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使「身體界線」消失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人類馴化植物,植物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在過去,我們已經討論過所謂的「馴化症候群」(domestication syndrome):可以吃/用的部分變大、多年生變成一年生、雌雄異體變成雌雄同體、有毒變無毒等等...這些都是植物被人類馴化之後發生的變化。


但是,隨著農業逐漸地「工業化」,農人追求在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種植更多的農作物以提高產量;於是能夠被高密度種植的品系紛紛出籠...對植物會造成什麼樣的變化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以棉花為模式,研究馴化對棉花的影響。他們收集了40個野生種、91個半野生種以及42個栽培種棉花。


棉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棉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野生種來自於非洲、西亞、澳洲與美洲;半野生種包括了高地棉(G. hirsutum)的7個半野生種;而栽培種則包含了四個知名的栽培種:高地棉、海島棉(G. barbadense)、草棉(G. herbaceum)與樹棉(G. arboreum)。所有這些棉花,都已經在中國栽種了至少10年。


他們主要探討這些棉花在不同光強度(2000 μmol m⁻² s⁻¹與400 μmol m⁻² s⁻¹)之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葉片結構、以及地上生物量。


結果發現,在低光度下,光合作用速率以栽培種最高、半野生種其次、野生種最低;氣孔導度(氣孔張開的程度)則以半野生種最高、栽培種其次、野生種最低;蒸散速率(transpiration rate)則以半野生種最高、栽培種其次、野生種最低。這些數據意味著,隨著馴化的發生,棉化愈來愈能適應低光度的狀況,也就是說,人們有意無意地挑選出了能夠被高密度種植的品系,或者說,不具有「身體」界線的品系。


那麼,在高光度下,這些棉花又如何呢?研究團隊發現,高光度下光合作用速率以及氣孔導度、還有蒸散速率都是以半野生種最高、栽培種其次、野生種最低。也就是說,在高光度時,栽培種反而表現得不如半野生種。


為什麼半野生種在高光度下表現得反而比栽培種好呢?這可能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展開高密度種植,所以半野生種在高光度下表現得反而比較好。


雖然還沒分析其他的農作物,但是經常被大量種植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等等,如果也出現類似的變化,應該也不意外。


所以,馴化會讓植物更能忍受高密度種植。原本植物其實也是有「身體界線」的,畢竟旁邊的植物會將光合作用所需的紅光吸走,留下無法激發葉綠素的紅外光。我們在研究植物對光的反應時也知道,紅外光可以讓植物出現所謂的「陰影趨避」(shade avoidance)反應。


但是,當我們為了要提高產量,而開始進行高密度種植時,這就意味著我們在選拔具有有限甚或消失的陰影趨避反應的植物。另外,高密度種植也使得植物們不僅要忍耐距離超近的左鄰右舍們,還得容忍因為高密度種植所帶來的副作用:低光度。


雖然育種專家們其實只是挑選高產量的品系,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還能維持高產量的農作物,必須要能夠忍耐低光照與紅外光所產生的陰影趨避反應。於是,我們在有意或無意間,挑選出了無視身體界線的品系!


參考文獻:


Lei, Z., Jia, M., Wang, H., Carriquí, M., Niinemets, Ü., Chen, Y., He, Y., Li, Z., Sun, D., He, Z., Li, X., He, D., Zhang, W., Liu, F., & Zhang, Y. (2024). Improvement in photosynthesis under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is highly linked to domestication stages in cotton. The Plant Journal. https://doi.org/10.1111/tpj.1709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94會員
1.0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植物遇到病蟲害時,一定會啟動自己的防禦機制:如分泌水楊酸(SA)、茉莉酸(JA),以及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s)等等。這些機制,在過去都已經透過研究了解了。 不過,馴化(domestication)是否會造成植物對害蟲的反應下降呢?過去好像沒有人研究過呢!
Thumbnail
植物遇到病蟲害時,一定會啟動自己的防禦機制:如分泌水楊酸(SA)、茉莉酸(JA),以及釋放揮發性化合物(VOCs)等等。這些機制,在過去都已經透過研究了解了。 不過,馴化(domestication)是否會造成植物對害蟲的反應下降呢?過去好像沒有人研究過呢!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會使作物發生所謂的「馴化症候群」:可食的部分變得更大更美味、更方便採集等等。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由於育種改變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所以也反過來對植物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影響。 最近的研究發現,馴化水稻與野生種水稻對共生菌根菌的互動大不相同喔!
Thumbnail
馴化會使作物發生所謂的「馴化症候群」:可食的部分變得更大更美味、更方便採集等等。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由於育種改變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所以也反過來對植物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影響。 最近的研究發現,馴化水稻與野生種水稻對共生菌根菌的互動大不相同喔!
Thumbnail
在談改良土壤之前, 先想想怎麼不傷害土壤。 有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作物, 健康的作物才有能力對抗病蟲害。
Thumbnail
在談改良土壤之前, 先想想怎麼不傷害土壤。 有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作物, 健康的作物才有能力對抗病蟲害。
Thumbnail
現代農業主流對抗病蟲害的方式是農藥。然而農藥有個致命的罩門,就是對人不能有太強的急毒性。噴完農藥農夫昏倒在田裡、消費者吃下去立刻送急診的,都很可能會被列為禁藥。至於幾年後怎樣,那就沒關係了
Thumbnail
現代農業主流對抗病蟲害的方式是農藥。然而農藥有個致命的罩門,就是對人不能有太強的急毒性。噴完農藥農夫昏倒在田裡、消費者吃下去立刻送急診的,都很可能會被列為禁藥。至於幾年後怎樣,那就沒關係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