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眾領域博大精深,專注於研究一項研究題目,有時候就會越陷越深,然後成為那方面的專家學者。巴茂🐻與同學投稿了一場研討會,只因為上了一門課,寫了一項作業就參加了!並且那場研討會的領域和巴茂本身的論文研究,以及所處系所關係皆不太大。上週參加完該場研討會,有感偶爾到不同領域的會議逛逛也有不同的刺激,也發現此場研討會的等級應該不算太高,所以有一些奇葩人事,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笑笑!那開始囉!
壹、此次的所見所學
這次參加的研討會和地方的學問較為相關,會議中,有來賓提到日本作家柳田國男先生曾說到:「一個地方的學問,是真正的學問。」以下簡單跟大家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內容。
一、Localism
Localism是由美國學者Robert Kelley(1977)提出的,意思是「認識自己的所在(place),重視並經營自己的所在」。他主張專家學者應該都要用自己的專業來從事社會參與,好好地用專業對自己的所在有所貢獻。而關於「所在」指的是,當人們在一個空間擁有生活經驗、情感投入,而讓自己對該空間產生認同感,就會把該空間轉化為「所在」,是一個讓自己有感覺的空間。
巴茂很喜歡這個名詞,也很喜歡把專業和所在結合的人們,因為這樣往往會讓人活得更有目標,也更踏實和滿足!
二、A Shared Authority
A Shared Authority由Michael Frisch(1990)提出,中文是「共享權威」。原先用在口述歷史,他認為口述歷史具有和民眾共構的特質,學者不是唯一的解釋者。在會議中,主講人認為這是一種讓一般大眾也能參與學術的概念。
巴茂聽了之後覺得很不錯,不論是不是在歷史領域,其他學科或許也可以借鏡共享權威。因為我覺得研究就是要盡量和現實有所連結,多多接近大家。
三、對考古來說,整地就是破壞
「對考古來說,整地就是破壞」是當天一位考古專長的講者說的。巴茂之前沒想過這個概念,所以也把它記起來。像是種田就會需要翻土,但這對於考古來說都是一種傷害。那可是怎麼取捨要挖古時候的東西,還是要生活?
貳、此次遇到的瓜張事🦆
一、研討會的一些奇葩人
(一)轉圈圈的發表人
這位講者我一直看他在台上轉圈,繞來繞去,也經常背對觀眾,因為我坐離他很近,真的快笑出來!他的簡報很多內容也都跑掉,他還在現場疑惑:怎麼會這樣子?後面遇到跑掉的內容,當天的工讀生直接現場幫他修改,我邊看邊佩服工讀生的救場能力,也用疑惑的表情看著簡報和講者。因為他前面播了一個影片,後面內容太多講不完,還有簡報跑版的狀況,最後觀眾問他問題,他還完全不太會回答,真的好神奇🫡
親愛的讀者們,研討會通常講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我看他忙東忙西,又常常背對觀眾,又在台上轉動身體繞圈,響鈴提醒的時候,他還問:時間過這麼快喔?用這個奇人異事告訴大家,報告前請注意擁有的時間並多練習,學習掌握時間,珍惜台下觀眾,大家應該會比較喜歡你喔😊
(二)叫大家現場翻全文的教授
有個場次的發表人在發表時一直請觀眾翻到第幾頁,請大家邊聽邊看全文。讓我不斷困惑是要去哪裡翻頁?看看一旁的大家也很茫然。
這次參加的研討會是需要繳交全文的。但當天拿到的會議手冊沒全文,主辦單位也沒有說哪邊可以下載,所以應該大家都沒他人的全文。而且發表時間也短短,應該要以簡報為主吧?
(三)簡報像word檔的講者
這個不只一位,覺得參加會議,一些講者常常會把自己的文章內容一大堆都貼在簡報上。但往往會場都蠻大的,現場大家也不太可能詳讀那些文字。因此就會看到許多人拿著手機放大鏡頭拍簡報,大家都要一直拿放手機,還有一些觀眾乾脆就不看簡報了,攤在那邊。
真的切勿把ppt當成word檔使用,不然好浪費它的功能,也浪費自己的內容,巴茂覺得實在好可惜,有些人的內容明明很不錯的!
二、奇妙的主辦單位二三事
(一)事前通知缺漏一籮筐
沒有通知全文繳交日期,沒有告知代訂的飯店名稱,沒有說簡報是不是需先繳交等。我們只能一直寫信問問題。
(二)接駁車的幽靈登記👻
我們這次參加,有事前登記到會場的來回接駁車時間。也跟主辦單位確認過我們都填表單了。但當天才知道,登記的內容,完全沒出現在他們的登記單上!太奇怪了!我們要自己口頭詢問才有車可以搭😊
不過呢,巴茂其實很喜歡這次研討會的工作人員們,到現場大家都很親切,也樂意協助各種問題。或許他們真的人手不足,也較少有辦活動的經驗,期待大家越來越好!
參、研討會小心得
一、無論如何,印個名片或架個個人網站吧
逃離地獄研究室後,前老闆給的名片不能用了,巴茂暫時沒名片中。但這次參加會議,覺得無論如何印個名片吧!遇到喜歡的學者或同儕,名片是個媒介,可以快速介紹自己。最近也看到有人說,學術郎要在研究生階段就建立自己的網站,我覺得這也不錯,可以讓大家一搜尋就快速知道你是誰,也因此有更多合作可能!
二、藉由研討會,了解自己的實力位階
參加任何研討會,不論研討會的層級,我覺得都是可以更認識自己的機會。因為跟人互動與溝通,本身就可以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加上研討會是學術場合,我覺得可以藉此了解自己的學術實力和別人相較之下大概在哪邊,有哪些可以再進步之處,也可能增加對自己的肯定。
三、可快速了解該領域的專家頭頭
因為此次參加的是跨出巴茂領域的研討會,我發覺可以藉此吸收其他領域的知識,也能快速知道該領域有名與主導的學者。所以參加會議,也是個省學習時間的好機會!
四、放手的領導或許更有魅力
這次會議,巴茂與同學一起參加,因為其他成員沒有投稿的經驗,所以巴茂有點變成組長的角色。但由於成員們都很認真參與,巴茂聽說放手的領導有時更能增加成員的動能,所以這次有時候會採用這樣的做法,寫文章、或做報告時,讓大家有可以自己主導的區塊,覺得成果其實都還不錯,也給大家參考!
結語
總體來說,我很喜歡這次的研討會!喜歡其中有一位講者告訴大家的「要活得像雜草,在哪裡都可以活!」
我覺得能在脫離地獄研究室後,還有這樣的機會組團參加研討會,要特別感謝目前的指導教授讓我出去參加會議;也感謝帶我們出團的教授,即使非親非故,也讓我有一同參與的機會。也覺得很開心去到一個沒去過的學校,遇到一群非常親切的工作人員,聽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最後,想感謝因為中午用餐認識的一位退休高中老師,聊聊後來聽我們的報告,還有提出了很好的問題,非常喜歡這樣認識人們的感覺,謝謝您,也謝謝所有參與我們場次的大家!我也警惕自己,不論未來到了哪裡,都要這樣活得像雜草,哪裡都可以活!
下週薩奇將更新我們逃離恐怖指導教授後的意外困擾,敬請期待,多蝦🌻
參考文獻
Frisch, M. (1990). A shared authority: Essays on the craft and meaning of oral and public history. Suny Press.
Kelley, R. (1977). Ideology and political culture from Jefferson to Nixo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82(3), 53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