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心裡糾結了 AI會告訴你 不是你的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前情提要💡

最近閱讀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察覺有些多年來揮之不去的心理障礙(陰影),
可能是從小到大的環境,逐步塑造了那些障礙,且在多重因素的交互纏繞下,讓人很難解開那些障礙。
這方面的困擾也不見得能找到人講,即使講了也不一定能得到客觀的答案。
因此我就想:不如交給 AI試試看?
先說結果,AI的原因分析幾乎 100%命中了我
雖然不一定能立刻產生什麼療效,
但至少我能得到客觀的意見,確定一件重要的事:這些不是我的錯。


操作步驟 👨‍🔧

  1. 列出你心中的那些困擾,比如缺乏自信心、在意別人評價。別客氣,盡可能去列舉。
  2. 一問:從家庭、社會、教育等角度分析這個人的行為背後的原因。
  3. 二問:根據這些因素,列出相關的mental models或心理效應。
  4. 三問:這些模型和效應是否會交叉影響一個人?
  5. 四問:推薦一些方法來改善這些問題
  6. 五問:使用這些方法,設計一項兩個月的執行計畫

以上這些步驟輸入的內容,

請依據自己的需求去調整,

如果對 AI回答的內容不滿意,

那就修改問的內容,再送出一次。



實際操作範例 🤓

以下提供實際問答內容作為參考,

我用的是ChatGPT、Claude,免費版應該就夠用了。

AI回答的內容我是原文貼上,沒有經過調整,好壞也請獨立判斷喔。

相信透過這些問答,我們都能更了解自己,善待自己,找出可行的改善方法,

請反覆調整、持續執行,讓自己往前行。

raw-image


我問:

從家庭、社會、教育等角度分析這個人的行為背後的原因

  • 缺乏自信心
  • 害怕衝突和對立
  • 過於在意他人評價
  • 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AI答:

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可以從家庭、社會、教育三個角度來分析。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一個人的自我認知、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以下是詳細的探討:

1. 家庭角度

(1) 缺乏自信心

  • 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如果成長於一個過度保護的家庭,父母可能不斷干涉孩子的決定,導致孩子在面對挑戰時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心。這樣的環境容易讓孩子習慣依賴他人,缺乏對自我能力的信任。
  • 嚴厲或批判的家庭環境:如果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甚至經常批評或比較,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從而難以建立自信心。他們會過於自我懷疑,害怕犯錯誤。

(2) 害怕衝突和對立

  • 衝突迴避的家庭氛圍:如果家庭成員之間不鼓勵直接表達情感,或家庭中充斥著爭吵而缺乏健康的溝通模式,孩子可能會學習到迴避衝突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他們會認為衝突會導致關係破裂,從而選擇迴避。
  • 缺乏情感支持:當孩子在表達自己意見時未能得到家庭的支持或理解,反而遭受指責,他們會傾向於壓抑自己的意見,以避免與他人產生矛盾。

(3) 過於在意他人評價

  • 父母期望過高:成長於高期望的家庭,孩子會習慣於追求外界的肯定和認可,從而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他們可能從小被教導要符合父母或社會的標準,而非按照自己的內心意願行事。
  • 缺乏情感關注:如果父母較少給予孩子無條件的肯定,而是根據孩子的成就來評價他們的價值,孩子容易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

(4) 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 控制型父母:在決策過程中,如果父母常常替孩子做決定,孩子長大後會缺乏決策能力,害怕承擔決策後的責任,從而表現出猶豫不決。
  • 家庭角色不明確:如果成長環境中角色分工不明,孩子會對於自己的定位感到模糊,難以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從而在做決定時感到困惑。

2. 社會角度

(1) 缺乏自信心

  • 社會比較壓力:現代社會充滿比較和競爭,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容易陷入與他人的比較之中,這會加強自卑感,削弱自信心。
  • 社會標準壓力:社會對成功的定義較為狹隘,如外表、財富、成就等。若個人未達到這些標準,容易對自己產生負面評價。

(2) 害怕衝突和對立

  • 文化影響:某些文化強調和諧與尊重權威,導致個人避免與他人產生衝突,以維護表面的和平。這種社會價值觀會使人們在面對衝突時選擇迴避,而非直接處理。
  • 職場競爭與權威:在高度競爭的工作環境中,人們可能害怕與同事或上級產生對立,從而選擇壓抑自己的聲音,以保護自己的職業安全。

(3) 過於在意他人評價

  • 社交媒體的影響:現代人因為社交媒體而變得更加在意他人的看法,如「讚」的數量、關注者的反應等,這會強化人們對外界評價的依賴。
  • 社會期望的壓力:社會經常透過教育和媒體傳遞特定的價值觀(如成功的形象),個人為了符合這些標準而感到壓力,從而過度關注外界的評價。

(4) 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 資訊過載:現代社會充斥著大量的選擇和資訊,反而讓人感到無所適從。面對眾多選擇,人們更容易產生選擇困難症(Decision Fatigue),導致在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 社會壓力:害怕選擇錯誤會被社會譴責或嘲笑,因此選擇迴避或延遲決策,以減少面臨失敗或批評的風險。

3. 教育角度

(1) 缺乏自信心

  • 應試教育:教育系統若過於注重考試成績,而忽略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容易讓學生感到自我價值取決於分數,進而削弱他們的自信心。
  • 批評導向的教育方式:一些老師習慣透過批評來激勵學生,反而會讓學生失去信心,害怕犯錯。

(2) 害怕衝突和對立

  • 權威式教學:傳統教育強調服從與紀律,而非鼓勵學生發表不同意見。長期下來,學生會習慣於避免與權威產生衝突,不敢質疑或挑戰。
  • 群體壓力:學校中容易出現群體壓力,特別是同儕關係,學生往往害怕與眾不同,以免被排擠或嘲笑。

(3) 過於在意他人評價

  • 獎懲制度:如果教育制度過於強調外在的評價,如成績排名、獎狀等,學生會過度在意這些外在的肯定,忽視內在成長與自我探索。
  • 缺乏鼓勵:如果教育環境中較少鼓勵學生表達自我,學生會變得更在意他人的評價,以尋求外在的認可。

(4) 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 缺乏自主學習的機會:教育體系若過於規範,缺少讓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會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思考和做決定的能力。
  • 過度依賴標準答案:學生習慣於尋找「正確答案」,導致他們在面對開放性問題時感到困惑,難以做出決策。


我問:根據這些因素,列出相關的mental models或心理效應

AI答:

1. 缺乏自信心

(1) Learned Helplessness(習得性無助)

  • 解釋:這種現象源自於個體在經歷多次失敗後,產生一種無力感,並且認為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結果。這種心態往往導致自信心低落,因為他們認為成功是超出自己控制範圍的。
  • 例子:如果從小在嚴厲批評的家庭中成長,孩子可能會因為無法達到父母期望而認為自己無能,導致習得性無助。

(2) Impostor Syndrome(冒牌者症候群)

  • 解釋:即使在客觀上非常有能力和成就的人,仍然感到自己不夠好,擔心被「揭穿」。這通常導致低自信,並質疑自己的能力。
  • 例子:過度在意外界評價的人,即使得到稱讚,也會覺得自己不配。

2. 害怕衝突和對立

(3) Conflict Avoidance(衝突迴避)

  • 解釋:人們常常選擇逃避衝突,以維持表面的和諧,這可能源於對衝突後果的恐懼或缺乏處理衝突的技巧。這種心理效應可能來自成長過程中經歷過多的負面衝突。
  • 例子:從小在充滿爭吵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盡量避免與他人發生任何衝突。

(4) Social Approval Bias(社會認同偏差)

  • 解釋:人們傾向於表達符合群體期望的觀點,以避免與他人產生對立。這種偏差反映了人類對社會接納和認同的深層需求。
  • 例子:在文化上強調尊重權威和和諧的社會中,個體可能會更傾向於迴避不同意見。

3. 過於在意他人評價

(5) Spotlight Effect(聚光燈效應)

  • 解釋:個人會高估他人對自己行為和外表的關注度,覺得自己就像被聚光燈照射一樣,從而導致過度關注他人的評價。
  • 例子:一個人在社交場合可能會過度在意自己的表現,因為他們認為所有人都在看著他們。

(6) Approval Addiction(認同癮)

  • 解釋:這種心理效應描述了個體對他人認可的高度依賴。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上,因此會過度迎合他人的期望。
  • 例子:成長於高壓的應試教育系統中,學生可能習慣於尋求老師和家長的認可,長大後延續這種對外在評價的依賴。

4. 做決定時猶豫不決

(7) Decision Paralysis(決策癱瘓)

  • 解釋:選擇過多或過度考慮細節會導致決策困難。這種情況下,個體因為害怕選錯而無法做出決定,導致長時間猶豫不決。
  • 例子: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面對眾多選擇(如職業、生活方式),人們常常陷入選擇困難。

(8) Maximizer vs. Satisficer(最大化者 vs. 滿足者)

  • 解釋:最大化者(Maximizers)總是希望找到最好的選擇,因此在做決策時猶豫不決,因為他們不想錯過任何可能的最佳選項。相反,滿足者(Satisficers)則會選擇「足夠好」的選項,不會花過多時間比較。
  • 例子:害怕選錯的人往往是最大化者,他們會反覆權衡各種選擇,導致決策困難。

5. 綜合心理效應

(9) Pygmalion Effect(皮格馬利翁效應)

  • 解釋:他人對我們的期望會影響我們的表現。如果成長於高期望的家庭環境中,個體可能會過度追求他人認可,從而變得過於在意外界評價。
  • 例子:老師或父母對學生的高期待可能會激勵學生更努力,但也可能使他們承受過大的心理壓力。

(10) 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實現預言)

  • 解釋:個體對自身或他人的預期會影響行為,最終使預期成真。如果一個人從小被灌輸「你不行」的觀念,長大後很可能會真的缺乏自信。
  • 例子:如果父母總是批評孩子的表現,孩子可能會相信自己不夠好,並表現出低自信心。


我問:這些心理模型和效應是否會交叉影響一個人?

AI答:

是的,這些心理模型和效應交叉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決策,並且往往會形成一個複雜的心理網絡,互相強化或削弱。以下是如何交叉影響的詳盡解析:


1. Learned Helplessness 與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交叉影響:一個經歷多次失敗並形成「習得性無助」的人,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負面預期(即自我實現預言)。這樣的預期進一步削弱了他們的動力和自信心,使得他們在未來的挑戰中更容易放棄。
  • 例子:假如一個孩子在學校經常受到批評(如總是考不好),他會認為自己無法做好,這種預期導致他在學習上更加被動和消極,最終成為「果然無法做好」的自證預言。

2. Spotlight Effect 與 Approval Addiction

  • 交叉影響:過度在意他人評價(認同癮)的人往往會陷入「聚光燈效應」,即高估他人對自己行為的關注度。這會讓他們更加敏感,並進一步加強他們對外部認可的依賴。
  • 例子:在職場上,這類員工可能會過度努力去表現,以避免「失敗」被他人發現,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都在密切關注自己的表現。

3. Conflict Avoidance 與 Social Approval Bias

  • 交叉影響:害怕衝突的人通常也會有強烈的社會認同偏差,他們傾向於順從他人,避免發表可能引發爭議的意見。這種行為加強了他們的「衝突迴避」傾向,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 例子:在團隊會議中,這樣的成員可能會避免提出不同見解,以維護和諧和社會認同,哪怕他們心中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4. Decision Paralysis 與 Maximizer vs. Satisficer

  • 交叉影響:決策困難症(決策癱瘓)常常與最大化者的行為模式聯繫在一起。最大化者總是希望找到「最好的」選擇,這會加劇他們在決策時的猶豫不決,因為他們害怕錯過更好的選擇。
  • 例子:面對職業選擇,一個典型的最大化者可能會陷入分析癱瘓狀態,反覆權衡各種選擇的利弊,導致錯失機會。

5. Impostor Syndrome 與 Pygmalion Effect

  • 交叉影響:冒牌者症候群的人即使達到了別人的高期望(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會質疑自己的成就。他們總覺得自己不值得這些肯定,從而感到壓力倍增,甚至覺得自己只是「偽裝成功」。
  • 例子:即使得到了上司的高度肯定,這類員工仍會覺得自己不配這些稱讚,並且擔心有一天會被「揭穿」,這種心態可能會導致過度工作和焦慮。

6. Social Comparison 與 Spotlight Effect

  • 交叉影響:在社會比較中落敗的人會更加強化「聚光燈效應」,即認為他人都在關注自己的失敗,這進一步加重了自我壓力和焦慮感。
  • 例子: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過得比自己好時,一個人可能會覺得自己「被關注」並且在比較中落敗,從而感到自卑。

7. Learned Helplessness 與 Decision Paralysis

  • 交叉影響:經歷多次失敗的個體會習得一種無助感,認為自己無法有效做出決策。這會加重他們的決策困難,導致更多的猶豫不決,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 例子:如果一個人過去的決策總是導致失敗,他在面對新選擇時會更加猶豫不決,甚至選擇不做決定,以避免再次失敗。

8.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與 Pygmalion Effect

  • 交叉影響:他人對個體的高期望(皮格馬利翁效應)可能會形成一種自我實現預言。當個人感受到這些期望後,可能會更加努力以符合這些期待。然而,若無法達到預期,則會產生挫敗感,進而影響自信。
  • 例子:一名員工在被主管認可後,可能會更加努力工作以達到預期。然而,若期望過高,反而會帶來焦慮和壓力,最終影響工作表現。


我問:推薦一些方法來改善這些問題

AI答:

針對這些心理效應和行為模式的交叉影響,可以採用多種方法來改善自信心、減少衝突迴避、降低對他人評價的過度關注,以及提升決策能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改善方法,從個人行為改變心理練習生活習慣,到長期策略的角度來看:


1. 增強自信心

方法一:自我肯定練習(Self-Affirmation Exercises)

  • 如何做:每天寫下三件你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事情,即便是很小的成就。透過持續的自我肯定,逐漸重建對自我能力的信任。
  • 為什麼有效:自我肯定有助於改變負面的自我認知,提升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方法二:設定可達成的短期目標(Set Small, Achievable Goals)

  • 如何做:從容易實現的小目標開始,例如完成一項簡單的任務,逐漸建立成就感。每達成一個目標,都要獎勵自己。
  • 為什麼有效:建立成功經驗,幫助克服習得性無助,增強信心。

2. 降低害怕衝突

方法三:衝突管理技巧練習(Conflict Resolution Skills Training)

  • 如何做:學習並練習「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技巧,透過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減少衝突的焦慮。
  • 為什麼有效:提高溝通技巧有助於減少對衝突的恐懼,並增強自信心。

方法四:漸進式暴露法(Gradual Exposure)

  • 如何做:從小的衝突情境開始練習應對,例如在團隊討論中表達不同意見,逐步提升挑戰的難度。
  • 為什麼有效:逐步暴露法能幫助克服對衝突的恐懼,建立應對衝突的自信。

3. 減少過度在意他人評價

方法五:聚光燈效應挑戰(Challenge the Spotlight Effect)

  • 如何做:記錄下每次你覺得被他人評價的情境,然後反問自己:「這真的有那麼多人在關注我嗎?」並列出證據支持或反駁這個想法。
  • 為什麼有效:這種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技巧能幫助你從聚光燈效應中脫離,減少對他人評價的過度關注。

方法六:社交媒體戒斷(Social Media Detox)

  • 如何做:設定每天限定的社交媒體使用時間,或在一段時間內完全戒掉社交媒體,減少外界比較和自我懷疑。
  • 為什麼有效:減少社交媒體上的社會比較壓力,有助於提升自我接納。

4. 改善決策能力

方法七:設定「夠好」標準(Embrace Satisficing)

  • 如何做:當面臨決策時,設定一個「夠好」(Good Enough)的標準,而不是追求完美。問自己:「這個選擇是否符合我的基本需求?」
  • 為什麼有效:這可以降低決策癱瘓,幫助你更快做出決定。

方法八:5-5-5 決策法(5-5-5 Decision-Making Technique)

  • 如何做:在做決定時,問自己:「如果我現在做這個決定,5分鐘後、5個月後、5年後會如何影響我?」這有助於快速評估長短期影響。
  • 為什麼有效:這種方法能讓你從不同時間維度思考,有助於克服猶豫不決。

5. 綜合策略:提升整體心理韌性

方法九: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

  • 如何做:每天花10-15分鐘進行正念冥想,專注於當下的呼吸或身體感受,減少焦慮和過度思考。
  • 為什麼有效:正念能幫助你專注於當下,減少對他人評價和未來決策的過度擔憂。

方法十:心理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 如何做:透過心理治療專家進行認知行為療法,系統性地挑戰和改變負面思維模式。
  • 為什麼有效:CBT 是科學證實有效的方法,可幫助改善自信心不足、決策困難和社交焦慮。


我問:使用這些方法,設計一項兩個月的執行計畫

AI答:

要設計一個針對提升自信心減少衝突迴避降低對他人評價的過度關注改善決策能力兩個月執行計畫,我們可以按照不同週期循序漸進,逐步引導行為和心態的改變。這個計畫會包括每日、每週和雙週的任務,並設定里程碑來持續追蹤進展。


兩個月執行計畫總覽

raw-image

每週詳細計畫

第 1-2 週:建立基礎

目標:增強自信心,減少過度在意他人評價,培養正向心態。

  • 每日任務
    • 自我肯定練習:每天寫下3件令你驕傲的事情(不論大小),並大聲念出來。
    • 正念冥想(10-15分鐘):專注於呼吸和當下感受,以減少焦慮。
  • 每週任務
    • 挑戰聚光燈效應:每次感覺被關注時,記錄下情境並反問自己:「真的有人在意這件事嗎?」列出3個反駁點。
    • 反思日記(每週一次):總結這週的感受、成功經驗和挑戰,記錄你的情緒波動。
  • 週末小挑戰
    • 嘗試在小型社交場合(如同事午餐)中主動分享一個小故事或意見。

第 3-4 週:面對衝突與決策困難

目標:減少衝突迴避,改善決策癱瘓。

  • 每日任務
    • 5-5-5 決策法:當面臨任何決策時(如點餐、選擇活動),快速問自己:「這個決定5分鐘、5個月、5年後會如何影響我?」
    • 正念冥想(延長至20分鐘):增加專注力,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 每週任務
    • 練習非暴力溝通:在家庭或工作中,嘗試用「我感到...因為我需要...」的句型表達感受與需求。
    • 設定可達成的短期目標:每週設定一個可行的挑戰,例如在會議中發言一次或提出建議。
  • 週末小挑戰
    • 選擇一個小衝突情境(如對某件事的不同看法),勇敢表達自己的立場,並記錄下結果和感受。

第 5-6 週:穩固行為模式,提升決策效率

目標:減少猶豫不決,培養快速決策和行動力。

  • 每日任務
    • 設定「夠好」標準:做決策時,問自己:「這個選擇是否符合我的基本需求?」然後立即行動。
    • 快速社交挑戰:每天與一個同事或朋友進行2分鐘的短暫對話,培養社交信心。
  • 每週任務
    • 社交媒體戒斷(每週一天):選擇一天不使用社交媒體,專注於線下活動。
    • 反思日記:記錄這週的決策過程與感受,反思哪些策略有效。
  • 週末小挑戰
    • 參加一個社交活動(如小型聚會或運動活動),並主動結識新朋友。

第 7-8 週:整體提升與回顧

目標:整合新的行為模式,提升整體心理韌性。

  • 每日任務
    • 持續自我肯定練習:每晚回顧今天的成就,並設定明天的目標。
    • 正念冥想(專注於情緒探索):花時間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理解觸發點。
  • 每週任務
    • 綜合回顧與反思:回顧過去6週的所有記錄,總結學習到的技能和改變的行為模式。
    • 調整策略:根據過去的反思,調整未來的行動計劃,設置長期目標。
  • 週末小挑戰
    • 與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這段兩個月的成長經歷,並聽取他們的反饋。

計畫結束後的長期維護

  • 每月目標設定:每月設定新的個人成長目標,並使用之前學到的方法來實現。
  • 季度反思:每三個月進行一次全面回顧,確保持續進步。

如何追蹤進度與調整

  • 習慣追蹤表:製作每日/每週追蹤表格,記錄任務完成情況。
  • 每週回顧:每週花30分鐘反思計畫執行狀況,調整策略。
  • 獎勵制度:每完成一個階段(2週)後,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如買一本想看的書、與朋友共進晚餐)。

這個兩個月的執行計畫旨在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你逐步改善自信心、決策能力、衝突管理及對他人評價的過度關注。只要持之以恆,你將能有效提升心理韌性,並在未來的挑戰中表現得更自信與從容。

avatar-img
5會員
7內容數
我的想法 我的人生 我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矮凳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認為反(逆)向思考(Inverse Thinking)是相對容易上手,並且能廣泛運用的一種思考模式, 所以透過寫作這篇文章,試圖把逆向思考嵌入到自己的腦袋裡。多問自己,就能挖掘出更多有幫助的解答。
誠實地回答自己 請別人給予回饋 才能建立真實的能力圈
前言 在閱讀 窮查理的普通知識 這本書的過程中,彷彿帶著相見恨晚的心情,持續地在挖掘一處金礦,但我希望自己不要只是看到金礦,而是要把金礦製作成對自己往後人生,能持續發揮價值的無形資產。我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工作經驗、個人特質、優缺點,排序書上提到的原則,再加上個人的想法、舉例。願我自己、周遭的人
前一陣子蘋果公司發布了一支影片, 片中女演員使用MacBook學習時, 使用番茄鐘工作法,同時在背景播放Lo-Fi音樂。 當我看到這支影片時心中響起OS:這不就是我平常工作用的組合嗎? 因此寫這篇文章分享我的實際經驗。
最近開始找工作嗎? 本系列文將用實例說明如何運用免費AI工具幫助你提高成功求職的機會。 共兩集,分為履歷篇、面試篇。 我們先來盤點一下, 面試過程通常會遇到那些事? 自我介紹、面試官問你、你問面試官, 如果能順利通過這三關, 成功錄取的機會就會大幅提高。
最近開始找工作嗎? 本文將用實例說明如何運用免費AI工具幫助你提高成功求職的機會。 這系列共兩集,分別為履歷篇、面試篇。 先上履歷篇!
我認為反(逆)向思考(Inverse Thinking)是相對容易上手,並且能廣泛運用的一種思考模式, 所以透過寫作這篇文章,試圖把逆向思考嵌入到自己的腦袋裡。多問自己,就能挖掘出更多有幫助的解答。
誠實地回答自己 請別人給予回饋 才能建立真實的能力圈
前言 在閱讀 窮查理的普通知識 這本書的過程中,彷彿帶著相見恨晚的心情,持續地在挖掘一處金礦,但我希望自己不要只是看到金礦,而是要把金礦製作成對自己往後人生,能持續發揮價值的無形資產。我會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工作經驗、個人特質、優缺點,排序書上提到的原則,再加上個人的想法、舉例。願我自己、周遭的人
前一陣子蘋果公司發布了一支影片, 片中女演員使用MacBook學習時, 使用番茄鐘工作法,同時在背景播放Lo-Fi音樂。 當我看到這支影片時心中響起OS:這不就是我平常工作用的組合嗎? 因此寫這篇文章分享我的實際經驗。
最近開始找工作嗎? 本系列文將用實例說明如何運用免費AI工具幫助你提高成功求職的機會。 共兩集,分為履歷篇、面試篇。 我們先來盤點一下, 面試過程通常會遇到那些事? 自我介紹、面試官問你、你問面試官, 如果能順利通過這三關, 成功錄取的機會就會大幅提高。
最近開始找工作嗎? 本文將用實例說明如何運用免費AI工具幫助你提高成功求職的機會。 這系列共兩集,分別為履歷篇、面試篇。 先上履歷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通過心理測驗找到自己的情緒主角,並強調了心理測驗如何協助個人探索自己,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促進自我接納的方法。此外,文章還提供了個人成長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方向。如果你對心理測驗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深入探討《心理摩擦力》一書,揭示心理障礙並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克服心理摩擦力、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以及保持一致性和責任感。
Thumbnail
  我是諮商心理師。近期開始經營部落格《在諮商中與美好相遇》、《玻璃心爸爸的生存指南》,所以多了一個創作者的身份。成為創作者之後,我發現其實有很多年輕人(從國小到大學)都有在經營自媒體(部落格、podcast或是youtube…),而且也經營的有聲有色。我所謂的有聲有色,指的並不是...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當有自主能力處事後,遇到困難在所難免,但遇到瓶頸,可說是到束手無策,這時你會以什麼方式態度面對,關係你的潛在個性。 選項1:看書找答案 選項2:請教別人 選項3:隨緣等待時機 選項4:先放空再重新整理思緒自行判斷決策 選項1: 這跟成長過程有很大關係,習慣自行找尋答案,是獨立性自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通過心理測驗找到自己的情緒主角,並強調了心理測驗如何協助個人探索自己,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促進自我接納的方法。此外,文章還提供了個人成長的行動計劃和改進方向。如果你對心理測驗感興趣,這篇文章將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Thumbnail
深入探討《心理摩擦力》一書,揭示心理障礙並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克服心理摩擦力、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以及保持一致性和責任感。
Thumbnail
  我是諮商心理師。近期開始經營部落格《在諮商中與美好相遇》、《玻璃心爸爸的生存指南》,所以多了一個創作者的身份。成為創作者之後,我發現其實有很多年輕人(從國小到大學)都有在經營自媒體(部落格、podcast或是youtube…),而且也經營的有聲有色。我所謂的有聲有色,指的並不是...
Thumbnail
適合近期在人生角色中,有點迷惘的你 《 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這是一本讀法很特別的書。它可以像是在閱讀一篇一篇的故事、也可以像是在追劇享受著每一個章節的樂趣。
Thumbnail
瞭解人類圖敘述的背後意涵,以及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在權威與策略,進行決策與行動。透過經驗與練習,協助你在面對情況時做出正確的決定。
Thumbnail
當有自主能力處事後,遇到困難在所難免,但遇到瓶頸,可說是到束手無策,這時你會以什麼方式態度面對,關係你的潛在個性。 選項1:看書找答案 選項2:請教別人 選項3:隨緣等待時機 選項4:先放空再重新整理思緒自行判斷決策 選項1: 這跟成長過程有很大關係,習慣自行找尋答案,是獨立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