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前陣子蔡康永陸續到知名網紅節目待來賓,並且留下不少經典語錄,成為熱門的討論話題。後來看到網友們留言對於「乖」的價值觀有很高的討論度,身為國文老師的我,反應卻是「乖」的本義不是順從啊!於是從字典裡面稍微梳理「乖」的字義解釋。
蔡康永說「所以,其實爸媽不是在稱讚孩子乖,而是在稱讚孩子服從,這聽起來就毛骨悚然了」、「當你獲得這個乖的稱讚時,一定要警覺你正在做一個服從的人」。參考來源
- 影片:https://youtu.be/LDJh_1tp9OE
-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01801397973557&set=a.678817686938599(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
-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293312(華人父母慣以「1字」稱讚小孩 蔡康永解析背後危險涵義:毛骨悚然|聯合新聞網)
詞源探究
乖的本義是「背離」,例如「乖離」、「乖分」,都有分隔離別的意思,語意無偏向正面或負面,算是中性語義。《說文》解釋「乖,戾也。」「戾」亦有違背、暴虐、災禍之義,此處釋義已轉向「負面」解釋。「乖」字在不同語境下逐漸產生多重含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違背、不合:早期的文獻大多是這個用法。
- 《周書.卷七.宣帝紀》:「恐群臣不得行己之志,常遣左右密伺察之。動止所為,莫不鈔錄,小有乖違(失誤、不當),輒加其罪。」
- 漢.鼂錯〈說文帝令民入粟受爵〉:「上下相反,好惡乖迕(違背、牴觸),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 乖謬:指違背情理,而令人感到荒謬。
- 不順、不吉: 例如「命蹇時乖」、「時運乖蹇」。
- 性情偏執:大約從「不合」衍生而來,假設一個人個性不好相處,此人可能在性格上比較偏激,我們可以形容為「乖張」、「乖僻」、「乖戾」、「乖劣」等,形容性格執拗,不講情理之意。
- 性格機靈:大約在明清通俗文學裡出現的「乖」字,通常形容一個人聰明機靈,口才善於應對。
-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王生自幼聰明乖覺(聰敏機靈),嬸母甚是愛惜他。」
- 《西遊記》第四三回:「八戒就使心術,要躲懶討乖(耍弄聰明)。」
- 《紅樓夢》第六九回:「秋桐正是抓乖賣俏(運用聰明,賣弄機巧)之時,他便俏俏的告訴賈母王夫人等。」
- 乖巧而討人喜歡:這個詞義最接近現代語意「聽話、懂事」。
-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他有一個小女兒,生得甚是乖巧,老妻著實疼愛他。帶在房裡,梳頭、裹腳,都是老妻親手打扮。」
- 《紅樓夢》第一回:「士隱見女兒越發生得粉裝玉琢,乖覺可喜。」
現代中文語境中「乖」 一般用來描述「順從」或「聽話」的人,特別是在家庭教育和社會規範中描述兒童時。這個語義的轉變可能與社會價值觀的變化有關。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順從父母和尊敬長輩被視為美德,這可能導致了「乖」 一詞意義的轉變。「乖」字的意義演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它反映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和多義性。從原始的「分開」、「分離」,到後來的「違背」、「不順」、「聰明」、「聽話」,在不同的語境中呈現出不同的含義。
參考字典:教育部國語辭典修訂本、漢語多功能字庫
社會價值觀的反思
從詞源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乖」的轉變反映了中國社會規範與權威結構。在文言文的語境中,「乖」大多意指「違背」或「叛逆」,帶有負面含義,因為「叛逆」被視為對秩序的威脅。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語言猶如一面反映社會價值觀和權力結構的鏡子。「乖」這個詞的語義變化反映了統治階層對社會秩序的重視,以及對個人行為的規範化要求。統治者需要強化集體主義和服從權威,這樣才能確保社會的穩定運行。儒家思想強調尊重長輩、服從權威、維護禮教秩序,「順從」的思想在古代教育中被廣泛灌輸。而在這種文化背景下,「順從」被視為一種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進而成為家庭和教育中的正面價值。這似乎也體現在「乖」的語義轉變中,從對反叛行為的警告變為對服從的讚美。
順從和聽話的價值固然在維持社會秩序中有其作用,但過度強調順從也可能限制個體的自我發展。然而,當社會上鼓勵大家做自己、展現個體的獨特性,主流價值開始改變,蔡康永說當我們得到「很乖」稱讚,「不是你做得很棒、不是你真懂事,而是你很乖的時候,你一定要警覺你正在做一個服從的人。」這句話不僅是對於個人獨立思考性的提點,更是整個華人社會文化的警醒。
如果,教育的目的不再像工業時代複製出一模一樣的思想價值與管理模式,那麼我們可以從「乖」這個字開始練習反思,其實「乖」沒有好或不好,更重要的是,反思這個特質對於你的人生有什麼幫助?你能接受自己成為「乖巧」的人嗎?又或者,你希望自己活出什麼個性的人生呢?
本文不是正規的學術文章,只是一些個人的省思筆記,若有錯誤,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