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跳過學障的高牆:國內第一本非語文學障者的自傳,讓獨特的人生成為不受限的力量》

2023/09/0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書名:跳過學障的高牆:國內第一本非語文學障者的自傳,讓獨特的人生成為不受限的力量

作者:秦郁涵

出版社:凱信企管

出版年份:2022

或許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他們有淵博的知識,常讓人覺得聰明,卻又有著講話白目、不懂察言觀色、生活白痴的特點。另一方面,他們的肢體動作不協調、也常常聽錯話,讓人感到哭笑不得。

  受到許多電視劇和電影的影響,大部分人會了解到這有可能是一位亞斯伯格症(現併入自閉症診斷)的患者,然而,在亞斯伯格症之外,還有一類的障礙者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行為與亞斯伯格症類似的非語文學習障礙(Non-Verbal Learning Disorder,NVLD),台灣教育部的官方譯名則為「知覺/動作型學習障礙」,以下將簡稱為「非語文學障」。

  本書作者— —秦郁涵老師本身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非語文學障,也因此她更能同理這些障礙者的處境,並以「特教」為她的人生志業,她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與大家分享。從她的文字中,我也慢慢得到了這二十多年人生的解答。

「非語文學障」是什麼?

  非語文學障是學習障礙中的一種亞型,但與一般典型的閱讀、書寫或數學障礙不同,這類型的學障是以「感覺」與「動作」障礙為主,也因此容易被忽略。

  一般來說,非語文學障者會有下列特徵:

1.在知識與資訊的吸收、記憶能力上比一般人更好,卻無法舉一反三:或許是因為大腦的補償效應影響,非語文學障者對於資訊、知識的吸收和記憶能力比一般人優異,但無法將吸收的知識進行變通與轉化,一旦遇到新情境時,會顯得容易不知所措。也因為抽象概念的推理、反應能力弱,非語文學障者大多不擅長需要數學、空間與邏輯推理能力的學科。

2.經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非語文學障者視力、聽力正常,但因為大腦接收視覺、聽覺訊息的能力受損,導致容易看錯、忽略某些顯而易見的事物,在聽人說話時也常聽錯話或是漏掉訊息。

3.肢體動作不協調:因為動作不協調的關係,不擅長需要大量精細動作的體育、家政等科目,也容易因此缺乏自信,造成患者的情緒問題。

4.社交障礙:與亞斯伯格症類似,患者常常在社交場合表現出尷尬、白目的言行,也容易從字面上意思解讀他人話語。然而非語文學障者本身社交能力並沒有缺陷,只是因為視、聽覺訊息的傳達出現狀況而導致大腦判斷錯誤,只要能夠強化視、聽覺訊息的接收,在社交能力方面會比亞斯伯格改善很多。

非語文學帳的患者容易看錯、忽略某些顯而易見的事物,或是在聽人說話時聽錯話、漏掉訊息,經常因此惹怒別人但有苦難言(圖片來源:https://www.irasutoya.com/2015/04/blog-post_202.html)

非語文學帳的患者容易看錯、忽略某些顯而易見的事物,或是在聽人說話時聽錯話、漏掉訊息,經常因此惹怒別人但有苦難言(圖片來源:https://www.irasutoya.com/2015/04/blog-post_202.html)

非語文學障與亞斯伯格的差異

  非語文學障者由於社交上的困難,容易被誤診為亞斯伯格,但兩者在行為上並不相同,可以從以下幾點判別:

1.心智理論的能力:一般人從出生開始,便天生具備理解別人想法、從他人角度看事情的能力,在心理學上稱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然而,亞斯伯格症的患者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這也造成他們在社交上的困難。

  相對而言,非語文學障者仍然有心智理論,對於理解他人想法也沒有困難,只是因為視、聽覺訊息的處理能力受損,才導致他們做出不適當的言行,一旦改善其在視、聽知覺的障礙,他們的社交能力和一般人沒有太大差異。

2.重複、固著的行為:亞斯伯格症者會出現重複、固著的行為,而且當他們固執的點被打破時,他們的情緒反應會非常強烈。非語文學障者則沒有這樣的問題。

3.對於抽象、空間概念的推理:非語文學障者在這兩方面的能力較弱,而亞斯人在這方面相對是好的。

4.對訊息的吸收與記憶力:非語文學障者大多在知識或資訊的吸收與記憶上優於一般人,亞斯也會有部分這樣的案例,但比例較低。

5.生活自理能力:非語文學障者由於動作不協調,加上抽象推理能力弱,在處理一些日常生活的瑣事上會有明顯的困難,但亞斯人除了社交之外,生活自理能力沒有問題。

非語文學障者因為動作不協調的關係,在體育、家政等科目上經常表現不佳,並因此影響到患者的自信心與人際關係(圖片來源:https://www.irasutoya.com/2015/10/blog-post_914.html)

非語文學障者因為動作不協調的關係,在體育、家政等科目上經常表現不佳,並因此影響到患者的自信心與人際關係(圖片來源:https://www.irasutoya.com/2015/10/blog-post_914.html)

伴隨障礙的人生

  作者提到,她從小就因為社交障礙,加上衛生習慣差、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在就學期間不斷被老師、同學霸凌,也難以維繫友情,甚至有幾度瀕臨憂鬱症邊緣,直到上了五專護理科後,因為在實習期間不斷發生狀況,她才被建議去做ADHD診斷,並在ADHD確診後,二十三歲那年又確診非語文學障。

  比起外觀可見的視障、聽障或肢障人士,或是行為明顯的自閉症、智能障礙者,亞斯、過動、學障等因為外表、智力與一般人沒有差異,甚至部分患者有特殊天賦,導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歧視與不理解,又比前者更加嚴重。因此像作者這樣願意正視自己的障礙,並將之寫成相關書籍的患者,我相當佩服,也相當支持他們的理念。

我與「非語文學障」的相遇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我也看見了我人生的某些影子:從小,我就感覺到自己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樣」:我常覺得自己難以與人相處,同學們雖然沒有排擠我,但就是不會特別和我親近,這也讓我常覺得自己與班上格格不入。另外,我從小就展現出優於一般人的閱讀能力與記憶力,但日常生活卻經常是一團混亂:寫字歪七扭八、東西常沒帶齊、抽屜亂七八糟、拿東西常掉落……也因此我小時候常被爸媽、老師誤會是「不用心」、「粗心大意」,後來中年級的小學班導觀察到我的社交障礙,建議爸媽帶我去做亞斯測驗,事後的結果是不符合診斷標準,而我在查詢過亞斯伯格的資料後也一直覺得自己不像亞斯伯格,但這個診斷結果卻導致我陷入長達十年的困惑,直到我閱讀了本書後才找到答案。

  我認為書中有三點給發展障礙者的建議,可以供大家參考。

被當局外人,無法融入團體是許多非語文學障者的共同經驗(圖片來源:https://www.irasutoya.com/2018/12/blog-post_655.html)

被當局外人,無法融入團體是許多非語文學障者的共同經驗(圖片來源:https://www.irasutoya.com/2018/12/blog-post_655.html)

與障礙共處

  首先是「與障礙共處」:學習與障礙共處,是每一個發展障礙者人生的課題。

  不同於坊間某些勵志書籍的觀念,認為亞斯、過動是禮物或天份,我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對我來說,他們就是一種病,但就像每一個人都會生病一樣,只要願意配合醫生的指示,按時接受治療,那病情依舊能改善(發展障礙是天生大腦差異,當然沒有所謂的「治癒」一說)。

  身為一個注意力不集中與疑似非語文學障的患者,我認為發展障礙可以視為是一種類似慢性病的症狀:慢性病患者一輩子都需要吃藥控制病情,但只要有按時服藥、定期治療,還是能夠擁有和健康的人一樣的人生。發展障礙也是如此:透過適當的藥物或行為治療,以及特教資源的協助,發展障礙者一樣能夠和一般人工作、生活,無論是本書的作者秦郁涵老師,或是知名的動物網紅「昆蟲老師」吳沁婕,都是ADHD患者,而她們的成就,除了身邊的人願意支持、協助她們之外,也是因為她們願意正面面對自己的疾病,並克服疾病帶來的困擾。

創造能支持自己的環境

  第二點則是「創造能支持自己的環境」:前文中有提到好的環境對發展障礙者是很大的助力,而過往的論述也會強調一般人應該要善待發展障礙者,但本書則建議大家化被動為主動,除了他人的配合之外,障礙者也可以事前告訴身邊的人自己的狀況,並用紙條列下遇到狀況時的應對方式。

  這一點對於障礙者,尤其是隱性障礙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外觀可見的障礙,大部分都會一開始就知道當事人的情況,因此較能包容、體諒,但隱性障礙者因為各方面都與常人無異,身邊人較難以理解其障礙,甚至會認為是當事人找藉口。

  比起因為身邊的人不理解而被誤會,甚至是霸凌,不如一開始就主動出擊,讓身邊的人更知道如何與障礙者相處,也能作為一種創造友善環境的方式。

接納自己的障礙

  最後一點則是「接納自己的障礙」:人生是自己的,不管身邊的人如何對待你,人生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身上,而對障礙者而言,要擁有豐富的人生,必須先接納自己的障礙。

  有些發展障礙者因為成長過程中不斷遭受霸凌或挫折,會認為自己有障礙是可恥、可悲的,最後逐漸失去自信,並陷入憂鬱、焦慮的情緒中。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當然,沒有人願意有障礙,但就像感冒了要看醫生一樣,既然生病了,就積極去治療它,而治療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接納「自己有障礙」這件事。

小結

  和亞斯、自閉等症狀相比,非語文學障是一種較新被發現的醫學觀念,也因此造成許多患者被忽略,並被貼上「生活白痴」、「沒禮貌」等標籤,這對患者來說,是相當無奈的誤解。

  然而,就像越來越多亞斯、過動症患者出來為自己的族群發聲一樣,我們也需要更多非語文學障者向大眾傳達自己的聲音,這本書正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24會員
31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