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鄧麗君

更新於 2024/11/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教會帶領音療關懷課程

在教會帶領音療關懷課程


有沒有一首歌會讓你一聽就陷入回憶裡?
有沒有一首歌會讓你一聽就忍不住跟著唱?

在音樂治療關懷課堂上,我常常觀察不同長者們對音樂的反應。

作為音樂治療關懷師,我認為每一首歌都可能是打開心門的鑰匙,所以備課時會根據授課對象的年齡、語言等不同背景,去挑選最適合的曲目——那些能獲得共鳴、能帶動氣氛,更重要的是,能觸動心弦的音樂。

記得第一次在教會遇見李奶奶,是在一堂音樂治療課上。那天,我選了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優美的旋律緩緩流淌,歌詞詮釋著離別與思念,道出了多少人心底最柔軟的情感。

歌聲中,我不自覺的注意到角落裡的李奶奶。她安靜地坐著,眼眶泛紅,眼神飄忽,隱隱有些輕度失智症的傾向,似乎沉浸在某個遙遠的回憶裡。


沒想到,課間休息時,她主動來找我聊天,聊著聊著,竟忍不住流下淚來。

⟡⟡⟡⟡⟡


原來,這首歌勾起了她對遠在國外女兒的思念。

「我的孩子們都結婚了,都在國外生活,常常看不見人。」她微微哽咽著,語氣中透著深深的寂寞。

「我可以一直看到你嗎?當我想你、想女兒的時候該怎麼辦?」這樣真摯的詢問,讓我心頭一緊。

我們的課程只有八週,即使我不時抽空特地去探望李奶奶,但我深知,自己永遠無法取代她真正的親人。


許多長者所面臨的症狀,歸根究底都指向「孤獨」二字。

頻繁的絮絮叨叨,打開電視、發出聲響、引起注意,其實是在尋找與孤獨共處的方法。

⟡⟡⟡⟡⟡

「奶奶,當你想女兒的時候,就聽聽這些歌吧。」我對她說。

藉由先前課程互動的時間,我得知奶奶從前喜歡打毛衣,於是建議她不妨邊聽歌曲、邊打毛衣,藉由歌曲和興趣讓奶奶分散一些注意力,將情感移轉,不要太執著在女兒身上而心中感傷。這是音樂治療關懷的移轉原理。

我握著她的手,安撫道:「讓歌聲和旋律陪伴你,多聽幾次、多打幾件毛衣,時間就變短了;多聽幾次,說不定她就回來了;下次她回來,一定會很開心又有新衣服可以穿了。」


奶奶聽後點點頭,回到角落的座位上,又輕輕哼起鄧麗君的歌。

⟡⟡⟡⟡⟡

我不知道奶奶什麼時候再見到女兒,但我知道,每個人記憶裡都有那麼幾首歌能在寂寞的時刻給予暖心的安慰。


當歌聲響起,流淌的旋律便彷彿譜成一座心橋,連結著我們對想念的那個人最深的愛與牽掛。


最後幫大家回味鄧麗君的美聲。

這也是你們記憶中能帶來安慰的那首曲嗎? :)


⟡⟡⟡⟡⟡

文章同步發佈於臉書、IG、方格子。

追蹤我,看更多關於音樂治療關懷的故事。

avatar-img
1會員
9內容數
Hi~我是音樂治療關懷師 謝惠貞 Vivian! 擁有中西方音樂專業,帶大家認識「音樂治療關懷」是什麼,並分享我身為音療關懷師(music comforter)的日常所感。我將以非侵入性、非正式醫療行為的音樂治療法,專注在音樂結合人性化的關懷和同理,幫助每個人找到身心靈的慰藉與力量。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