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的靈魂棲所----“Artificial Aesthetics" 讀後心得

Kang-Ywe Lyau-avatar-img
發佈於不藏私品味秘技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

"Artificial Aesthetics: Generative AI, Art and Visual Media" 這本新書由列夫•馬諾維奇(Lev Manovich)與伊曼紐•阿瑞里(Emanuele Arielli) 兩位大師合著,雖甫付梓,且據云中譯本在籌備中,但全書自2021年起即在網站上逐章公佈開放下載,料想不少人先睹為快了。但華語世界竟尚無書評,在此不揣冒昧打頭陣,期能拋磚引玉。


本書分為九章,從書名與分章來說確實格局恢宏,但實際篇幅相當精簡,每一章都不超過30頁。這樣一部不算卷帙浩繁的著作,何以還勞駕兩位大師?正因為人工智慧創作近年如怒濤排壑,在全球勢不可擋,所以更需要不同專業的探賾索微、鉤深致遠。阿瑞里教授專長於哲學與語意學,馬諾維奇教授在媒体理論、人工智慧、數位藝術、大數據的研究與實務貢獻蜚聲國際,他本身創作電腦繪圖與生成藝術超過廿年。這種宛如倚天劍屠龍刀合璧的論著,是當今同類著作或偏於技術探究,或僅於部份藝術理論與法律見解著墨均難以爭鋒的。我本來擔心這書會不會搞成像俄羅斯娃娃(Matryoshka dolls)變成術語文字迷宮,或者像法國後現代大師那樣雲山霧罩、玄之又玄,結果讀來一帆風順。除了兩人執簡馭繁,且文筆曉暢、理據分明,讀者乃如入桃源勝地、不覺自化。

"The Next Rembrandt" AI 創作

"The Next Rembrandt" AI 創作


本書與其說是美學理論,不如說是「圍繞人工智慧創作的迷思解惑」相較於其他以數位藝術美學為名的哲學著作,這本書完全沒有意圖將使用電腦科技的任何視聽創作比附於思想史、藝術史的特定流派或思潮,甚至還暗示:在本體論與認識論上,並不具備太大的特殊性。畢竟,一切以人造機械輔助的創作,並不是橫空出世,都是古已有之,於今為烈。拍照修圖、作簡報抓照片、貼文配音樂剪輯,錄抖音自拍開美顏比愛心放煙花,每一個唾手可得的舉動,都是我們的人工智慧藝術的實踐。我們不畏美圖、IG如洪水猛獸,卻要爭論Midjourney 生成作品的美學價值;我們爭看阿凡達,哈利波特、1912、神鬼戰士,卻不能接受Jason Allen 的“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得獎;我們知道所有利用大型語言模型做機器學習素材的AI 軟体局限與偏誤很大,卻不能反省到其實機器只是承襲了設計與使用者的偏見與限制,這些矛盾,在本書除了給予歷史性、媒介理論、行為科學實證的釐清,也更反映出太多的爭議、疑懼,都源於對人類認知以及社會背景的覺察、研究不足。不知己(人類),如何知彼(機器)?更何況是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他者」?


除了致力以辯證破除習見的矛盾謬誤,本書另一個角度,是擱置糾結,嘗試找出積極的方向。舉例來說:與其糾結在分辨人力、手作,還是電腦的創作,或者爭論「作者」的定位,本書作者鼓勵思考的是:如何運用電腦協作反饋來提升人類的學習思辨與審美能力,打破創作畛域。前不久我在科技藝術學會研討會看到一位學者利用AI分析繪畫的筆觸用色再組建成繪畫風格鑑識與預測的模組,就是一種有趣的嘗試。保羅•克利所謂藝術的任務是「使不可見成為可見」這又何嘗不能運用在使不可見的人工智慧神經網路運作可見,以及人類的再創作迴圈呢?

raw-image


此外,目前無論是ACG軟体,乃至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LM)開發的電腦生成藝術,都預設了電腦被動接受既有大數法則的人為範型。在理論與實務上這其實並無必要----也就是說:電腦沒有義務要取悅大多數的吃瓜群眾。書中舉例:難道電腦不能創作出荀白克那種無調性音樂?電腦不能創作觀念藝術嗎?在現象學的探討中,就有把數位藝術本身歸納為非物質性的觀念藝術了啊!而馬諾維奇教授利用機器學習過濾拋棄的糟粕(Fragment)竟再能創作出淡雅素描卻鉅細靡遺的敘事風格具像畫,更體現電腦科技的潛力。講個更粗淺的比喻:明明是可以拿來上太空的利器,我們唸叨的卻是Deep Fake 網路詐騙,只能說:是我們腦袋的貧窮,限制了我們與AI 的想像。

作者:列夫•馬諾維奇(Lev Manovich)

作者:列夫•馬諾維奇(Lev Manovich)


本書的腳註、引證、案例雖不致連篇累牘,但可看出是精心挑選的研究成果,值得後進研究不在話下。起碼,或許可讓很多自詡為藝術、設計界的人大開眼界。比如全書開篇即是2020年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生Alice Xue利用人工智慧生成的四幅中國傳統山水畫!呼應第一章標題“Even an AI Could Do That"(連AI 也做得到!)

raw-image


我自己也玩過幾次--比如要AI 根據西洋名畫,創作中國古詩詞、英文抑揚格商籟詩(Sonnet),再根據這些詩詞再生成圖畫,音樂等等二創、三創。我必須說:AI 真的是一日千里。妙的是:諸如上述的AI 中國山水畫論文,在此間的視覺藝術學術界幾未見引用討論,似乎人工智慧議題尚不堪入學者法眼,也未可知?


兩位作者對於人工智慧浪潮的探索集中在生成藝術,而非整個電腦藝術史。除為集中火力,一方面也是兩位作者已有其他專著。但或許對於數位藝術、媒体生態學、20世紀維根斯坦以降的西方哲學有先備的認識,再來讀本書,較易會心。所以本書篇幅雖不長,當作高級消閒讀物固可行,但若作為參考教材,恐怕至少是藝術、傳播、設計碩二以上較適合。


對於人工智慧大軍壓境乃至與人類水乳交融之下,社會要如何適應?政經前景如何演化?自有其他社會學、傳播、經濟學者去操煩,不須求全責備本書。但創作者將何以自處?身為創作者的馬諾維奇教授在第七章末節,也是全書他負責的結尾,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Letter to a Young Artist"(給年輕藝術家的一封信)幾乎是接近道家的「知白守黑」、「柔弱勝剛強」的哲學了。最後他希望創作者在一個重點上殫精竭慮,全力以赴,趕在AI 發現之前做出成果這種精神,幾乎又接近薛西弗斯的無奈。我雖不苟同他的悲觀,但我覺得光是全書公開分章開放下載的闊然大公,以及他在這封信的苦口婆心,乃至鳥瞰電腦人工智慧創作的宏觀緣起,真是與老子所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若合符節。本月底國美館開幕的「2024國際科技藝術大展:靈魂的棲所」少不得各國科技與數位藝術的爭奇競豔。謹以本篇,一饗同好,並祝大展成功!


https://manovich.net/index.php/projects/artificial-aesthetic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ang-Ywe Lyau的沙龍
24會員
141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Kang-Ywe Lya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2
本展掌握這種節奏與和聲的變化,使觀者可以在聲音藝術的體驗旅程中悠然聆賞策展人的調性,也容許觀者的感官與思維在適度的空間裡伸張譜寫自己的共鳴。
Thumbnail
2025/04/12
本展掌握這種節奏與和聲的變化,使觀者可以在聲音藝術的體驗旅程中悠然聆賞策展人的調性,也容許觀者的感官與思維在適度的空間裡伸張譜寫自己的共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
Thumbnail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
Thumbnail
AI是沒有「心」的,他能取代的就是那些僅僅在用「頭腦」的工作。頭腦是台機器,他擅長一切理性的⋯⋯計算、邏輯、資訊。但頭腦沒有心能夠去體會美,沒有心能夠去體會愛,AI可以畫出看似美的畫,但是他們並不是真的知道美;可以說出看似理解愛的文字,但是並不是真的理解愛
Thumbnail
AI是沒有「心」的,他能取代的就是那些僅僅在用「頭腦」的工作。頭腦是台機器,他擅長一切理性的⋯⋯計算、邏輯、資訊。但頭腦沒有心能夠去體會美,沒有心能夠去體會愛,AI可以畫出看似美的畫,但是他們並不是真的知道美;可以說出看似理解愛的文字,但是並不是真的理解愛
Thumbnail
當今「生成式AI」帶來了AI狂潮,不論是照片、圖片、音樂、影片、文章等,都可以找到相關的AI工具來幫助我們製作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內容作品。然而,人類的藝術創造是否備受AI的威脅?心理學家們又怎麼看待人類藝術作品及AI藝術作品各自所帶給觀者的美感體驗呢? 「巧奪天工」的反思 「藝術
Thumbnail
當今「生成式AI」帶來了AI狂潮,不論是照片、圖片、音樂、影片、文章等,都可以找到相關的AI工具來幫助我們製作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內容作品。然而,人類的藝術創造是否備受AI的威脅?心理學家們又怎麼看待人類藝術作品及AI藝術作品各自所帶給觀者的美感體驗呢? 「巧奪天工」的反思 「藝術
Thumbnail
結論:比工作效率人類沒有價值。 如果AI能夠畫得比人類好、語言學得比人類好,那我們幹嘛還要學那些東西?通通交給AI不就好了嗎?(「這麼會你來就好啊」的感覺) 反過來想,為什麼我們要學習語言、學習繪畫? 是為了成為語言大師,還是享受語言之間的差異與樂趣? 是為了成為第二梵谷、米開朗基羅,還是體會情感轉
Thumbnail
結論:比工作效率人類沒有價值。 如果AI能夠畫得比人類好、語言學得比人類好,那我們幹嘛還要學那些東西?通通交給AI不就好了嗎?(「這麼會你來就好啊」的感覺) 反過來想,為什麼我們要學習語言、學習繪畫? 是為了成為語言大師,還是享受語言之間的差異與樂趣? 是為了成為第二梵谷、米開朗基羅,還是體會情感轉
Thumbnail
最近社群上都在討論ChatGPT聊天機器人相關話題,我聽了劉軒老師跟老高等創作者的想法,他們第一時間都產生了「威脅感」,人類終於創造出了一個會不斷學習,搞不好哪天「無法控制」的工具出來了,老高甚至以文明的「奇異點」來形容ChatGPT的出現,不管這是不是多數人想要的未來,這個「未來」已經來了。
Thumbnail
最近社群上都在討論ChatGPT聊天機器人相關話題,我聽了劉軒老師跟老高等創作者的想法,他們第一時間都產生了「威脅感」,人類終於創造出了一個會不斷學習,搞不好哪天「無法控制」的工具出來了,老高甚至以文明的「奇異點」來形容ChatGPT的出現,不管這是不是多數人想要的未來,這個「未來」已經來了。
Thumbnail
拿著AI作圖宣稱是電腦繪圖,這事兒有說錯嗎? 先說結論,當然說錯了。但是就「A I就是人工智慧,你現在用的所有軟體,都有人工智慧。」很多人看到更是暴氣。但這句話,搞不好沒錯得那麼離譜。 雖然還是錯了就是...
Thumbnail
拿著AI作圖宣稱是電腦繪圖,這事兒有說錯嗎? 先說結論,當然說錯了。但是就「A I就是人工智慧,你現在用的所有軟體,都有人工智慧。」很多人看到更是暴氣。但這句話,搞不好沒錯得那麼離譜。 雖然還是錯了就是...
Thumbnail
創作之所以有魅力,還有那些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故事,而故事要能感動人、啟發人,還是要能真正懂人,至少這點不會是短期內AI能夠迎頭趕上人類的能力,畢竟價值和意義是人賦予的,抽象的意志、選擇機器是無法透過資料學習的。
Thumbnail
創作之所以有魅力,還有那些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故事,而故事要能感動人、啟發人,還是要能真正懂人,至少這點不會是短期內AI能夠迎頭趕上人類的能力,畢竟價值和意義是人賦予的,抽象的意志、選擇機器是無法透過資料學習的。
Thumbnail
我總覺得,倪匡的作品屬於冒險小說,或可說是東方007。倘若歸類為科幻小說,稍嫌名實不符。科幻小說顧名思義,主題須是科學加上幻想,無論是現今的科學,抑或未來的科學,總之一定要有科學的角色。
Thumbnail
我總覺得,倪匡的作品屬於冒險小說,或可說是東方007。倘若歸類為科幻小說,稍嫌名實不符。科幻小說顧名思義,主題須是科學加上幻想,無論是現今的科學,抑或未來的科學,總之一定要有科學的角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