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靈光一閃的點子卻很快就消失
試著把點子講出來卻有很多不通順和合理的地方?
其實我們只是搞錯思考的順序而已
最近買了新書〔思考的步驟〕
從近期學了「三個步驟就能寫出心得」、「用九宮格法更好抓住文章重點」
本書讓我現在用的這兩種方法又更加強化一些
畢竟身為創作者,在靈感雜亂的同時,有簡易的方法可以清楚整理和簡化步驟是再好不過的了
一個正確的思考步驟:
【靈感產生】>【具體化】>【結構化】>【補充資料】>【取捨】
(本篇只會講到結構化!)
點子的具體化
人類靈光一閃的瞬間,在大腦內最長只能存在30秒——〔樺澤紫苑—不用記憶的記憶術〕
這時不管出現什麼想法,請你一定「至少」要寫下來
就算你只是隨筆寫寫,發在社群網站或筆記本
請都一定要讓腦中的點子成為文字
這時候都還只是腦中的臨時想法,結構鬆散而不明確
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考
以我自己來講,通常只是一段:「我好想創作這樣的情境!但前後不知道該怎麼描述!」的故事劇情
貿然繼續創作的話才會有很多不通順或單純是異想天開的提案
如果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初期也只會成為「個人感想」
點子的結構化
到這一步才是關鍵
「你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呢?」
可能是因為某段記憶、過去的感受、從哪邊接收到的資訊促使成為靈感的根基
是以什麼為基礎?為了什麼而產生?
這是對第一步的想法仔細釐清
因為「 」,所以才變成「 」
是從某段對話開始的嗎?又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要隨時保持這樣的疑問,也要將這些過程全部寫下來
由於會不斷產生思考和回答,建議大家使用紙本來寫會更明瞭
比如說我對這本書的思考:
除了得出結論之外,也要將思考過程、疑問全數寫下
配合簡單的箭頭連接或圖像,可以更容易了解前因後果
當然,這裡若無法再繼續思考原因,返回第一步的「具體化」讓自己重新天馬行空也可以
具體化是一種「感性表現」,也就是放任自己想像,先將初步的想法紀錄下來
結構化則是「理性表現」,將這些靈感分析,判斷哪些是可以利用,或只是隨口講講的妄想
點子的「具體化」和「結構化」是可以隨時切換的
思考是一種資訊的累積
這兩個步驟的最大目的是:累積大量的資訊,也就是把資訊給養胖!
因此才會產生大量的自問自答時間
你在不斷疑惑和解答時,同時也累積了相當多的參考資料和脈絡
先不管實現與否,這個問題在最後的取捨才要思考
我們要先有大量的資料庫,才有辦法剔除不需要的東西
最少要經過這兩個步驟才算是「有在思考」
若完成這兩個步驟,你的紙本筆記很可能變成這樣
資訊的初步整理
這時還只是一個雜亂的過程和結論
可以在另外寫一張更清楚的筆記
關於筆記,在思考不明確的腦力激盪時我一律都推薦使用紙本和紙張
只有在最後整理才推薦使用電子設備
最後小結
其實今天只講了書的30%左右
但我認為前面這兩個步驟已經足夠處理大部分的靈感發想和提案
後面有機會再繼續講解「資訊的補充」和「資料的取捨」
以及如何加速思考😊
若對本書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實際買書來看喔!
(點我這個連結買書可以讓我拿到一些分潤)