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4:【以利法的指责】
一、以利法责备约伯(1-11)
二、世人渺小微乎其微(12-21)
一、以利法责备约伯(1-11)
约伯从前怎样教导和扶助人,这种纯正的行为神必顾念。以利法断言灭亡的是恶人,而不是无辜的人。但事实不一定如此。这里的意思是,虽然恶人可能很有力,但他们至终不能昌盛。
【伯四1】「提幔人以利法回答说:」
本章至14章为四人第一回合的对话,发言的次序似依年龄的长幼。
「以利法」的发言分三部分:(10)赏善罚恶的原则(四2~11);(2)所得默示和信息(四12~五7);(3)对约伯的劝勉(五8~27)。「以利法」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精金」。以利法是约伯三位朋友中最温柔的一位,他可能年纪最大(十五10),所以首先发言。四至五章是以利法的讲论,他以人生经验和神秘经历为权威,四平八稳,处处流露出长者的智能和深度,但却不能对症下药。他的短处是很少站在受苦的一方设身处地想,言词难免冷酷。他认为恶人难免祸,人受神惩罚必为犯罪的结果。他责备约伯毫不留情。
【伯四2】「“人若想与你说话,你就厌烦吗?但谁能忍住不说呢?」
「你就厌烦吗」:或译作「你能忍受吗」,表示以利法为自己以下的发言致歉,恐怕约伯厌烦,显示他同情约伯的境况。不然就是以利法责备约伯无法听别人的发言。
【伯四3-4】3「你素来教导许多的人,又坚固软弱的手。」4「你的言语曾扶助那将要跌倒的人,你又使软弱的膝稳固。」
「教导」可能是在道德方面教导人,视痛苦为纠正错误的惩戒。此处以利法责备约伯软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实践他自己以前的教导。这句话隐含着一种指责,就是约伯曾教导别人要忍耐,这句话隐含着一种指责,就是约伯曾教导别人要忍耐,在序言中,以利法赞许约伯昔日所行善举和对他人的勉励。然而,这句话隐含着一种指责,就是约伯曾教导别人要忍耐,如今自己竟然遭到挫折。
【伯四5】「但现在祸患临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便惊惶。」
但现在祸患临到你,你就灰心,灾祸遇上你,你就惊惶沮丧。以利法首先肯定约伯曾经教导、坚固、扶助过许多软弱者(3~4节),但马上就责备他不能以身作则、实践自己的教导(5~6节),结果在约伯的耳中,句句都成了风凉话。
【伯四6】「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神吗?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纯正吗?」
以利法指出约伯并非无望,因为他一向行为纯正,他现在所受的是神的管教(5:17~27)。以利法不是在指控约伯的罪;而是称赞他的信心,试着要使他的灵振奋起来,就提醒约伯过去一生是建立在这个信仰上:神帮助好人,阻挡坏人。
【伯四7-8】7「请你追想,无辜的人有谁灭亡?正直的人在何处剪除?」8「按我所见,耕罪孽、种毒害的人都照样收割。」
7-8节静下来想想吧,你见过清白正直的人受到惩罚吗?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行恶的人才会得恶报的。这几句话可说是约伯三友对苦难的核心思想:义人不会受苦。种罪孽才收罪孽,苦难乃犯罪的结果。约伯受此大苦,可见罪孽之深。以利法所说的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那些犯罪惹事的人最终将受到惩罚是不错的,但清白的好人会免受苦难就不对了。
圣经中记载和引用的数据都出于神的选择。但有些记载只是叙述人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并不是要人去仿效。圣经中提及的罪恶,失败,邪恶的思想和对神错误的观念都是神圣经话语中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要因为它们是圣经中的记载,便去遵循那些错误的例子.圣经给我们教导和学习的榜样,教我们知道哪些是该做及不该做的事情。以利法的言论便是我们要努力避免的,因他只凭个人经验对别人妄下推断。
【伯四9】「神一出气,他们就灭亡;神一发怒,他们就消没。」
神的气息消灭他们;神的忿怒使他们丧亡。约伯的朋友们错误表达了神——世界上有罪恶存在。但苦难不一定都是罪恶的生活所造成的。神显然容许撒但加害约伯。仇敌剥夺了他所有的财产。他家破人亡,全身长满毒疮,受尽痛苦。朋友们来安慰他,可是他们竭力要使他相信,他的苦难是他犯罪的报应。他却为自己辩护,否认他们的指控,称他们为不够格的的安慰者。他们设法让他认为自己在神面前是罪有应得。他们误表了神,给他带来严峻的考验。但是约伯没有动摇他的忠诚。
【伯四10-11】10「狮子的吼叫和猛狮的声音尽都止息,少壮狮子的牙齿也都敲掉。」11「老狮子因绝食而死,母狮之子也都离散。」
邪恶的人像狮子吼叫,像猛狮咆哮;但神敲断幼狮的牙齿,制止牠们。他们都要像无助的老狮子,自己必要捱饿,儿女也定要离散。10-11节描写了所有五种状态的狮子,从幼崽到无助的老狮子,刻画了狮子家族的毁灭。在一个狮子众多的国家里,这个比喻是很有意义的。在人们的心目中,狮子就是暴力和毁灭。以利法指出,所有的恶人都将毁灭,包括年轻的,年老的,体弱的,强壮的。即使是一群狮子,也要瓦解。以利法可能是喻指约伯的家族。
在圣经中狮子一般象征暴虐的人或压迫人的人(诗7:2;17:12;结19:3;番3:3)。自幼狮到老狮子,本段都有论及,这表明无论是男女老少,还是贫富贵贱,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罪恶的报应。以利法想要借着比喻来暗指约伯犯了罪,这却加重了约伯的愤怒与苦恼。
二、世人渺小微乎其微(12-21)
然后以利法说了一个异象,这是暗暗的在夜间带给他的。在异象里有一个灵问他:"必死的人岂能比神公义吗?人岂能比造他的主洁净吗?"(17节)意思似乎说人类无权反驳神。一个人受苦,是他自己的错,而不是神。毕竟,神实在伟大,祂不信靠他自己的臣仆,当与祂比较时,他的使者也有愚昧。正因如此,短暂如蠹的人就更加不值得信靠和更容易犯错了。
【伯四12-13】12「“我暗暗地得了默示,我耳朵也听其细微的声音。」13「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世人沉睡的时候,」
以利法讲述所见到一个异象,令他“皮毛直立”。他认为梦中所得的神秘经验乃神所启示,因此自己的观点正确。他的论点:天使在造他的主面前尚且不完全,何况人呢!人只是尘土、蛀虫、微不足道,连明天如何都不知道。以利法虽然声称他的异象来自属天的启示,但这很值得怀疑,因为后来神批评以利法误解了祂(42:7)。不管这异象来自何方,在4章17节中已作了总结。表面上,这句话完全正确:一个人无法与神相比,也不应该试图询问神的动机和行为。然而以利法持着这个观点,在后面加以发挥,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他的结论(5:6~7)表明他对约伯的痛苦理解得很肤浅。这种情况也很容易发生在教师、辅导员和好心的朋友身上,他们的话以部分神的真理开头,然后却偏离了。我们不应以个人的观点及片面的生活经验去理解、限制神的作为。
【伯四14-15】14「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15「有灵从我面前经过,我身上的毫毛直立。」
百骨:骨骼是人体的框架,在比喻中常与人的内心感情紧密相连(箴3:8;12:4;15:30;17:22;伯30:30;诗31:10)。以利法理性不够、用异象来加以说明,用一个无法证实的异象来支持他的观点(15节),让约伯无从反驳。异象中的那灵说话似是而非(17~21节),并不能把人领到神面前,只会让人越来越迷惑。
【伯四16】「那灵停住,我却不能辨其形状;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静默中听见有声音说:」
我感觉到那个灵的存在,却看不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在寂静的当中,我听见有声音说。我们不知道这是否真的是启示,以利法显然相信是的。但圣经没有说他有先知的恩赐。
【伯四17】「‘必死的人岂能比神公义吗?人岂能比造他的主洁净吗?」
「比造他的主」:或作「在造他的面前」。 在神面前,谁配称为义人〔有谁能比神更公正〕?在创造主面前,有谁纯洁〔有谁比创造主更纯洁〕?整节指人在神面前不能自义,不能自称为洁净。
【伯四18-19】18「主不信靠祂的臣仆,并且指祂的使者为愚昧;」19「何况那住在土房、根基在尘土里被蠹虫所毁坏的人呢?」
18-19节要是神连自己的使者也不信任,因为他们也会犯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是神用泥土所做的、生命脆弱得如蛀虫一般的人类呢?「祂的臣仆」(18节)、「祂的使者」(18节)指天使。「被蠹虫所毁坏的人」:也可以译为「像蠹虫一样被毁坏的人」;指的是人生命的脆弱。那灵宣称,天使比人尊贵,尚且得不到神的信任,更何况是卑微的人呢(19~21节)?事实恰恰相反,「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来一14)。神是全知的,祂若不是信任约伯,怎么能放心地把约伯交在撒但的手中(一12;二6),让他承受撒但这么彻底的对付呢?这一段经文并不是要论述天使,以利法说的是罪人原在神和天使之下。不过他并不理解神降苦难的更深远的目的。
【伯四20】「早晚之间就被毁灭,永归无有,无人理会。」
人类早上还生存,晚间便要消逝,一去不返;没有留下半点痕迹;也没有人理会。19-21节人的生命脆弱和短暂。
【伯四21】「他帐棚的绳索岂不从中抽出来呢?他死,且是无智慧而死。’”」
人的身体象“帐棚”,只是世间临时的居所,把绳索一抽,帐棚便倒塌,人一停止呼吸也便死去。“无智能”是说没有价值,无人理会(20节)。「无智慧而死」(21节),指人生短暂,还来不及积累足够的智慧,就已经死亡,所以人不可能比神更加「公义、洁净」(17节)。以利法劝勉约伯看自己为一个普通人,人生的道路与他人无异。这个异象对以利法来说一定是印象深刻的,其实对别人来说,也应该是印象深刻的。今天如果谁能直接听到神的声音,岂不是被当成先知,其教训被当成是不会错误的。说起来以利法在异象中听到的也没有错,只是他太高举这个经历,认为这个正确的教训以及其推论可以用在每一个地方:「人不可能比造物者超越、公义,所以人受苦一定是因为犯罪」。以致失去了成长与反省的空间,更把约伯推向更痛苦的深渊。神迹不等于信仰、直接默示不代表处处正确、灵恩不代表灵命、恩赐不等于生命成熟、经验不等于真理。这些我们都知道,但人好像很难跳脱经验的冲击与影响。
图1:英国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的版画《以利法的异象》,描绘「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伯四14)。
图2:阿拉伯沙漠中的贝督因人帐棚,用绳索固定在地上。绳索若拔出,帐棚就会倒塌。「他帐棚的绳索岂不从中抽出来呢」(伯四21),意思是「他岂不要死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