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郎巴茂的跨領域研討會經驗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學術眾領域博大精深,專注於研究一項研究題目,有時候就會越陷越深。巴茂🐻與同學投稿了一場研討會,只因為上了一門課,寫了一項作業就參加了!並且那場研討會的領域和巴茂本身的論文研究,以及所處系所關係皆不太大。上週參加完該場研討會,有感偶爾到不同領域的會議逛逛也有不同的刺激,也發現此場研討會的等級應該不算太高,所以有一些奇葩人事,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笑笑!那開始囉!

壹、此次的所見所學

這次參加的研討會和地方的學問較為相關,會議中,有來賓提到日本作家柳田國男說到:「一個地方的學問,是真正的學問。」以下簡單跟大家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內容。

一、Localism

Localism是由美國學者Kelley(1977)提出的,意思是「認識自己的所在(place),重視並經營自己的所在」。他主張專家學者應該都要用自己的專業來從事社會參與,好好地用專業對自己的所在有所貢獻。而關於「所在」指的是,當人們在一個空間擁有生活經驗、情感投入,而讓自己對該空間產生認同感,就會把該空間轉化為「所在」,是一個讓自己有感覺的空間。

巴茂很喜歡這個名詞,也很喜歡把專業和所在結合的人們,因為這樣往往會讓人活得更有目標,也更踏實和滿足!

二、A Shared Authority

A Shared Authority由Frisch(1990)提出,中文是「共享權威」。原先用在口述歷史,他認為口述歷史具有和民眾共構的特質,學者不是唯一的解釋者。在會議中,主講人認為這是一種讓一般大眾也能參與學術的概念。

巴茂聽了之後覺得很不錯,不論是不是在歷史領域,其他學科或許也可以借鏡共享權威。因為我覺得研究就是要盡量和現實有所連結,多多接近大家。

三、對考古來說,整地就是破壞

「對考古來說,整地就是破壞」是當天一位考古專長的講者說的。巴茂之前沒想過這個概念,所以也把它記起來。像是種田就會需要翻土,但這對於考古來說都是一種傷害。那可是怎麼取捨要挖古時候的東西,還是要生活?

貳、此次遇到的瓜張事🦆

一、研討會的一些奇葩人

(一)轉圈圈的發表人

這位講者我一直看他在台上轉圈,繞來繞去,也經常背對觀眾,因為我坐離他很近,真的快笑出來!他的簡報很多內容也都跑掉,他還在現場疑惑:怎麼會這樣子?後面遇到跑掉的內容,當天的工讀生直接現場幫他修改,我邊看邊佩服工讀生的救場能力,也用疑惑的表情看著簡報和講者。因為他前面播了一個影片,後面內容太多講不完,還有簡報跑版的狀況,最後觀眾問他問題,他還完全不太會回答,真的好神奇🫡

親愛的讀者們,研討會通常講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我看他忙東忙西,又常常背對觀眾,又在台上轉動身體繞圈,響鈴提醒的時候,他還問:時間過這麼快喔?用這個奇人異事告訴大家,報告前請注意擁有的時間並多練習,學習掌握時間,珍惜台下觀眾,大家應該會比較喜歡你喔😊

(二)叫大家現場翻全文的教授

有個場次的發表人在發表時一直請觀眾翻到第幾頁,請大家邊聽邊看全文。讓我不斷困惑是要去哪裡翻頁?看看一旁的大家也很茫然。

這次參加的研討會是需要繳交全文的。但當天拿到的會議手冊沒全文,主辦單位也沒有說哪邊可以下載,所以應該大家都沒他人的全文。而且發表時間也短短,應該要以簡報為主吧?

(三)簡報像word檔的講者

這個不只一位,覺得參加會議,一些講者常常會把自己的文章內容一大堆都貼在簡報上。但往往會場都蠻大的,現場大家也不太可能詳讀那些文字。因此就會看到許多人拿著手機放大鏡頭拍簡報,大家都要一直拿放手機,還有一些觀眾乾脆就不看簡報了,攤在那邊。

真的切勿把ppt當成word檔使用,不然好浪費它的功能,也浪費自己的內容,巴茂覺得實在好可惜,有些人的內容明明很不錯的!

二、奇妙的主辦單位二三事

(一)事前通知缺漏一籮筐

沒有通知全文繳交日期,沒有告知代訂的飯店名稱,沒有說簡報是不是需先繳交等。我們只能一直寫信問問題。

(二)接駁車的幽靈登記👻

我們這次參加,有事前登記到會場的來回接駁車時間。也跟主辦單位確認過我們都填表單了。但當天才知道,登記的內容,完全沒出現在他們的登記單上!太奇怪了!我們要自己口頭詢問才有車可以搭😊

        不過呢,巴茂其實很喜歡這次研討會的工作人員們,到現場大家都很親切,也樂意協助各種問題。或許他們真的人手不足,也較少有辦活動的經驗,期待大家越來越好!

raw-image

參、研討會小心得

一、無論如何,印個名片或架個個人網站吧

逃離地獄研究室後,前老闆給的名片不能用了,巴茂暫時沒名片中。但這次參加會議,覺得無論如何印個名片吧!遇到喜歡的學者或同儕,名片是個媒介,可以快速介紹自己。最近也看到有人說,學術郎要在研究生階段就建立自己的網站,我覺得這也不錯,可以讓大家一搜尋就快速知道你是誰,也因此有更多合作可能!

二、藉由研討會,了解自己的實力位階

參加任何研討會,不論研討會的層級,我覺得都是可以更認識自己的機會。因為跟人互動與溝通,本身就可以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加上研討會是學術場合,我覺得可以藉此了解自己的學術實力和別人相較之下大概在哪邊,有哪些可以再進步之處,也可能增加對自己的肯定。

三、可快速了解該領域的專家頭頭

因為此次參加的是跨出巴茂領域的研討會,我發覺可以藉此吸收其他領域的知識,也能快速知道該領域有名與主導的學者。所以參加會議,也是個省學習時間的好機會!

四、放手的領導或許更有魅力

這次會議,巴茂與同學一起參加,因為其他成員沒有投稿的經驗,所以巴茂有點變成組長的角色。但由於成員們都很認真參與,巴茂聽說放手的領導有時更能增加成員的動能,所以這次有時候會採用這樣的做法,寫文章、或做報告時,讓大家有可以自己主導的區塊,覺得成果其實都還不錯,也給大家參考!

raw-image


結語

總體來說,我很喜歡這次的研討會!喜歡其中有一位講者告訴大家的「要活得像雜草,在哪裡都可以活!」

我覺得能在脫離地獄研究室後,還有這樣的機會組團參加研討會,要特別感謝目前的指導教授讓我出去參加會議;也感謝帶我們出團的教授,即使非親非故,也讓我有一同參與的機會。也覺得很開心去到一個沒去過的學校,遇到一群非常親切的工作人員,聽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最後,想感謝因為中午用餐認識的一位退休高中老師,聊聊後來聽我們的報告,還有提出了很好的問題,非常喜歡這樣認識人們的感覺,謝謝您,也謝謝所有參與我們場次的大家!我也警惕自己,不論未來到了哪裡,都要這樣活得像雜草,哪裡都可以活!

下週薩奇將更新我們逃離恐怖指導教授後的意外困擾,敬請期待,多蝦🌻


參考文獻

Frisch, M. (1990). A shared authority: Essays on the craft and meaning of oral and public history. Suny Press.

Kelley, R. (1977). Ideology and political culture from Jefferson to Nixo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82(3), 531-56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丟搞學術郎的沙龍
42會員
54內容數
選錯指導教授如同進入研究所的煉獄,生殺大權掌握於教授手中,連說「不」的權利都沒有,畢業談何容易?基於此,本沙龍旨在揭露研究生的悲苦日常,奇怪的學術生態,以及各種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生可能會需要的知識與懶人包。我們期許這些資訊能對目前在學的學術郎有所幫助。也歡迎分享你的學術故事(dghslkcla@gmail.com),多蝦
2024/10/02
歡迎收看丟搞學術郎,這禮拜是參加ICP大會的最後更新,將跟大家介紹我們分別的與會心得,包括簡介ICP,與會建議,印象深刻的報告,以及感想等,期盼可以帶領大家從我們的角度看研討會!僅用這系列的布拉格文章感謝也與捷克道別,我們真的很喜歡那幾天的感受,也希望遇到的人們一切都好!
Thumbnail
2024/10/02
歡迎收看丟搞學術郎,這禮拜是參加ICP大會的最後更新,將跟大家介紹我們分別的與會心得,包括簡介ICP,與會建議,印象深刻的報告,以及感想等,期盼可以帶領大家從我們的角度看研討會!僅用這系列的布拉格文章感謝也與捷克道別,我們真的很喜歡那幾天的感受,也希望遇到的人們一切都好!
Thumbnail
2024/09/11
大家好~薩奇和巴茂回來了!延續上篇的內容,這週要更新最重要的補助核銷與報告的繳交。核銷流程搞不懂,心得報告不知道怎麼寫,以下會進行更細部的解說。 除此之外,本週換指導教授事宜又有了新的突破,或是說又發生要讓人更丟搞的事(●’◡’●) 詳情請見文末的丟搞快報!咕咕咕🍗 壹、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
Thumbnail
2024/09/11
大家好~薩奇和巴茂回來了!延續上篇的內容,這週要更新最重要的補助核銷與報告的繳交。核銷流程搞不懂,心得報告不知道怎麼寫,以下會進行更細部的解說。 除此之外,本週換指導教授事宜又有了新的突破,或是說又發生要讓人更丟搞的事(●’◡’●) 詳情請見文末的丟搞快報!咕咕咕🍗 壹、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
Thumbnail
2024/09/04
大家好,我們是巴茂和薩奇,兩個丟搞學術郎。幸運在今年得到國科會出國參加研討會的補助。我們申請國科會出國補助時,發現網路上的資訊少之又少,所幸找到Yi-Hsin(點我)的文章,讓我們安心不少。我們於此文提供我們自身實際獲得申請後的分享包,也歡迎分享您的經驗與我們交流~
Thumbnail
2024/09/04
大家好,我們是巴茂和薩奇,兩個丟搞學術郎。幸運在今年得到國科會出國參加研討會的補助。我們申請國科會出國補助時,發現網路上的資訊少之又少,所幸找到Yi-Hsin(點我)的文章,讓我們安心不少。我們於此文提供我們自身實際獲得申請後的分享包,也歡迎分享您的經驗與我們交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巴茂🐻與同學投稿了一場研討會,只因為上了一門課,寫了一項作業就參加了!並且那場研討會的領域和巴茂本身的論文研究,以及所處系所關係皆不太大。上週參加完該場研討會,有感偶爾到不同領域的會議逛逛也有不同的刺激,也發現此場研討會的等級應該不算太高,所以有一些奇葩人事,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笑笑~
Thumbnail
巴茂🐻與同學投稿了一場研討會,只因為上了一門課,寫了一項作業就參加了!並且那場研討會的領域和巴茂本身的論文研究,以及所處系所關係皆不太大。上週參加完該場研討會,有感偶爾到不同領域的會議逛逛也有不同的刺激,也發現此場研討會的等級應該不算太高,所以有一些奇葩人事,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笑笑~
Thumbnail
這次很有榮幸能參與第六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與會,透過各大學各個科系教授與相關人員的分享,讓我對於原住民土地政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但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聽到前兩個場次「場次一:規劃高權與民族自治的實踐」與「場次二:原鄉規劃與文化特性的展現」,透過兩個場次、四位引言
Thumbnail
這次很有榮幸能參與第六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與會,透過各大學各個科系教授與相關人員的分享,讓我對於原住民土地政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但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聽到前兩個場次「場次一:規劃高權與民族自治的實踐」與「場次二:原鄉規劃與文化特性的展現」,透過兩個場次、四位引言
Thumbnail
受難日應是聖周中最高潮的部分,但我選擇捨棄參與信仰禮儀,為何如此行,也許之後有機會書寫一篇微心得,暫按下不表。在細雨中抵達新手書店,小小的空間已經坐滿了人,我正好是最後一批能坐下的聽眾,再晚些就必須站立聆聽...
Thumbnail
受難日應是聖周中最高潮的部分,但我選擇捨棄參與信仰禮儀,為何如此行,也許之後有機會書寫一篇微心得,暫按下不表。在細雨中抵達新手書店,小小的空間已經坐滿了人,我正好是最後一批能坐下的聽眾,再晚些就必須站立聆聽...
Thumbnail
文 / 海波浪 坐上車時,腦子還在想工作有什麼遺漏之處,煩惱著該如何規劃人生的下一步,儘管有些幸運、有些磕磕絆絆地以從事文化領域的自由工作者身分在家鄉打滾,不時也會接觸到許多涵蓋了「地方創生」理念的活動;但坦白說,至今我仍不懂什麼是地方創生。 不懂的原因大概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是文化事務與地方創生被混
Thumbnail
文 / 海波浪 坐上車時,腦子還在想工作有什麼遺漏之處,煩惱著該如何規劃人生的下一步,儘管有些幸運、有些磕磕絆絆地以從事文化領域的自由工作者身分在家鄉打滾,不時也會接觸到許多涵蓋了「地方創生」理念的活動;但坦白說,至今我仍不懂什麼是地方創生。 不懂的原因大概分成兩個方向,一個是文化事務與地方創生被混
Thumbnail
#地方是什麼 這幾天,城博會開箱洗版,佔據了大部分動態消息,也看見很多不同的人留下一些對新展區、新空間的舊記憶與故事,這讓我想起了這一本書,在導論中對「地方」的解釋──是人類創造的有意義空間。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獸粉,歡迎來書店翻閱~ 《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 作者|Tim Cresswell
Thumbnail
#地方是什麼 這幾天,城博會開箱洗版,佔據了大部分動態消息,也看見很多不同的人留下一些對新展區、新空間的舊記憶與故事,這讓我想起了這一本書,在導論中對「地方」的解釋──是人類創造的有意義空間。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獸粉,歡迎來書店翻閱~ 《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 作者|Tim Cresswell
Thumbnail
二月中旬的時候,我參加了台南大學舉辦的研習活動。 在這個艱澀的主題,主辦單位請來了許多在這個領域上的翹楚,在這個三天的研習活動之中,讓我以許多不同的案例、面向,還有領域等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上沉默的時光。 但今天不討論這個,這次想分享的是「講課方式」。 那次研討會,有好幾位講師研究不同面向和主題。
Thumbnail
二月中旬的時候,我參加了台南大學舉辦的研習活動。 在這個艱澀的主題,主辦單位請來了許多在這個領域上的翹楚,在這個三天的研習活動之中,讓我以許多不同的案例、面向,還有領域等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上沉默的時光。 但今天不討論這個,這次想分享的是「講課方式」。 那次研討會,有好幾位講師研究不同面向和主題。
Thumbnail
你對「人類學」的想像還停留在這是個「冷門且生硬」的專業嗎? 社會演進的過程中,不斷求新求變,但這不只限於商業領域的專業才能做到,人類學家也可以推動社會的創新!
Thumbnail
你對「人類學」的想像還停留在這是個「冷門且生硬」的專業嗎? 社會演進的過程中,不斷求新求變,但這不只限於商業領域的專業才能做到,人類學家也可以推動社會的創新!
Thumbnail
《歡迎光臨人類學》文化相對論並非是要我們一定同意所研究的每一種文化實踐;它是指如果我們想理解文化如何運作,則必須從那些創造、維持和經驗文化之人的觀點,而非我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文化。
Thumbnail
《歡迎光臨人類學》文化相對論並非是要我們一定同意所研究的每一種文化實踐;它是指如果我們想理解文化如何運作,則必須從那些創造、維持和經驗文化之人的觀點,而非我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