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藉由分享在外商工作十年與老外互動的經驗,能幫助到在英語這條路上,想繼續突破的夥伴們!
偏好影音版的朋友可以看這裡 ✨🙋🏻♀️ (片長5:37、外加建議哦)
迷思1: 說一口流利英語=溝通順暢保證
溝通順暢是建立在雙方互相了解的基礎上,了解我們互動的團隊其文化與習慣可以更容易達到目標。
例如,團隊習慣在會議正式開始前,利用兩三分鐘的時間small talk閒聊。可能是聊上周末做了什麼有趣的事情,或是昨天某場比賽的比分如何。這時候我們可以加入話題,或甚至開啟話題,讓對彼此有工作以外的了解;
又或是他們非常重視會議效率,那下次換你主持會議時,可以先通知大家會議討論的大綱、或是事先蒐集相關問題的答案;
又或者團隊習慣訊息一定當天回覆,即便現在無法立即回覆對方,也會告知已經收到訊息、預計可以正式回覆的時間。那麼已讀不回的行為就要盡可能避免;
觀察團隊做事的習慣與相處模式,加強合作氛圍,會比起說了一口流利英語、卻無法與團隊相處來的更有幫助!
迷思2: 文法單字一定要100分、或用高級詞彙溝通
平時我們在用中文溝通,也不會講個兩句就蹦出一句成語、講個三句又冒出一句文言文。老外講英文也是一樣。有次,有個老外在吃零食,看見我走過去,便開口問我" You want some?"
這句一點都沒符合正確標準的考試文法,但這卻是他們相當口語、生活化的表達方式。這比起用完全正確的文法,這樣更讓人感覺親近(道地)。
又譬如,大家針對一個議題,集合在會議室裡討論。
有位同事擔心口出錯誤文法單字,因此變得比較安靜,聆聽居多、且不太表達想法。同時,在會議室的另外一端,有位同事英文用字非常簡單之外,還有點難拼湊出完整的句子。可是他非常積極主動的參與這場討論。
我們會發現,多半老外會更傾向與後者合作,因為雖然有時不慎順暢的表達,但積極參與的態度或互動,會讓人覺得他更enguage這個活動。
因為老外都明白,今天我們是針對議題在討論,而非英文考試。所以積極的表達想法,比起英文程度好壞來的重要。況且,努力表達的態度,也有較高機會讓對方用心來理解我們。
迷思3: 講錯、用錯文法,很丟臉!!
老外都知道,英文是我們的第二語言,因此溝通的時候,他們會傾向努力理解我們。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努力表達、讓對方理解我們。
試想有一個情境:當有個日本人,用著口音非常重的英文向我們問路。他無法拚湊完整的句子,斷斷續續地用單字在溝通。這時候你會:
笑他
幫他
或從他的肢體猜看看他想表達什麼
大部分的人,就算不太明白他的中文口音,至少會從情境上推測他想做什麼對吧? 大部分的想法會是:想要幫助對方,而非嘲笑他。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來理解非母語人士的表達,相對是比較輕鬆的。
同樣道理,我們用第二語言工作,首要任務是盡力的表達、或是再三確認自己理解對方的意思是否正確。而多半以英文為母語的合作方,會盡力的理解你,或是反過來用他的意思表達、向你確認你想說的、與他的理解是否相同。
最丟臉的是,假裝明白,然後錯誤百出。
有時,我們會過於依賴語言本身。實際上,語言不是我們唯一可以溝通的方式。肢體語言、眼神、聲調、表情...都可以幫助表達/理解。甚至如果狀況允許,也可以透過簡單的繪畫,使訊息更加明確。
但你說,可是有時候很想要某個字溝通、或是就突然忘了某的字怎麼念了,怎麼辦?
有個滿好用的方法提供大家參考,這方法我自己也嘗試過不少次,真的挺有用,通常還會引起滿有趣的互動。
以上是我的觀察
有時候看到同事因為害怕出錯、遲遲不敢開口而錯過互動機會,覺得好可惜;或對於英文有過去負面的情緒連結,導致諸多不必要、且干擾我們進步的預設心態。
希望藉由今天的例子,有助於逐漸的卸下高牆,讓英文成為通往全世界的一把鑰匙,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大、更豐富、或從未想像過的無遠弗屆。
各位格友有其他不一樣的經驗嗎? 非常歡迎一起討論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