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度認為世間生活裡當越來越好,現在要比過去好、未來要比現在好的歷史,大致要追朔到西元前1200年左右。兩個神話和語言極為相近的民族 ~ 希伯來人和希臘人認為「人類生活」凌駕一切之上,人人皆平等 ( 奴隸和異邦人除外 ),貧窮是詛咒,這是當時建立的猶太-希臘理想,物質的富足被視為更接近神的方式,此為西方後來整個商業秩序的理想。
商業秩序一開始的雛型是集市 ( foire ),漸漸出現了集市-城鎮 ( ville-foire ),再結合後而有了所謂國家。這時已經是西元800年了。
從西元前1200年至西元800年的2000年時光中,則是從缺乏錫、青銅的時代過渡到鐵的時代;為管理奴隸而採行軍事管理 ( 聖經其實是當時為治理農民或奴隸而寫的規範教條 ) 的時代;為抵禦外族而革新戰爭武器 ( 奴隸和異邦人並不在人人皆平等的認知範圍內 ) 的時代。
西方世界在這2000年中,因侵略、遷徙而大小戰事頻仍,天翻地覆的世界需要喘息,為了各自為安,在混亂無序的西歐,主教、君王、市鎮就各自組成自主政權。
東方世界在西元前800年時,齊國下卿管仲就有提到:「 虛車勿索,徒負勿入,以來遠人。」意思是空車來的和徒步背東西的,都給予免稅優惠,這樣就能吸引遠方的人來做買賣。這是規模比較大的商業秩序國家政策執行版。
另外,還有小國寡民理想國的商業秩序版本,《 老子·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雖有政府,卻不干預太多政事,人民生活簡單樸實,祥和快樂。社會上沒有任何標準的界定,沒有好壞之別,也沒有爭鬥,沒有戰爭。人民重視自己的生命,重視其生命的尊嚴及價值,所以安土重遷。國與國之間不互相往來,因為沒有利益相關,也沒有衝突情勢,一切都依大道自然地運行。
以上兩個人生活背景相距約125年,125年的時間即便是亂世,人類文明的發展腳步並不會停滯,人類生活的供需系統也不會中斷。
時至今日,資本可以說是商業秩序基石。作者將商業秩序依時序經歷,裁切成9種型態。這9種型態圍繞著9個「中心」城市 : 布魯日、威尼斯、安特衛普、熱那亞、阿姆斯特丹、倫敦、波士頓、紐約以及洛杉磯。將9個連續的型態串聯就能看出人類為提升生活品質,體現在大眾消費商品的服務名稱 : 食品、服飾、書籍、金融、交通工具、家用機具、通訊和娛樂工具。「商人無祖國」並非貶義之詞,經商就是要將人類為提升生活品質而需要的物質東西帶到人們的面前而走片大江南北,是商業秩序下的「資本無國界」。
我以前讀到「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時候,都覺得老子真是孤僻,一個人講道也就算了,幹嘛要人們這輩子都跟他一樣孤僻呢?其實老子是先知啊⋯⋯想想,在日常瑣碎的生活雜事裏,人與人的互動如果沒有共識 ( 商業秩序 ) ,除了是非和八卦還能有什麼?這個從咖啡館裡、聊天的人們就能窺知一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