA展覽到臺中高美濕地的魅力,展示在地文化的多樣性及創新模式。本文深入分析藝術與社區的結合,提出具體建議,以激發地方創生的潛能,並呈現復古電車遊的城市記憶,激勵讀者思考復興地方特色的可能性。
《在地x人》電子報探討臺灣地方創生的進展,從臺北的MoCA展覽到臺中高美濕地的魅力,展示在地文化的多樣性及創新模式。本文深入分析藝術與社區的結合,提出具體建議,以激發地方創生的潛能,並呈現復古電車遊的城市記憶,激勵讀者思考復興地方特色的可能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根岸森林完全忽視我的灰頭土臉,繽紛並喧鬧地歡騰在除了我的鑽牛角尖以外的地方。
Thumbnail
▪︎咒語描述: 運用這個場景,創建一個關於這個場景的故事。 題目:靜謐之森 在一個遙遠的森林深處,有一個隱藏的寶地,這裡的美景如詩如畫。清澈的溪流輕輕地流過光滑的石頭,竹林高聳入雲,彎曲的竹子在溪流上方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拱門。陽光透過茂密的竹葉,投下斑駁的陰影,為這片綠意盎然的河岸增添了
Thumbnail
【創業好了沒】EP167 從植物景觀看出一座城市的脈絡,融入生活與環境之美!feat. 見山見石設計公司 范硯平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一路沿著新竹縣芎林鄉和橫山鄉交界上行,終於來到海拔350公尺的南何山自然谷。   這裡是台灣第一件環境信託成功的案例。   四年前,一個竹科工程師和兩個家庭主婦,憑著對森林的熱愛,合資600萬買下這片50年來未受人為干預的土地,為了保障土地未來不會被買回開發,於是捐給荒野基金會管理。
Thumbnail
森林環境教育和園藝治療雖然看似無關,但實際上可以相互借鏡參考。森林環境教育著重於森林樹木的認識和生態環境的重視,而園藝治療則以植物推動參與者的福祉效益。推廣者和講師的角色關鍵,必須明確教案目標,僅在不失去原本意義下互相借鏡。歡迎對生態保育、環境教育、森林樹木有興趣的朋友參加工作坊。
Thumbnail
隸屬於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百年日式町屋宿舍群「0km山物所」,跟知名的勤美集團的合作,鄰近古亭捷運站且佔地寬廣的園區,真是近期最具美感設計的老屋整修! 除了將三棟百年木造建築整頓成為選物餐飲空間,也很講究於戶外綠地的規劃,分別以四個不同主題:複森林、裏花園、次森林與蒔光巷,做出別致的庭園景觀。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https://tw.news.yahoo.com/%E8%90%BD%E7%BE%BD%E6%9D%BE%E6%9E%97%E8%A3%A1%E5%B0%8B%E5%B0%8F%E9%B9%BF-%E3%80%8C%E7%A7%98%E5%A2%83%E6%A3%AE%E6%9E%97%E3%80
Thumbnail
連結自然、回到土地生活,你將找到生命的答案! 回到土地的生活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當前需要先透過一些成功的示範區以及發展出支持系統,讓大家可以在社群力量的協作中勇敢地去探索另一種生活的可能~【現代桃花源-地球花園聚落】計畫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根岸森林完全忽視我的灰頭土臉,繽紛並喧鬧地歡騰在除了我的鑽牛角尖以外的地方。
Thumbnail
▪︎咒語描述: 運用這個場景,創建一個關於這個場景的故事。 題目:靜謐之森 在一個遙遠的森林深處,有一個隱藏的寶地,這裡的美景如詩如畫。清澈的溪流輕輕地流過光滑的石頭,竹林高聳入雲,彎曲的竹子在溪流上方形成了一道天然的拱門。陽光透過茂密的竹葉,投下斑駁的陰影,為這片綠意盎然的河岸增添了
Thumbnail
【創業好了沒】EP167 從植物景觀看出一座城市的脈絡,融入生活與環境之美!feat. 見山見石設計公司 范硯平
Thumbnail
移地教學-將軍村 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牆旁搜尋寫作元素,真有感。 在真正有歷史的地方上在地文化,真有感。 在充滿知識資訊的生物型態博物館裡做中學、學中做,找出可以學習的養分。
Thumbnail
 一路沿著新竹縣芎林鄉和橫山鄉交界上行,終於來到海拔350公尺的南何山自然谷。   這裡是台灣第一件環境信託成功的案例。   四年前,一個竹科工程師和兩個家庭主婦,憑著對森林的熱愛,合資600萬買下這片50年來未受人為干預的土地,為了保障土地未來不會被買回開發,於是捐給荒野基金會管理。
Thumbnail
森林環境教育和園藝治療雖然看似無關,但實際上可以相互借鏡參考。森林環境教育著重於森林樹木的認識和生態環境的重視,而園藝治療則以植物推動參與者的福祉效益。推廣者和講師的角色關鍵,必須明確教案目標,僅在不失去原本意義下互相借鏡。歡迎對生態保育、環境教育、森林樹木有興趣的朋友參加工作坊。
Thumbnail
隸屬於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百年日式町屋宿舍群「0km山物所」,跟知名的勤美集團的合作,鄰近古亭捷運站且佔地寬廣的園區,真是近期最具美感設計的老屋整修! 除了將三棟百年木造建築整頓成為選物餐飲空間,也很講究於戶外綠地的規劃,分別以四個不同主題:複森林、裏花園、次森林與蒔光巷,做出別致的庭園景觀。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https://tw.news.yahoo.com/%E8%90%BD%E7%BE%BD%E6%9D%BE%E6%9E%97%E8%A3%A1%E5%B0%8B%E5%B0%8F%E9%B9%BF-%E3%80%8C%E7%A7%98%E5%A2%83%E6%A3%AE%E6%9E%97%E3%80
Thumbnail
連結自然、回到土地生活,你將找到生命的答案! 回到土地的生活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問題,當前需要先透過一些成功的示範區以及發展出支持系統,讓大家可以在社群力量的協作中勇敢地去探索另一種生活的可能~【現代桃花源-地球花園聚落】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